流行病学显示我国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呈快速增长趋势,也呈年轻化趋势,急性心肌梗死已成为危害国民健康、降低患者生活质量、缩短患者寿命的重大疾患。AMI不仅导致心肌细胞的缺血坏死,也引起梗死相关区域自主神经的损伤坏死。AMI后可产生心律失常等众多并发症,其中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高,是心源性猝死主要原因,严重影响急性心肌梗死预后。研究表明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及心源性猝死等心血管事件与心脏自主神经功能改变密切相关,但目前心肌梗死后自主神经功能改变情况及与梗死后心律失常等相关并发症的关系尚未完全阐明。目前评价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的方法众多,如窦性心率震荡、心率变异性、心率减速力、压力反射敏感性等,但急性心肌梗死早期病情变化快,需要尽早开通血管挽救濒死心肌,来不及完成相关检查,同时心梗急性期自主神经活性变化快,也难以准确反映自主神经变化。自主神经影响血压、心率,血压、心率的变化情况可以反映出急性期自主神经功能的变化。病情相对平稳后心率变异性分析是评估自主神经功能的有效方法。我们的研究通过血压、心率评估急性心肌梗死早期不同阶段的自主神经功能,依据心肌梗死血管的不同分组比较不同时期、不同梗死血管对自主神经失衡的影响;通过记录急性心肌梗死后相关心律失常的发病情况,探讨心肌梗死后自主神经失衡对梗死后心律失常发生的影响。通过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利用血压、心率指标评估患者自主神经功能状态,进而研究自主神经功能状态与中医相关证型之间的关系,为中西医结合诊疗急性心肌梗死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第一部分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早期自主神经功能变化及不同梗死血管的差异性研究目的:研究AMI早期自主神经功能变化规律。方法:选取2015年8月-2016年11月期间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武汉总医院心内科住院诊断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患者,发病24小时内经冠脉造影及介入治疗,排除相关病例符合入选标准者共99例,根据梗死相关病变血管分为前降支组(56例)、回旋支组(19例)和右冠脉组(24例),依次记录患者术前、再灌注后、术后第2天晨起、术后第3天晨起、病情稳定后晨起静息状态下血压、心率情况评估不同血管心肌梗死患者不同时间段自主神经功能失衡情况。结果:1、不同梗死血管的自主神经差异性,根据梗死相关血管分为前降支组、回旋支组和右冠脉组,各组年龄、性别、危险因素无明显差异。(1)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各时期前降支组、回旋支组交感神经过度兴奋比例均高于右冠脉组,且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前降支组再灌注后、术后第2天与右冠脉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7);(2)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各时期右冠脉组迷走神经过度兴奋比例均高于前降支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各时期右冠脉组迷走神经过度兴奋比例均高于回旋支组,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各时期回旋支组迷走神经过度兴奋比例均高于前降支组,再灌注后及术后第3天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8);2、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自主神经功能差异,(1)急性心肌梗死早期不同阶段,交感神经过度兴奋比例随着病情发展呈下降趋势。再灌注后回旋支组及右冠脉组较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1);第2天前降支组术后较再灌注后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2)急性心肌梗死早期不同阶段迷走神经兴奋情况,再灌注后各组较术前明显升高,其中前降支组及回旋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6);术后第2天开始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病情稳定后,各组迷走神经过度兴奋比例明显下降,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7)。结论:1.急性心肌梗死后存在自主神经失衡,自主神经失衡与梗死相关血管存在相关性,其中前降支组主要表现为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右冠脉组主要表现为迷走神经过多兴奋;2.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各阶段,心脏自主神经失衡随时间演变,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在再灌注前发生最高,再灌注后不断缓解,迷走神经过度兴奋在再灌注后急剧增高,治疗后逐渐缓解。第二部分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早期心律失常情况及自主神经失衡关系的研究目的:研究AMI自主神经功能变化与心律失常关系。方法:选取2015年8月-2016年11月期间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武汉总医院心内科住院诊断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患者,发病24小时内经冠脉造影及介入治疗,排除相关病例符合入选标准者共99例,根据病变血管分为前降支组、回旋支组和右冠脉组,利用心电监护仪记录患者术前、再灌注后、术后第2天、术后第3天的心律失常情况发生,同时记录各期的血压、心率情况,评估自主神经功能分析心律失常与自主神经失衡的关系。结果:1.根据梗死相关血管分组,各组心律失常情况比较:无论再灌注前还是再灌注后,右冠脉组总的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高于前降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再灌注前(P=0.000),再灌注后(P=0.010)。再灌注后回旋支组总的心律失常发生率均高于前降支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5)。