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心血管论文 >

分子标志物在三种不同病因DIC患者中的应用评价

发布时间:2021-05-13 16:26
  目的:通过比较分子标志物TAT、TM、PIC、t-PAI.c在血液恶性肿瘤、感染、外伤三种不同病因DIC患者中的差异,探讨分子标志物在不同病因DIC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2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期间以血液恶性肿瘤、感染、外伤为基础疾病的凝血功能异常的患者,依据国际血栓与止血学会(ISTH)/科学标准化学会(SSC)推荐的DIC诊断标准将入组病人分为显性DIC组(DIC评分≥5分)和非显性DIC组(DIC评分<5分)。收集所有患者姓名、年龄、性别、基础疾病及常规凝血实验(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国际标准化比值(INR)、D-二聚体(D-D)检测)、血小板计数(PLT)等临床资料。采用高敏化学发光法检测患者入院24小时内血浆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血栓调节蛋白(TM)、纤溶酶-α2纤溶酶抑制物复合物(PIC)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复合物(t-PAI.c)浓度。探讨血液恶性肿瘤、感染、外伤DIC患者分子标志物的差异,为DIC患者的早期诊断... 

【文章来源】:南昌大学江西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4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引言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及分组
    2.2 实验方法
        2.2.1 一般临床资料的收集
        2.2.2 标本采集
        2.2.3 标本处理及保存
        2.2.4 检测方法
    2.3 统计学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一般临床资料比较
    3.2 两组患者间分子标志物的比较
    3.3 四个分子标志物诊断DIC的价值
    3.4 血液恶性肿瘤、感染、外伤患者中分子标志物的差异
    3.5 三种不同病因DIC中分子标志物阳性率的比较
第4章 讨论
    4.1 DIC的定义和病因
    4.2 DIC的诊断和常规实验室检查
    4.3 凝血分子标志物的诊断价值
    4.4 分子标志物在不同病因DIC中的表现不同
第5章 结论
第6章 不足与展望
    6.1 不足之处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诊断与相关分子标志物[J]. 严思棋,郭涛.  临床血液学杂志. 2019(01)
[2]高敏化学发光免疫法定量测定乙肝表面抗原的性能评价[J]. 谢思,张卫云,陈建芸,石玉玲.  生物技术通讯. 2016(05)
[3]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病因 发病机制及其防治[J]. 黎阳,李文益.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13(09)
[4]2012版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解读[J]. 胡豫.  临床血液学杂志. 2013(02)
[5]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诊断与治疗热点[J]. 周红.  临床急诊杂志. 2008(01)
[6]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患者分子标志物的临床价值[J]. 王志新,李艳萍.  医药论坛杂志. 2006(06)

硕士论文
[1]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实验室指标的观察与评价[D]. 曾旋.南昌大学 2018
[2]出凝血分子标志物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中的动态变化及意义[D]. 弭雪.山东大学 2017



本文编号:318434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xxg/318434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1b6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