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病理学、形态学和相关细胞机制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2-10-29 22:26
背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不稳定性斑块与临床症状的发生密切相关。目前,纤维帽厚度和脂质核心的大小是区别斑块稳定与否的重要参考因素,随着影像学和病理学研究的深入,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中的新生血管(Angiogenesis,AG)和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s,VSMC)日益受到重视。两者在斑块内的分布、密度和形态是否与临床症状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值得进一步探讨和研究。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是一种重要的前体细胞,其数量和功能的变化与心脑血管疾病有关,探讨内皮祖细胞在血管新生和血管平滑肌中的相互作用具有重要意义。目的观察新生血管和血管平滑肌细胞在不同临床症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作用,使用内皮祖细胞在体外模拟血管新生和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发生,探讨三者在临床症状发生与发展中的作用和机制。方法临床收集52名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的颈动脉内膜剥脱手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标本,术前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分为无症状组和症状组2组。无症状组:有颈动脉狭窄但没有局灶性缺血性临床...
【文章页数】:134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第一部分 人内皮祖细胞(EPCS)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新生血管发生中的作用和机制研究
摘要1
ABSTRACT 1
前言
研究对象和实验材料
1. 研究对象
2. 实验材料
2.1 主要实验用仪器
2.2 主要实验制剂
2.3 主要实验溶液的配制
主要实验方法
1. 研究方法
1.1 手术方法
1.2 患者颈动脉手术斑块标本的制备
1.3 患者颈动脉手术斑块标本的染色
1.4 颈动脉粥样硬化切片的病理学观测指标
2. 细胞体外实验方法
2.1 来自人胚胎主动脉内皮祖细胞的分离与培养
2.2 内皮祖细胞向动静脉分化
2.3 内皮祖细胞向血管平滑肌分化
3. 鉴定来自人胚胎主动脉的内皮祖细胞
3.1 细胞免疫荧光实验
3.2 细胞蛋白的提取与电泳
3.3 RT-PCR检测EPCs特异性标记物的mRNA表达水平
3.4 成管实验
3.5 EPCs摄取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实验
4. 鉴定已分化后的动静脉内皮细胞
4.1 细胞免疫荧光实验
4.2 细胞蛋白的提取与蛋白电泳
4.3 RT-PCR检测分化后的动静脉细胞的特异性标记物的mRNA表达水平
4.4 已分化的血管细胞成管实验
4.5 已分化细胞摄取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实验
5. 鉴定已分化后的血管平滑肌细胞
5.1 细胞免疫荧光实验
5.2 细胞蛋白的提取与蛋白电泳
5.3 RT-PCR检测分化后的血管平滑肌细胞的特异性标记物的mRNA表达水平
6. 统计学方法
研究结果
1. 患者临床资料比较
2. 颈动脉斑块的病理形态在不同组间的比较
2.1 颈动脉斑块的大体病理形态在不同组间的比较
2.2 颈动脉斑块的镜下病理形态在不同组间的比较
3.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新生血管病理特点研究
3.1 新生血管管腔横截面积的比较
3.2 新生血管密度的比较
3.3 新生血管在颈动脉斑块中不同部位的密度分布
3.4 颈动脉斑块中的新生血管形态
3.5 颈动脉斑块中的不同新生血管的形态
3.6 不同类型的新生血管在不同组间的比较
3.7 不同类型的新生血管在不同病理性质中的比较
3.8 不同病理性质斑块中镜下分期的新生血管比较
4.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血管平滑肌病理特点研究
4.1 VSMCs的MIA值在不同组中的比较
4.2 VSMCs的MIA值在不同斑块组中的比较
4.3 VSMCs的单位面积中的MIA值(密度)在斑块中不同部位的分布情况
4.4 VSMCs的密度与纤维帽厚薄的相关性研究
5. 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内皮祖细胞
5.1 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内皮祖细胞分布
5.2 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新生血管和内皮祖细胞的关系
5.3 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血管平滑肌细胞和内皮祖细胞的关系
6. 鉴定人胚胎主动脉来源的内皮祖细胞
6.1 普通光学体视显微镜
6.2 免疫荧光实验检测内皮祖细胞
6.3 real-time PCR检测内皮祖细胞特异性标记物
6.4 Western blot检测内皮祖细胞特异性标记物
6.5 内皮祖细胞的成管实验
6.6 内皮祖细胞摄取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
7. 鉴定内皮祖细胞分化来源的动静脉内皮细胞
7.1 普通光学体视显微镜
7.2 免疫荧光实验鉴定内皮祖细胞分化的动静脉内皮细胞
7.3 real-time PCR检测内皮祖细胞所分化的动静脉内皮细胞特异性标记物
7.4 Western blot检测EPCs所分化的动静脉内皮细胞特异性标记物
7.5 内皮祖细胞所分化的动静脉内皮细胞成管实验
