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心血管论文 >

MiR-150对内皮祖细胞促深静脉血栓溶解再通作用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5-02-09 17:50
  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 DVT)是常见的外周血管疾病,可导致肢体肿胀、下肢缺血、血栓后综合症,甚至致死性肺栓塞的发生。现在对于DVT的治疗主要是各种抗凝溶栓药物的使用,但效果并不令人满意,同时抗凝药物的副作用可导致机体凝血功能下降、消化道出血、手术患者切口并发症发生。 研究人员发现骨髓来源的内皮祖细胞(Bone marrow-derived endothelialprogenitor cells BMEPCs)可以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分泌各种促血管生成因子从而促进缺血组织的血管新生。研究证实,EPCs可以归巢到深静脉血栓中促进血栓机化再通。我们实验组前期的研究也发现移植EPCs后可以改善血栓内的微环境,促进急性静脉血栓溶解及慢性血栓再通。但是由于EPCs增殖能力及迁移归巢能力较弱,EPCs的应用受到很大的限制。如何更好的改善EPCs的功能成为广大学者的研究方向。 MicroRNAs(miRNAs)是一类小分子非编码RNAs,可在转录后水平调控基因表达。研究证明MicroRNAs在血管新生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miR-150最初被发现于免疫...

【文章页数】:136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图2EPCs原代培养生长曲线

图2EPCs原代培养生长曲线

心分离单个核细胞,离心后可见细胞分为四层,箭头表测长曲线略呈“S”形,细胞培养早期增殖较慢,在培养的细胞处于对数增长期,13天后细胞增殖进入平台期(


图3:细胞培养形态学观察A刚分离的骨髓单个核细胞较小,呈圆形,悬浮于培养基中(×100);B培养24小时后,可见少量细胞贴壁,细胞形态呈椭圆形、不规则形或短棒状(×100);C培养2-3天后贴壁细胞增多,细胞形态逐渐变大,可见细胞集

图3:细胞培养形态学观察A刚分离的骨髓单个核细胞较小,呈圆形,悬浮于培养基中(×100);B培养24小时后,可见少量细胞贴壁,细胞形态呈椭圆形、不规则形或短棒状(×100);C培养2-3天后贴壁细胞增多,细胞形态逐渐变大,可见细胞集

养至第12~14天,细胞长满培养瓶底,主要呈现典型铺路鹅卵石样外观。此后细胞具有较高的增殖活性,培养细胞的形态和生长特点经多次传代后仍保持无明显变化。我们选取P2-P3代细胞作为研究对象(图3)。图3:细胞培养形态学观察A刚分离的骨髓单个核细胞较小,呈圆形,悬浮于培养基中(×1....


图4:免疫组化示P2-P3代EPCs阳性表达VEGFR-2及vWF

图4:免疫组化示P2-P3代EPCs阳性表达VEGFR-2及vWF

选取P2-P3代骨髓单个核细胞,采用免疫组化,免疫荧光方法检测细胞表面标记。培养细胞免疫组化,免疫荧光结果显示,绝大多数细胞表达内皮表面标记物VEGFR-2及vWF(图4、图5);以上结果提示P2-P3代骨髓单个核细胞经诱导分化后,呈现late-EPCs表型。图4:免疫组化示....


图5:免疫荧光示P2-P3代EPCs阳性表达vWF

图5:免疫荧光示P2-P3代EPCs阳性表达vWF

选取P2-P3代骨髓单个核细胞,采用免疫组化,免疫荧光方法检测细胞表面标记。培养细胞免疫组化,免疫荧光结果显示,绝大多数细胞表达内皮表面标记物VEGFR-2及vWF(图4、图5);以上结果提示P2-P3代骨髓单个核细胞经诱导分化后,呈现late-EPCs表型。图4:免疫组化示....



本文编号:403263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xxg/403263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1f0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