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6层螺旋CT在冠状动脉病变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探讨
本文关键词:256层螺旋CT在冠状动脉病变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探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目的通过对316例患者冠状动脉CTA分析,评价256层螺旋CT在冠状动脉病变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并通过分析124例正常体检者左冠状动脉分叉处病变情况,初步探讨左冠状动脉分叉角度与粥样斑块形成的潜在关系。方法搜集本院2014年7月—2015年11月临床疑诊或拟诊为冠心病且均行256层螺旋CTA冠状动脉检查的患者资料316例,按照美国心脏协会(AHA)制订的冠状动脉分段方法,将冠状动脉细分为15个节段,分别对316例患者冠状动脉各节段CTA图像质量进行分级评价,并分析各节段的病变情况(即管腔狭窄程度及斑块性质、分布)等;其中47例患者行冠状动脉血管造影(CAG),以CAG为金标准,评价CTA对冠状动脉不同狭窄程度的诊断能力。另搜集124例均行256层螺旋CTA冠状动脉检查的体检者资料(且均无高血压、高血脂及糖尿病病史),通过测量其左冠状动脉的分叉角度及斑块分布情况,探讨二者之间的潜在关系。结果(1)316例患者中,CTA显示冠状动脉节段共3753段,其中,评分为4-5分者共3550段(可评价率为94.59%)。(2)以CAG为金标准,256层螺旋CTA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灵敏度为89.77%,特异度为92.12%,准确率为91.41%,Kappa值为0.801;诊断冠状动脉各狭窄程度(轻、中、重度狭窄)的灵敏度分别为73.68%、80.43%、87.67%,准确率分别为93.47%、95.53%、96.52%;诊断冠心病(管腔狭窄程度≥50%)的灵敏度为92.44%,特异度为96.76%,符合率为95.88%,Kappa值为0.876,CTA评价冠状动脉狭窄的各项指标均较高,尤其是对于冠心病(即管腔中-重度狭窄)的诊断有较高的准确性。(3)在所有可评价的冠状动脉节段中,有病变者为865段,在各节段上粥样斑块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6.22,P值0.005)。其中,左前降支近段(第6段)的斑块数目最多(约占22.66%),而第14、15段的斑块数目最少(共约占1.97%)。在各类斑块中发生最多的为混合斑块(约占39.08%),其次为非钙化斑块(35.03%),斑块类型最少的为钙化斑块(25.90%),且不同类型斑块与管腔狭窄之间有着密切联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8.0045,P值0.005)。其中,引起管腔轻度狭窄(或无明显狭窄)的主要为钙化斑块(约占35.48%),其次为非钙化斑块(约占34.56%),而引起管腔中-重度狭窄的主要为混合斑块(约占54.52%)。(4)在124例正常体检者中,左冠状动脉有斑块者(43例)的分叉角度平均值为(89.10±14.56)°,而左冠状动脉无斑块者(81例)的分叉角度平均值为(77.45±15.08)°,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0.05)。结论(1)256层螺旋CTA可以较清晰的显示冠状动脉各节段,并能较好的显示各节段的病变情况;(2)以CAG为“金标准”,256层螺旋CTA对冠状动脉狭窄的评估及冠心病的诊断有较高的准确性及一致性,对冠心病诊治及筛查有重要意义;(3)256层螺旋CT可以较准确的分析冠状动脉斑块的位置、分布及性质,从而进一步分析斑块的稳定性,降低ACS的发生率;(4)左冠状动脉分叉角度与粥样斑块的形成存在着密切相关性,随着分叉角度的增大,斑块发生的几率也随之增加。由此可见,CTA作为一种无创检查方法,在冠心病的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为冠心病患者进一步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更加可靠的信息。
【关键词】:体层摄影术 冠状血管造影术 冠状动脉 斑块狭窄 分叉角度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541.4;R816.2
【目录】:
- 中文摘要5-7
- Abstract7-10
-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10-11
- 前言11-12
- 1 材料与方法12-15
- 1.1 一般资料12
- 1.2 256层螺旋CT扫描方法12-13
- 1.3 图像后处理方法13
- 1.4 图像的评价与分析方法13-14
- 1.5 统计学方法14-15
- 2 结果15-27
- 2.1 256层螺旋CT冠状动脉图像质量的评价15
- 2.2 256层螺旋CTA评价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准确性15
- 2.3 冠状动脉斑块的分布特点以及与管腔狭窄程度的关系15-16