其中各期快速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在右冠脉组及回旋支组高于前降支组,但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而缓慢性心律失常,无论再灌注前还是再灌注后,右冠脉组高于前降支组,其中再灌注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再灌注后回旋支组也高于前降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第2天、第3天及病情相对稳定后各组缓慢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不同时期心律失常比较:各组总的心律失常发生率再灌注后较再灌注前升高,术后第2天、第3天较再灌注后缓解;其中回旋支组再灌注后与术前及术后第2天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7);右冠脉组再灌注后与第2天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各组快速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再灌注后较再灌注前升高,术后第2天较再灌注后减少,术后第3天较术后第2天明显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0);各组缓慢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再灌注后较再灌注前升高,术后第2天、第3天较再灌注后缓解;其中回旋支组再灌注后与术前及术后第2天与再灌注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8);右冠脉组再灌注后与术后第2天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病情相对稳定后,右冠脉组各型心律失常发生率高于前降支组及回旋支组,但差异无显著性。3.心律失常与自主神经失衡的关系:发生心律失常患者中自主神经失衡比例高于无心律失常者,其中在再灌注前、术后第2天、第3天,发生心律失常患者中交感神经过度兴奋的比例高于无心律失常者,但差异未达到统计学意义;各期发生心律失常患者中迷走神经过度兴奋的比例高于无心律失常者,其中再灌注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在再灌注前、术后第2天、第3天差异未达到统计学意义。结论:1.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心律失常的发生类型与梗死相关血管相关,前降支组快速性心律失常发生率高,右冠脉组缓慢性心律失常发生率高;2.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心律失常发生的时间规律,主要集中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再灌注前及再灌注后,其中再灌注后发生率较高;3.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心律失常的发生与自主神经失衡有关,自主神经失衡诱发心律失常,无论是交感神经过度兴奋还是迷走神经过度兴奋均易引发心律失常,迷走神经过度兴奋可能是再灌注后心律失常的重要原因第三部分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早期自主神经功能与中医证型关系的研究目的:研究AMI早期自主神经失衡与中医证型关系方法:选取2015年8月-2016年11月期间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武汉总医院心内科住院诊断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患者,发病24小时内经冠脉造影确诊者共计114例,男性患者90例,女性24例,按照《冠心病中医辨证标准》的相关指标辨证分组,依次分为实证组,虚实夹杂证组,虚证组。记录患者入院后、急诊介入治疗前的血压、心率情况,根据血压、心率评估自主神经功能情况。结果:1、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自主神经功能失衡与中医证型具有一定关系,其中交感神经过度兴奋组,实证者比例最多,虚实夹杂组次之,虚证者最少,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迷走神经过度兴奋者,虚证者比例最多,虚实夹杂组次之,实证者最少,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无明显失衡者,实证者比例最多,虚证者最少,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3)。2.根据中医证型分析,实证组与虚实夹杂组中,交感神经过度兴奋者比例最多,迷走神经过度兴奋者比例最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虚证组中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虚证组迷走神经过度兴奋者比例多,与实证组及虚实夹杂组相比,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8);交感神经过度兴奋者比例少,但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结论:急性心肌梗死中医证型与心脏自主神经活性有一定的相关性,实证组及虚实夹杂组主要表现为交感神经功能过度兴奋;虚证组迷走神经过度兴奋者居多。
【学位单位】:湖北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7
【中图分类】:R542.22
【部分图文】: 图 2 心律失常与迷走神经失衡情况心律失常组相比,P<0.05术前 再灌注后 术后第2天 术后第3天无心律失常组 心律失常组术前 再灌注后 术后第2天 术后第*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伟伟;高润霖;刘力生;朱曼璐;王文;王拥军;吴兆苏;李惠君;顾东风;杨跃进;郑哲;蒋立新;胡盛寿;;《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5》概要[J];中国循环杂志;2016年06期
2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5年05期
3 蒋桔泉;;急性心肌梗死后自主神经活性应分时段和区域进行研究[J];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015年01期
4 印婷婷;汤宝鹏;;β受体阻滞剂对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和交感神经重构的影响[J];心血管病学进展;2015年01期
5 蒋桔泉;丁世芳;陈志楠;卢青;龚志刚;李志刚;彭毅;;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分布特征及其与自主神经失衡的关系[J];心脏杂志;2015年03期
6 王锦纹;陈韵岱;王长华;朱小玲;;β受体阻滞剂服用史与急性心肌梗死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无复流的相关性[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4年10期
7 何小莲;潘竞霞;陈银环;;心率变异性与女性冠心病中医证型及冠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14年10期
8 蒋桔泉;丁世芳;陈志楠;卢青;龚志刚;李志刚;付文波;彭毅;王仁学;;迷走神经反射在下后壁STEMI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14年09期
9 王静;牟建军;冯占斌;成蕊宁;袁博;李崇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海南医学;2014年12期
10 俞幼燕;郑寥寥;钱赛芳;黄鹤;;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V及HRV与室性心律失常的相关性[J];中国现代医生;2014年06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马度芳;不稳定型心绞痛不同中医证型与心率变异性及炎性因子的关系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
282409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xxg/28240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