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临床回顾性观察与分析
本文关键词: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临床回顾性观察与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目的:应用2001年血栓与止血会议上提出的我国DIC诊断系统,初步评价我院近三年DIC诊断的规范性。对患者的原发疾病、临床特点、实验室指标等进行分析,并探讨疾病疗效与原发病、ISTH显性计分、治疗方案等的相关性。 方法:本文以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之间就诊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被诊断为DIC的患者为初步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研究,选取临床资料完整的患者,根据我国诊断标准对其进行再诊断,评估我院DIC诊断的规范性。在此基础上,分析DIC患者的原发疾病及不同原发疾病所致DIC的不同特点,包括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如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s)等特点。最后,探讨疾病疗效与患者的原发疾病、ISTH显性计分、治疗方案等的相关性。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的统计学分析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不符合正态分布计量资料的独立样本采用秩和检验。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近三年诊断为DIC患者共计111例,符合国内诊断标准的共计50例,临床相关资料采集与记录不全比例较高,表明目前我院DIC的诊断仍有欠规范。 2. DIC以原发于恶性肿瘤和感染者多见,本别占48%和32%。出血尤其是轻中度出血及器官功能衰竭为最常见的临床表现。 3.实验室各指标阳性率依次为:PLT(92%)、FBG(80%)、FDPs(70%)、PT(70%)、APTT(42%),感染组患者APTT延长较多见,恶性肿瘤组患者APTT延长较少。 4.本文未发现疾病疗效与原发疾病、ISTH显性计分、治疗方案等的相关性。 结论: 1.目前临床上对DIC认识仍有不足,诊断时期多较晚且尚欠规范。故应提高警惕,并完善相关检查,尽早明确诊断并减少误诊。 2.不同原发病所致DIC临床及实验室特点可有不同。 3. DIC病死率高,一经诊断,应积极进行规范化治疗并积极探索新的治疗手段。
【关键词】: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ISTH计分系统 诊断 临床疗效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R554.8
【目录】:
- 前言4-6
- 中文摘要6-8
- Abstract8-13
- 第1章 绪论13-14
- 第2章 综述14-27
- 2.1 DIC 的定义及分期14-15
- 2.2 DIC 的原发疾病及发病机制15-19
- 2.2.1 DIC 的促发因素16-17
- 2.2.2 DIC 与炎症反应17
- 2.2.3 血小板的活化与消耗17-18
- 2.2.4 抗凝系统的变化18
- 2.2.5 纤溶系统的失调18-19
- 2.3 DIC 的临床表现19-20
- 2.4 DIC 的实验室检查20-22
- 2.5 DIC 的诊断22-23
- 2.6 DIC 的治疗进展23-27
- 2.6.1 原发病的治疗23-24
- 2.6.2 抗凝治疗24-25
- 2.6.3 替代治疗25-26
- 2.6.4 抗纤溶治疗26-27
- 第3章 研究对象和方法27-31
- 3.1 研究对象的选择及再诊断27
- 3.2 观察指标27-29
- 3.2.1 一般资料27
- 3.2.2 临床表现27-28
- 3.2.3 实验室检查28
- 3.2.4 治疗手段28-29
- 3.3 疗效判定及分析29
- 3.4 ISTH 显性计分系统29-30
- 3.5 统计学分析30-31
- 第4章 结果31-38
- 4.1 研究对象的筛选及分析31-32
- 4.2 原发疾病32-33
- 4.3 临床表现33-34
- 4.4 实验室检查34-35
- 4.5 疗效分析35-38
- 4.5.1 原发疾病与疗效35
- 4.5.2 ISTH 显性计分与疗效35-36
- 4.5.3 治疗方案与疗效36-38
- 第5章 讨论38-42
- 第6章 结论42-43
- 参考文献43-48
- 附录48-50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50-51
- 致谢5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赖文妹;重度妊高征、胎儿畸形并发慢性DIC1例[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2 陈中文,李玲,杜莲芳;产妇急性DIC38例临床分析[J];中国热带医学;2003年04期
3 张俊敏,刘志伟,谢鑫友,沈慧珍;三种疾病的血浆D-二聚体含量的测定[J];浙江实用医学;1999年06期
4 沈宗姬,杨伟文;产科播散性血管内凝血22例分析[J];江苏医药;1996年05期
5 卞文伟,王静;产科急性DIC20例临床分析[J];交通医学;2003年04期
6 张金莉;蝮蛇抗栓酶与血塞通合用致DIC1例[J];承德医学院学报;1999年03期
7 刘瑞玉,张舜玲,李齐爱,林静吟;D-二聚体检测在产科中的应用[J];临床医学;2000年12期
8 张灿华,李勤,林萍;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9例分析[J];昆明医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9 李金荣,隋凤娥;治疗产科DIC18例报告[J];青岛医药卫生;1995年06期
10 史祥,赵香云,马爱芳;肝素治疗新生儿硬肿症44例疗效观察[J];邯郸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6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宏伟;黄瑛;周奇;胡理明;谢炳寿;;产科DIC的诊断及血液学处理[A];2011年浙江省血液病学术年会暨浙江省医学会血液病学分会成立50周年庆典论文汇编[C];2011年
2 王孟学;;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进展及诊治要点[A];2003年全国微循环与血液流变学学术研讨会专题讲座资料[C];2003年
3 胡豫;;DIC诊断与治疗进展[A];2011年浙江省血液病学术年会暨浙江省医学会血液病学分会成立50周年庆典论文汇编[C];2011年
