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心血管论文 >

特发性右室流入道室性早搏的射频消融治疗和长期随访研究

发布时间:2021-08-05 06:28
  背景和目的室性早搏是临床实践中常见的心律失常类型之一。其发病率高,可见于各种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和正常健康人群。其临床表现各异,轻者无症状或稍感心悸,重者可因恶性室性心律失常造成黑曚甚至晕厥。除药物治疗外,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Catheter Ablation,RFCA)是心律失常另一重要治疗方法,右心室流出道是特发性室早/室速最常见的起源位置,RFCA对于右室流出道室早治疗的成功率较高,预后较好。然而,对于起源于右室流入道室早/室速的RFCA治疗及长期疗效报道较少。本研究回顾性分析RFCA治疗起源于右心室流入道的室早的近中期和远期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1月和2018年6月期间因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在上海长海医院行射频消融治疗的1037例患者,选取右心室流入道室早病例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患者的临床特征,RFCA术中电生理特点及消融的数据,术后遥测心电图、普通12导心电图和24小时动态心电图等随访资料。对所有患者的延迟效应和短暂复发进行评估。统计分析临床结局和预测因子的相关性。结果共入选接受导管射频消融的106例右室流入道特发性室早的患者(平均年龄50.3±17.8岁... 

【文章来源】: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5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特发性右室流入道室性早搏的射频消融治疗和长期随访研究


右室流入道PVCs不同起源部位分布图

方向图,方向,室性早搏,患者


特发性右室流入道室性早搏的射频消融治疗和长期随访研究-21-图2利用倒钩消融技术成功消融部位A:右前斜位(RAO30°)11点钟方向;B:左前斜位(LAO45°)11点钟方向;C:右前斜位(RAO30°)5点钟方向;D:左前斜位(LAO45°)5点钟方向。术中并发急性心包填塞1例,经皮心包穿刺引流后缓解。术中及术后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三、一过性短暂复发和延迟效应26例(28%)即刻手术成功的患者术后遥测有室性早搏的早期复发,其中22例为一过性短暂复发,其余4例患者在七天的观察期后仍有频发室早。早期复发发生在术后2.3±1.7小时,一过性短暂复发持续36.1±19.6小时。室早早期复发起源于游离壁(10例),希氏束旁区域(9例)和非三尖瓣环区(7例)。延迟效应出现在8/13例(61.5%)首次手术失败的患者。室性早搏的数量减少开始在消融后32.3±11.0小时。在术中采用倒钩消融技术,短暂复发明显降低(P=0.03)。四、随访106例患者经49.8±29.5个月随访,最终成功率为68.9%。26例早期复发的患者有18例(69.2%)在随访中仍出现持续存在的室早。射频消融术后8例患者出现延迟效应,但只有1例(12.5%)长期随访时仍无室早发作。其余7例在3个月的随访中室性早搏减

曲线,效应,生存分析,技术


海军军医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2-少(20112±7312vs6745±3187,P=0.01),但在后续的随访中,室早数量再次回到了消融术前的水平(20112±7312vs21265±7732,P=0.34)(如图3所示)。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延迟效应,早期复发和未使用倒钩技术是最终手术失败的预测因素(如表3所示)。图3累计PVCs消融术后Kaplan–Meier曲线(生存分析曲线)(A)消融术后无延迟效应或早期复发者明显多于出现延迟效应或早期复发者(B)倒钩消融技术疗效显著优于未使用倒钩消融技术者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射频导管消融治疗室性早搏的临床评价[J]. 梁锦军,黄从新,杨波,江洪,唐其柱,刘秀娟,刘华芬,王晓红.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05(05)
[2]右心室流入道室性心动过速的心电图特点及射频消融治疗[J]. 刁青,杨延宗,夏云龙,杨东辉,刘少稳,高连君.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02(05)



本文编号:332325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xxg/332325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754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