7.6 内皮祖细胞所分化形成的动静脉内皮细胞摄取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
8. 鉴定内皮祖细胞分化来源的血管平滑肌细胞
8.1 免疫荧光实验鉴定内皮祖细胞所分化的血管平滑肌细胞
8.2 rea-time PCR检测内皮祖细胞所分化的血管平滑肌细胞特异性标记物
8.3 Western blot检测内皮祖细胞所分化的血管平滑肌细胞特异性标记物
讨论
1. 人颈动脉粥样硬性斑块的病理特征
2. 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中新生血管的特性
3. 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中不同新生血管类型的特性
4. 内皮祖细胞在人动脉粥样硬化中新生血管发生及其机制
5. 血管平滑肌细胞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
6. 内皮祖细胞在人动脉粥样硬化中血管平滑肌发生中的作用及其机制
7. 不足与展望
小结
1. 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病理学研究
2. 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中新生血管特性的研究
3. 血管平滑肌在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中的研究
4. 内皮祖细胞在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新生血管和血管平滑肌的发生及机制研究
第二部分 颈动脉形态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
中文摘要2
ABSTRACT 2
前言
对象和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2.1 手术方法
2.2 患者颈动脉角度的测量
2.3 患者颈动脉分叉角高度的测量
2.4 血液黏度的检测和颈动脉血流剪切力的计算
2.5 颈动脉手术标本的处理
2.6 患者颈动脉手术斑块标本的染色
2.7 颈动脉粥样硬化切片的病理学研究
3. 统计学方法
研究结果
1. 患者临床资料统计
2. 颈动脉分叉角和颈内动脉角的测量
3. 颈动脉角度和高度的关系
4. 颈动脉角度和血流剪切力的相关性分析
5. 斑块纤维帽的厚度和细胞外基质
6. 颈动脉形态和斑块病理学的相关性研究
6.1 预动脉分叉角部位的斑块病理学研究
6.2 颈内动脉角、血液剪切力和斑块病理学研究
7. YAP在颈动脉斑块中的表达以及与颈动脉形态的研究
讨论
1. 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传统危险因素
2. 血管的解剖形态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中的作用
3. 颈动脉高度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中的作用
4. 颈动脉分叉角所产生的血流动力学变化与分子生物学的关系
5. 细胞外基质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6. YAP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7. 不足与展望
小结
1. 颈动脉分叉角与颈内动脉角
2. 颈动脉分叉角与自身高度
3. 颈动脉角度和血流剪切力
4. 纤维帽厚度和细胞外基质
5. 角度和细胞外基质
6. YAP与角度
参考文献
英文缩略词表
致谢
个人简历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人胚胎主动脉血管内皮祖细胞的分离、培养及鉴定[J]. 庄乾淑,张文健,叶丽亚,刘虹麟,曹妍婷,成兰云,丁浩,娄晋宁,刘鹏,李建中.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 2012(02)
本文编号:3698530
【文章页数】:134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第一部分 人内皮祖细胞(EPCS)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新生血管发生中的作用和机制研究
摘要1
ABSTRACT 1
前言
研究对象和实验材料
1. 研究对象
2. 实验材料
2.1 主要实验用仪器
2.2 主要实验制剂
2.3 主要实验溶液的配制
主要实验方法
1. 研究方法
1.1 手术方法
1.2 患者颈动脉手术斑块标本的制备
1.3 患者颈动脉手术斑块标本的染色
1.4 颈动脉粥样硬化切片的病理学观测指标
2. 细胞体外实验方法
2.1 来自人胚胎主动脉内皮祖细胞的分离与培养
2.2 内皮祖细胞向动静脉分化
2.3 内皮祖细胞向血管平滑肌分化
3. 鉴定来自人胚胎主动脉的内皮祖细胞
3.1 细胞免疫荧光实验
3.2 细胞蛋白的提取与电泳
3.3 RT-PCR检测EPCs特异性标记物的mRNA表达水平
3.4 成管实验
3.5 EPCs摄取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实验
4. 鉴定已分化后的动静脉内皮细胞
4.1 细胞免疫荧光实验
4.2 细胞蛋白的提取与蛋白电泳
4.3 RT-PCR检测分化后的动静脉细胞的特异性标记物的mRNA表达水平
4.4 已分化的血管细胞成管实验
4.5 已分化细胞摄取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实验
5. 鉴定已分化后的血管平滑肌细胞
5.1 细胞免疫荧光实验
5.2 细胞蛋白的提取与蛋白电泳
5.3 RT-PCR检测分化后的血管平滑肌细胞的特异性标记物的mRNA表达水平
6. 统计学方法
研究结果
1. 患者临床资料比较
2. 颈动脉斑块的病理形态在不同组间的比较
2.1 颈动脉斑块的大体病理形态在不同组间的比较
2.2 颈动脉斑块的镜下病理形态在不同组间的比较
3.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新生血管病理特点研究
3.1 新生血管管腔横截面积的比较
3.2 新生血管密度的比较
3.3 新生血管在颈动脉斑块中不同部位的密度分布