- 2.4 左冠状动脉分叉角度与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关系16-27
- 3 讨论27-33
- 3.1 256层螺旋CT冠状动脉图像质量的影响因素27-28
- 3.2 256层螺旋CT对冠状动脉狭窄的评价28-30
- 3.3 256层螺旋CT对冠状动脉斑块的分析30-31
- 3.4 左冠状动脉分叉角度与粥样斑块的相关性31-33
- 4 结论33-34
- 参考文献34-37
- 综述37-46
- 参考文献及出处43-46
- 致谢46-47
- 个人简历4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惠娟;;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对冠心病患者非钙化斑块的研究[J];中国医疗前沿;2012年24期
2 蓝欣昧;;新的冠脉钙化评估方法[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2008年07期
3 ;钙磷水平增加促进动粥斑块钙化[J];透析与人工器官;2012年01期
4 颜海强;翁国星;;钬激光心脏瓣膜去钙化斑块功率的探讨[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2010年04期
5 王颖;赵虹;韩铭钧;柳学国;彭健;李坤炜;秦培鑫;;多层螺旋CT检测冠状动脉非钙化斑块的临床意义[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8年05期
6 任小璐;刘云;王杏娟;王雪梅;张志远;宝金瑞;;能谱CT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非钙化斑块成分[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3年02期
7 郭轶虹;张成喜;谭理连;熊龙根;毕肖红;;320排CT在冠状动脉钙化斑块与非钙化斑块狭窄对比研究中的应用[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13年05期
8 吴江;赵卫东;牛晓凤;蔡琳;;宝石CT对冠状动脉钙化斑块与邻近非钙化斑块的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2013年18期
9 王颖,赵虹,韩铭钧,柳学国,何艳丽,刘晓彬;多层螺旋CT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检测冠状动脉钙化斑块不同重建方法的比较和优化选择[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5年06期
10 刘新;赵锡海;程流泉;赵绍宏;蔡祖龙;蔡幼铨;杨立;;冠状动脉CT和MR血管成像诊断粥样硬化斑块和狭窄的对比研究[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6年1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姜朝晖;64层MSCT评价冠状动脉非钙化斑块和旁路移植血管的临床应用[D];苏州大学;2007年
2 高扬;CTA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进展的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一帆;双源CT评估老年人群冠状动脉粥样及钙化斑块的临床应用与研究[D];遵义医学院;2016年
2 武倩;256层螺旋CT在冠状动脉病变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探讨[D];山西医科大学;2016年
3 刘文民;16层螺旋CT和冠状动脉造影检测冠心病患者钙化斑块及狭窄的比较[D];大连医科大学;2008年
4 吴江;宝石CT对冠脉钙化斑块与临近非钙化斑块的观察[D];山西医科大学;2013年
5 李佳茗;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血管性病变诊断中的临床应用研究[D];延边大学;2008年
6 张培;16排螺旋CT在冠心病诊断中的临床价值[D];浙江大学;2007年
7 段会仙;定性和定量评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D];昆明医学院;2009年
8 耿雪;320排DVCT在评价冠状动脉钙化及斑块中的应用[D];泰山医学院;2011年
9 唐姗姗;双源CT颈动脉成像的临床应用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1年
10 张霞;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研究[D];青岛大学;2009年
本文关键词:256层螺旋CT在冠状动脉病变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探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7894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xxg/3789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