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密度脂蛋白在颈动脉中输运与沉积的数值模拟及其影响因素
发布时间:2021-11-26 17:09
目的研究低密度脂蛋白(low-density lipoproteins,LDL)在颈动脉中的输运和壁面沉积规律,分析其与血流动力学、形态学参数的关联性,为基于LDL壁面沉积特征及其关联因素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风险和易感位置提供理论参考。方法基于医学图像对6名健康志愿者的颈动脉构建个性化模型,数值模拟LDL在脉动流条件下的输运及其在血管壁的沉积过程,并量化分析LDL壁面沉积浓度、浓度极化区域面积等与血流速度和颈动脉形态学参数的关联性。结果 LDL沉积常出现在靠近颈总动脉远端的颈动脉窦部,其沉积程度和分布特征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沉积程度主要由流速决定,流速越小,LDL壁面沉积程度越高,相应的浓度极化区域面积越大;而沉积的空间分布主要受几何形态特别是分叉偏心率的影响,依分叉偏心率可呈环状分布和单侧分布两种典型的形式。结论颈动脉血流速度和形态学特征是分别决定LDL沉积程度和分布特征的主要因素,对其进行个性化测量有助于识别颈动脉粥样硬化高风险个体及易感区域。
【文章来源】:医用生物力学. 2020,35(05)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9 页
【部分图文】:
基于MRA图像的几何模型重构、网格生成和边界条件设置
6名受试者颈总动脉处血流速度波形(1~6为受试者编号;L,左;R,右)
式中:e为分叉偏心率;l1和l2分别为分叉尖点在CCA横截面上投影点沿分叉平面与横截面交线至CCA两侧壁面的距离。偏心率在0~1之间,其值越大,表示分叉的位置与CCA中心线的偏离程度越大。1.3 控制方程和边界条件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颈动脉分叉处血管粥样硬化斑块的体内应力分析[J]. 王庆虎,杨少雄,许怡隽,龚晓波. 医用生物力学. 2019(03)
[2]人体动脉系统旋动流原理的潜在临床应用[J]. 赵萍,刘明,邓小燕. 医用生物力学. 2019(02)
[3]血管内皮细胞糖萼与脂蛋白[J]. 马雪娇,刘强华,刘佳佳,邓小燕,康红艳. 医用生物力学. 2018(02)
[4]颈动脉易损斑块的生物力学机制和破裂风险评价指标[J]. 金龙,乔爱科. 医用生物力学. 2016(01)
[5]不同入口流量波形对颈动脉分叉壁面切应力的影响[J]. 刘宾,刘心悦,丁祖荣. 医用生物力学. 2009(02)
本文编号:3520588
【文章来源】:医用生物力学. 2020,35(05)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9 页
【部分图文】:
基于MRA图像的几何模型重构、网格生成和边界条件设置
6名受试者颈总动脉处血流速度波形(1~6为受试者编号;L,左;R,右)
式中:e为分叉偏心率;l1和l2分别为分叉尖点在CCA横截面上投影点沿分叉平面与横截面交线至CCA两侧壁面的距离。偏心率在0~1之间,其值越大,表示分叉的位置与CCA中心线的偏离程度越大。1.3 控制方程和边界条件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颈动脉分叉处血管粥样硬化斑块的体内应力分析[J]. 王庆虎,杨少雄,许怡隽,龚晓波. 医用生物力学. 2019(03)
[2]人体动脉系统旋动流原理的潜在临床应用[J]. 赵萍,刘明,邓小燕. 医用生物力学. 2019(02)
[3]血管内皮细胞糖萼与脂蛋白[J]. 马雪娇,刘强华,刘佳佳,邓小燕,康红艳. 医用生物力学. 2018(02)
[4]颈动脉易损斑块的生物力学机制和破裂风险评价指标[J]. 金龙,乔爱科. 医用生物力学. 2016(01)
[5]不同入口流量波形对颈动脉分叉壁面切应力的影响[J]. 刘宾,刘心悦,丁祖荣. 医用生物力学. 2009(02)
本文编号:352058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xxg/3520588.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