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心血管论文 >

血浆尾加压素Ⅱ和内皮素-1与高血压及其他心血管疾病关联性的队列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29 14:14
   研究目的近年来有研究发现,血液循环中的血管活性物质,如尾加压素Ⅱ(UⅡ)、内皮素-1(ET-1)等在心血管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但目前关于UⅡ、ET-1与高血压以及其他心血管疾病的关联性尚不明确,且已发表的研究多为小样本的病例对照研究,不利于阐释UⅡ、ET-1水平与心血管疾病发病的因果关系。本研究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探索UⅡ及ET-1与心血管疾病发病的关联性,为UⅡ及ET-1与高血压以及其他心血管病的关联性提供人群流行病学证据。研究对象与方法1.基线调查:本研究基线人群来自于2007-2008年开展的“江苏省多代谢异常和代谢综合征综合防治研究”项目,该项目在江苏省常熟市下辖的18个社区中开展,共调查了20343名社区居民。该项目采用面对面调查的方法收集基线资料,主要包括一般人口统计学资料、生活方式、既往病史等,并测量调查对象的血压、脉搏以及体格指标。现场采集血样并分离出血浆和血清,检测空腹血糖(FPG)、血脂等指标。本研究从基线人群中选取了年龄30岁以上血压正常的居民,排除患有冠心病、脑卒中等其他严重疾病病史居民,共抽取了1824例作为研究对象,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测定研究对象血浆UⅡ以及ET-1的水平。2.随访研究:2013年10月,该项目组对基线人群(20343名居民)进行随访调查,随访调查问卷与基线调查相同。我们的研究主要记录纳入的研究对象从基线调查以来高血压、脑卒中以及冠心病的发病情况。统计分析1.基线特征分析:按性别、UⅡ水平分组(根据四分位数分为四组)、ET-1水平分组(根据四分位数分为四组),用中位数和四分位数间距(IQR)[M(QL-QU)]或构成比描述各组一般人口统计学资料、行为习惯、家族史、血压水平、空腹血糖以及血脂等基线特征;并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或?2检验比较这些基线特征的组间差异。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的方法分析研究对象的血浆UⅡ/ET-1与基线BMI、血压、空腹血糖和血脂的相关关系。2.随访结局特征描述:按性别、UⅡ水平分组和ET-1水平分组计算心血管疾病累计发病率,并用?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组间差异。3.基线UⅡ/ET-1水平与随访结局的关联性分析:采用广义线性回归模型中的Log-binomial回归方法分析基线UⅡ/ET-1不同水平与高血压及其他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的关联性,分别以UⅡ/ET-1最低四分位组(≤QL)和低水平组(≤QU)为参照,计算UⅡ/ET-1各高水平组的高血压及其他心血管疾病的相对危险度(RR)及其95%置信区间(CI)。此外,按心血管疾病传统危险因素进行亚组分析,分析各亚组不同基线UⅡ/ET-1水平与高血压及其他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的关联性,并绘制森林图。基线以及随访调查所得数据均采用Epidata3.1软件由双人双遍录入,由专人核查并校正。使用SAS9.4、Stata14.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所有检验均采用双侧检验,著性检验水平α=0.05。研究结果1.在抽取的1824例研究对象中,有5人失访,最终有1819例纳入分析。纳入的1819例研究对象年龄中位数为51.7岁(IQL,47.5-55.3岁),其中男性732例,占40.24%;女性1087例,占59.76%。