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散性血管内凝血-近廿年研究之进展(1)
发布时间:2021-10-19 16:10
<正>临床上已将播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视为一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SIRS),其患者死亡率最高可> 70%(具体数据依病因、诊断标准、DIC分型、救治时间与方案而异)。故DIC之重要性已不言而喻。1 DIC定义DIC是以不同原因造成丧失局限性的血管内凝血系统激活为特征的获得性综合征。它可以来自或引起微血管体系损伤,如损伤严重,可导致器官功能衰竭(2001国际血栓止血学会DIC专业委员会)。
【文章来源】:血栓与止血学. 2020,26(03)
【文章页数】:7 页
【部分图文】:
可导致DIC的基础疾病演变方式
以严重感染/败血症为例:大量细菌毒素可直接或间接(细胞因子介导)而启动凝血(图1)。(1)G-细菌类毒素由多糖与类脂A组成,其本身(或通过细胞因子:TNF-α、IL-1β、IL-8)介导凝血(启动组织因子、活化血小板、抗凝活性与纤溶活性下调、补体活化)。
NETosis对凝血功能的影响已列为DIC正反馈的分子模式(damage 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DAMPs)(图2)。3.4 内皮细胞血管
本文编号:3445197
【文章来源】:血栓与止血学. 2020,26(03)
【文章页数】:7 页
【部分图文】:
可导致DIC的基础疾病演变方式
以严重感染/败血症为例:大量细菌毒素可直接或间接(细胞因子介导)而启动凝血(图1)。(1)G-细菌类毒素由多糖与类脂A组成,其本身(或通过细胞因子:TNF-α、IL-1β、IL-8)介导凝血(启动组织因子、活化血小板、抗凝活性与纤溶活性下调、补体活化)。
NETosis对凝血功能的影响已列为DIC正反馈的分子模式(damage 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DAMPs)(图2)。3.4 内皮细胞血管
本文编号:344519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xxg/3445197.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