4 乔凤伶;杨惠;江咏梅;石华;;采用产科患者评价国际DIC诊断评分标准[A];中华医学会第九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暨中国医院协会临床检验管理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全国临床检验实验室管理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5 徐晓东;张蓓蓓;颜霞;侯悦;刘国艳;张京;;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合并DIC行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护理[A];全国内科护理学术交流会议、全国心脏内、外科护理学术交流会议、第9届全国糖尿病护理学术交流会议、第9届全国血液净化护理学术交流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6 罗宝华;;产科DIC17例临床分析[A];2011中国妇产科学术会议暨浙江省计划生育与生殖医学学术年会暨生殖健康讲习班论文汇编[C];2011年
7 卢育洪;朱康儿;蒋引娣;张学利;张涛;钟隽;郁志;陈洁;;一例胸腔腺癌晚期患者并发非显性DIC的诊治[A];第13届全国实验血液学会议论文摘要[C];2011年
8 王玮;林国强;杜艳;李楠楠;;活化蛋白C及炎症细胞因子对创伤感染后DIC的防治研究[A];第13届全国实验血液学会议论文摘要[C];2011年
9 袁俐;杜绍敏;陈欣欣;胡泽溪;;过期流产清宫术后DIC抢救体会[A];迎接新世纪——2000年全国微循环与血液流变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0年
10 李崎;钟莉芳;;2例早产儿合并DIC的护理体会[A];第7届全国重症监护专科护理新进展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王雪敏;肝源性DIC,处理应有所侧重[N];医药经济报;2011年
2 洪韶;日本DIC净利润下挫96.5%[N];中国化工报;2009年
3 ;“激励计划”面临破产[N];中华工商时报;2000年
4 本报记者 姜业庆;MRI布局中国人力资源市场[N];中国经济时报;2002年
5 哈森;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诱因[N];农村医药报(汉);2009年
6 谈春荣;出现胸水腹水就是恶性疾病吗[N];健康报;2006年
7 陈玉芳;提防貌似“春困”的几种病[N];大众卫生报;2008年
8 本报记者 王雯;世纪聚焦:数字印刷(上)[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2年
9 蒲昭和;导致猝死的原因有哪些?[N];中国中医药报;2005年
10 胡玲玲;构成损伤参与关系的法律事实基础[N];江苏法制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邹起练;重组纤维连接蛋白肝素结合域多肽的制备及其对鼠败血症和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治疗作用的初步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06年
2 史婷婷;岩溶流域水循环过程碳汇效应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2年
3 阮大瞿越(Nguy(?)n (?)i C(?) Vi(?)t;十七世纪越南汉字音(A类)研究[D];北京大学;2011年
4 司全金;雄激素水平变化对血液凝血和纤溶系统的影响[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4年
5 侯丽虹;遗传性凝血因子V缺乏症分子病理机制的研究和2A型vWD的临床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04年
6 金华;慢性肾衰(非透析期)中医诊疗方案的疗效评价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7 王毓琳;ImmuKnow技术在成人心脏移植中的应用[D];复旦大学;2012年
8 吴文斌;实验性脑内血肿吸收机制及其干预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02年
9 杨寅柯;组织因子途径的检测与调控[D];中南大学;2003年
10 沈永才;人蛋白C的研制及其相关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孔丹青;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临床回顾性观察与分析[D];吉林大学;2013年
2 李于豪;肾肿瘤术后DIC发生的临床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3 卞荣志;DIC公司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实践及其对企业经营的影响分析[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4 李海燕;DIC中山公司生产现场的精益生产应用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2年
5 白晓虹;数字图像相关(DIC)测量方法在材料变形研究中的应用[D];东北大学;2011年
6 陈昀暄;岩溶环境系统CO_2浓度与水解无机碳(DIC)δ~(13)C的环境特征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7 张博文;基于AFM和DIC的纳米尺度变形测量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8 邱述兰;利用多同位素(δ~(34)S,δ~(15)N,~(87)Sr/~(86)Sr和δ~(13)C_(DIC))方法示踪岩溶农业区地下水中硝酸盐和硫酸盐的污染[D];西南大学;2012年
9 宗丹丹;LPS诱导血小板减少症与DIC关系的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2年
10 刘志国;凝血检查在肝病诊治临床价值的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6年
本文关键词: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临床回顾性观察与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3126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xxg/3312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