基线收缩压和舒张压中位数分别为121.0mm Hg(IQL,113.0-129.0mm Hg)和76.3mm Hg(IQL,70.7-81.7 mm Hg)。UⅡ四分位组间SBP、FPG、ET-1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ET-1四分位组间SBP、DBP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经过多因素校正,基线血浆UⅡ与基线SBP、DBP、BMI、TC、TG、LDL-C以及HDL_C均不存在相关性(P均0.05),与FPG有相关关系(rs'=-0.058,P0.05)。ET-1与基线SBP、DBP、BMI、FPG、TC、TG、LDL-C以及HDL_C均无相关关系(P均0.05)。3.研究对象平均随访5年中有722例发生高血压,累积发病率为39.69%;有5例发生脑卒中,累积发病率为0.27%;有9例发生冠心病,累积发病率为0.49%;发生心血管事件复合结局有725例,发生率为39.86%。不同UⅡ/ET-1水平研究对象的高血压、脑卒中、冠心病的累计发病率以及心血管事件复合结局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4.以UⅡ最低四分位组Q1为参比组,调整心血管疾病相关混杂因素后,Q2、Q3以及Q4组的高血压发病风险RR(95%CI)分别为0.98(0.85-1.13)、0.97(0.83-1.12)和0.94(0.81-1.09);将冠心病和脑卒中合并为心脑血管病作为观察结局,Q2、Q3和Q4组的发病风险RR(95%CI)分别为0.53(0.13-2.13)、0.49(0.12-2.00)和0.18(0.02-1.50),发病风险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此外,以低水平UⅡ为参照组,研究对象高水平UⅡ与高血压以及心脑血管病发病风险的关联性亦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5.以ET-1最低分位组Q1为参照组,调整心血管疾病相关混杂因素,研究对象Q2、Q3、Q4组的高血压发病风险RR(95%CI)分别为1.04(0.90-1.21)、1.10(0.95-1.27)和0.97(0.83-1.13);将冠心病和脑卒中合并为心脑血管病作为观察结局,该三个四分位组发病风险分别为1.47(0.25-8.83)、2.64(0.5-13.88)和1.43(0.24-8.61),发病风险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以低水平ET-1为参照组,调整混杂因素前后研究对象高水平ET-1与高血压以及心脑血管病发病风险的关联性亦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6.在各亚组研究对象中,调整混杂因素后,高水平UⅡ与高血压以及心血管事件复合结局的发生风险的关联性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无心血管疾病家族史人群中,高水平ET-1组的高血压以及心血管事件复合结局的发生风险RR(95%CI)分别为0.83(0.69-1.00)和0.82(0.68-0.99),P值分别为0.050和0.036。在其他亚组的研究对象中,高水平ET-1与高血压以及心血管事件复合结局发生风险的关联性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研究结论1.在血压正常人群中,血浆UⅡ以及ET-1水平与BMI、血压SBP和DBP、血脂TC、TG、HDL-C、LDL-C以及空腹血糖无相关关系。2.没有发现血压正常人群的高水平UⅡ与高血压以及其他心血管疾病5年累计发病风险的关联性。3.没有发现血压正常人群的高水平ET-1与高血压以及其他心血管疾病5年累计发病风险的关联性。4.在心血管疾病的传统危险因素的亚组分析中,没有发现血压正常人群高水平UⅡ以及ET-1与高血压以及其他心血管疾病5年累计发病风险的关联性。
【学位单位】:苏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R54
【部分图文】:

