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高频超声成像系统在动态观测小鼠主动脉夹层形成中的应用
发布时间:2021-08-08 22:14
目的探讨高频率小动物超声影像系统在小鼠主动脉夹层形成中的应用价值并观察其成像特征。方法选取24只雄性野生型C57BL/6小鼠,通过β-氨基丙腈[1 g/(kg·d)]喂养4周以及皮下置入含有血管紧张素Ⅱ[1μg/(kg·min)]微泵3 d建立小鼠主动脉夹层模型。应用高频率小动物超声影像系统检测小鼠主动脉4个特定截面[升弓交界处(截面1),无名动脉右侧0.2 mm(截面2),左锁骨下动脉右侧0.2 mm处(截面3)和弓降交界处(截面4)]在不同时间点的管腔直径及血流信号,并与病理组织结果相对照。结果主动脉夹层模型形成过程中,对照组与实验组的血管直径在截面1、2、4逐渐出现明显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建立后截面4多见呈瘤样扩张,夹层所在部位的截面血管内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下可见假腔形成,且多普勒模式可见紊乱血流信号;获取病理组织所测血管内径与超声测量结果呈良好的线性相关(截面1 r2=0.9869,P<0.001;截面2 r2=0.9204,P<0.001;截面3 r2=0.5665,P<0.05;截面4 r2=0.9...
【文章来源】: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0,12(02)
【文章页数】:6 页
【部分图文】:
小鼠主动脉内径测量平面示意图
小鼠第0、7、14、21、29天的超声检测结果如图2所示,亮度模式下通过软件测量造模组和假手术组4个截面的直径并记录(图2A、2C),并将两组小鼠在不同时间点的血管直径通过散点图形式展示,如图3所示。截面1、2、4可见造模组主动脉直径相比对照组随着时间有明显差别,尤其是在截面2和4(图3B、3D),在7、14、21、29 d时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截面4即夹层形成部位所在截面,两组间形成的差异可信度更高(图3D),实现了对小鼠主动脉夹层模型建立的有效动态观测。彩色多普勒模式下观测升主动脉至胸主动脉节段的血流信号(图2B、2D),图2C黄色箭头处可见主动脉血管壁的剥离,并形成附壁血栓,多普勒模式下可见此处有颜色不一的紊乱血流信号。图3 散点图显示小鼠主动脉各截面管径测量结果。*P<0.05,**P<0. 0 0 1
在心血管领域的基础研究中,小动物模型的应用越来越广泛[11-15];而在研究主动脉夹层的基础研究中,考虑到动物实验的可干预性和齐同性,小鼠是最常用的造模对象[16-20]。不同方法构建的小鼠主动脉夹层模型成功率不同。以往的造模方式有通过敲除小鼠关键基因来构建模型[21],但其成本较高,且对研究后天形成的夹层有一定的局限性。当前普遍使用的方式是通过药物干预,如饮用水中添加β-氨基丙腈持续喂养3~4周[22],或选用高龄小鼠皮下植入含有血管紧张素Ⅱ的微泵30 d[23]。Kurihara等[24]报告利用饮用水添加β-氨基丙腈和皮下置入含血管紧张素Ⅱ微泵渗透速率联合进行造模,可将造模成功率提升至接近100%。本研究预实验发现其成功率为93.3%~100%,同时β-氨基丙腈可抑制弹力胶原纤维的交联而使管壁被破坏,血管紧张素Ⅱ则会使血压升高,以致高速高压的血流冲击脆弱的血管壁,符合主动脉夹层形成的病理生理过程。本研究旨在探讨高频率超声在小鼠主动脉夹层造模中的应用,故选用此种方法造模。图5 29 d时超声成像仪与组织学测量所得管腔直径相关性分析
本文编号:3330768
【文章来源】: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0,12(02)
【文章页数】:6 页
【部分图文】:
小鼠主动脉内径测量平面示意图
小鼠第0、7、14、21、29天的超声检测结果如图2所示,亮度模式下通过软件测量造模组和假手术组4个截面的直径并记录(图2A、2C),并将两组小鼠在不同时间点的血管直径通过散点图形式展示,如图3所示。截面1、2、4可见造模组主动脉直径相比对照组随着时间有明显差别,尤其是在截面2和4(图3B、3D),在7、14、21、29 d时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截面4即夹层形成部位所在截面,两组间形成的差异可信度更高(图3D),实现了对小鼠主动脉夹层模型建立的有效动态观测。彩色多普勒模式下观测升主动脉至胸主动脉节段的血流信号(图2B、2D),图2C黄色箭头处可见主动脉血管壁的剥离,并形成附壁血栓,多普勒模式下可见此处有颜色不一的紊乱血流信号。图3 散点图显示小鼠主动脉各截面管径测量结果。*P<0.05,**P<0. 0 0 1
在心血管领域的基础研究中,小动物模型的应用越来越广泛[11-15];而在研究主动脉夹层的基础研究中,考虑到动物实验的可干预性和齐同性,小鼠是最常用的造模对象[16-20]。不同方法构建的小鼠主动脉夹层模型成功率不同。以往的造模方式有通过敲除小鼠关键基因来构建模型[21],但其成本较高,且对研究后天形成的夹层有一定的局限性。当前普遍使用的方式是通过药物干预,如饮用水中添加β-氨基丙腈持续喂养3~4周[22],或选用高龄小鼠皮下植入含有血管紧张素Ⅱ的微泵30 d[23]。Kurihara等[24]报告利用饮用水添加β-氨基丙腈和皮下置入含血管紧张素Ⅱ微泵渗透速率联合进行造模,可将造模成功率提升至接近100%。本研究预实验发现其成功率为93.3%~100%,同时β-氨基丙腈可抑制弹力胶原纤维的交联而使管壁被破坏,血管紧张素Ⅱ则会使血压升高,以致高速高压的血流冲击脆弱的血管壁,符合主动脉夹层形成的病理生理过程。本研究旨在探讨高频率超声在小鼠主动脉夹层造模中的应用,故选用此种方法造模。图5 29 d时超声成像仪与组织学测量所得管腔直径相关性分析
本文编号:333076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xxg/3330768.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