3.4 颈动脉斑块中的新生血管形态
3.5 颈动脉斑块中的不同新生血管的形态
3.6 不同类型的新生血管在不同组间的比较
3.7 不同类型的新生血管在不同病理性质中的比较
3.8 不同病理性质斑块中镜下分期的新生血管比较
4.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血管平滑肌病理特点研究
4.1 VSMCs的MIA值在不同组中的比较
4.2 VSMCs的MIA值在不同斑块组中的比较
4.3 VSMCs的单位面积中的MIA值(密度)在斑块中不同部位的分布情况
4.4 VSMCs的密度与纤维帽厚薄的相关性研究
5. 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内皮祖细胞
5.1 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内皮祖细胞分布
5.2 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新生血管和内皮祖细胞的关系
5.3 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血管平滑肌细胞和内皮祖细胞的关系
6. 鉴定人胚胎主动脉来源的内皮祖细胞
6.1 普通光学体视显微镜
6.2 免疫荧光实验检测内皮祖细胞
6.3 real-time PCR检测内皮祖细胞特异性标记物
6.4 Western blot检测内皮祖细胞特异性标记物
6.5 内皮祖细胞的成管实验
6.6 内皮祖细胞摄取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
7. 鉴定内皮祖细胞分化来源的动静脉内皮细胞
7.1 普通光学体视显微镜
7.2 免疫荧光实验鉴定内皮祖细胞分化的动静脉内皮细胞
7.3 real-time PCR检测内皮祖细胞所分化的动静脉内皮细胞特异性标记物
7.4 Western blot检测EPCs所分化的动静脉内皮细胞特异性标记物
7.5 内皮祖细胞所分化的动静脉内皮细胞成管实验
7.6 内皮祖细胞所分化形成的动静脉内皮细胞摄取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
8. 鉴定内皮祖细胞分化来源的血管平滑肌细胞
8.1 免疫荧光实验鉴定内皮祖细胞所分化的血管平滑肌细胞
8.2 rea-time PCR检测内皮祖细胞所分化的血管平滑肌细胞特异性标记物
8.3 Western blot检测内皮祖细胞所分化的血管平滑肌细胞特异性标记物
讨论
1. 人颈动脉粥样硬性斑块的病理特征
2. 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中新生血管的特性
3. 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中不同新生血管类型的特性
4. 内皮祖细胞在人动脉粥样硬化中新生血管发生及其机制
5. 血管平滑肌细胞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
6. 内皮祖细胞在人动脉粥样硬化中血管平滑肌发生中的作用及其机制
7. 不足与展望
小结
1. 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病理学研究
2. 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中新生血管特性的研究
3. 血管平滑肌在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中的研究
4. 内皮祖细胞在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新生血管和血管平滑肌的发生及机制研究
第二部分 颈动脉形态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
中文摘要2
ABSTRACT 2
前言
对象和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2.1 手术方法
2.2 患者颈动脉角度的测量
2.3 患者颈动脉分叉角高度的测量
2.4 血液黏度的检测和颈动脉血流剪切力的计算
2.5 颈动脉手术标本的处理
2.6 患者颈动脉手术斑块标本的染色
2.7 颈动脉粥样硬化切片的病理学研究
3. 统计学方法
研究结果
1. 患者临床资料统计
2. 颈动脉分叉角和颈内动脉角的测量
3. 颈动脉角度和高度的关系
4. 颈动脉角度和血流剪切力的相关性分析
5. 斑块纤维帽的厚度和细胞外基质
6. 颈动脉形态和斑块病理学的相关性研究
6.1 预动脉分叉角部位的斑块病理学研究
6.2 颈内动脉角、血液剪切力和斑块病理学研究
7. YAP在颈动脉斑块中的表达以及与颈动脉形态的研究
讨论
1. 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传统危险因素
2. 血管的解剖形态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中的作用
3. 颈动脉高度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中的作用
4. 颈动脉分叉角所产生的血流动力学变化与分子生物学的关系
5. 细胞外基质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6. YAP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7. 不足与展望
小结
1. 颈动脉分叉角与颈内动脉角
2. 颈动脉分叉角与自身高度
3. 颈动脉角度和血流剪切力
4. 纤维帽厚度和细胞外基质
5. 角度和细胞外基质
6. YAP与角度
参考文献
英文缩略词表
致谢
个人简历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人胚胎主动脉血管内皮祖细胞的分离、培养及鉴定[J]. 庄乾淑,张文健,叶丽亚,刘虹麟,曹妍婷,成兰云,丁浩,娄晋宁,刘鹏,李建中.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 2012(02)
本文编号:369853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xxg/3698530.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