路线图,研究技术,路线图,高血压


象与方法 血浆尾加压素Ⅱ和内皮素-1 与高血压及其他心血管疾病关联性的随访结局的定义次研究的结局事件是第一次诊断为心血管疾病,包括高血压、脑卒中中、出血性脑卒中、分型不明确的脑卒中发作以及卒中导致的死亡)绞痛、心肌梗死和冠心病引起的死亡)。高血压定义为在未服高血压,进行 3 次血压测量,取其平均值作为实际血压,如果 SBP≥ 140mmHg90mmHg 则诊断为高血压患者,或在 2 周内在服抗高血压药物的高血压期间经过医院诊断证明患有高血压。脑卒中和冠心病的诊断则由县级及供诊断证明。失访:调查对象迁出、其他原因或意外事件死亡;三)研究技术路线

关联性,风险,亚组分,多因素


血浆尾加压素Ⅱ和内皮素-1 与高血压及其他心血管疾病关结果如图 2 所示,与心血管事件复合结局发生风险的关系Ⅱ为对照组,经多因素调整后,在不同亚组中研究对象 U风险的关联性无统计学意义(P 均>0.05)。调整混杂因素后件复合结局的发生风险的关联性亦无统计学意义(P 均>0

亚组分,关联性,多因素,基线


UⅡ水平与心血管事件复合结局的关联性亚组分析图(多基线 ET-1 水平与随访心血管疾病关联性亚组分析,对不同亚组研究对象的基线 ET-1 水平与高血压以及心血风险进行分析,结果分别见图 4 和图 5。经多因素调整后发族史的人群中,与低水平 ET-1 组相比,ET-1 高水平发生高CI)为 0.83(0.69-1.00),发生心血管事件复合结局的风险的.68-0.99)。在其他亚组的研究对象中,ET-1 高水平与高血压局发生风险的关联性均无统计学意义(P 均>0.0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迎接拐点,着眼于心血管疾病的一级预防[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科普版);2018年11期

2 李彬;李慧;李昕;;老年人心血管疾病的护理体会[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8年34期

3 欧秀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与心血管疾病相关性研究进展[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5年08期

4 程玉文;钟久昌;;沉默信息调节因子6与心血管疾病研究进展[J];上海医学;2018年10期

5 王锐玲;路昶;;运动对心血管疾病的预防作用[J];山西体育科技;1998年02期

6 李诺飞;;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检测与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应用[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7年28期

7 杨云;张珍珍;;关于心血管疾病因素优化预测仿真[J];计算机仿真;2017年12期

8 陈宝伟;;从中西医结合角度看心血管疾病的治疗[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7年36期

9 李艳莉;;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对心血管疾病的诊断价值[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8年04期

10 郭爱萍;;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与心血管疾病关系的探讨[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8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志刚;1239例CKD并发营养不良和心血管疾病的多中心调查及中药干预的实验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2004年

2 柴惠;大蒜及人参提取物对心血管疾病抑制作用研究及非编码RNA与心血管疾病关系初探[D];浙江大学;2008年

3 郝光;睡眠和心血管疾病的关联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5年

4 吴红梅;握力与心血管疾病的关联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D];天津医科大学;2017年

5 刘彬;心电信号特征识别及其在心血管疾病诊断中的应用[D];吉林大学;2014年

6 张芸;北京地区社区人群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心血管事件的相关性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2015年

7 高锦雄;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受体基因多态性与心血管疾病临床特征和预后的相关性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2年

8 郭志坚;晚期糖基化终产物修饰的蛋白质对人血管内皮细胞的病理生物学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2002年

9 杨艳屏;主动学习算法及其在心血管疾病诊断中的应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10 徐向进;1996—2000年老年人群糖代谢异常的流行病学调查分析[D];军医进修学院;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娅红;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心血管疾病的临床分析[D];昆明医科大学;2018年

2 刘园;饮用海水淡化水居民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研究[D];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8年

3 艾聪;辽宁省彰武和凤城农村地区2009-2015年常见心血管疾病死亡特点和疾病负担变化趋势分析[D];中国医科大学;2018年

4 杜芸;8-羟基脱氧鸟苷水平和心血管疾病的关系[D];重庆医科大学;2018年

5 王新亚;血浆尾加压素Ⅱ和内皮素-1与高血压及其他心血管疾病关联性的队列研究[D];苏州大学;2018年

6 申凤霞;基于系统药理学解析益心舒片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分子机制[D];西北大学;2018年

7 刘静静;基于系统药理学分析传统中药复方西红花方中的协同作用机制[D];西北大学;2018年

8 李亚华;75岁以上心力衰竭患者临床分析[D];新乡医学院;2018年

9 邹福全;恶性肿瘤住院患者合并心血管疾病情况流行病学特征分析及化疗用药情况分析[D];大连医科大学;2018年

10 左苏妮;人血清胎球蛋白A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心血管疾病患者中的临床价值[D];西南医科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86101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xxg/286101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a3a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