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桡动脉路径PCI术后并发术侧肢出血和肿胀风险预测模型构建
发布时间:2025-02-10 20:15
目的:以经桡动脉路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为研究对象,以不同桡动脉压迫器解压方案的出血、肿胀发生时间为研究切入点,通过对压迫器不同时间点压力值、解压值、解压间隔时间、解压频次及总压迫时长指标的观察,探讨其与出血、肿胀发生的相关性,以期得出出血、肿胀发生风险值,为临床开展经桡动脉路径PCI术后患者穿刺部位及术侧肢护理观察的重点提供依据。方法:便利抽样法选取2018年11月至2019年12月在江西省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心血管科788例行经桡动脉路径冠状动脉介入术的患者作为观察对象。结合专家函询法与临床预实验,制定患者一般资料问卷调查,筛选桡动脉压迫器解压方案的观察指标,并对患者一般资料和观察指标进行结构化文本设计。记录患者的人口学资料、不同时间点压力值、解压值、解压间隔时间、解压频次及总压迫时长及出血、肿胀发生的时程特征,比较不同基线特征和解压方案下出血、肿胀发生情况的差异,探讨不同压力值、解压值、解压时间及解压间隔时间与术后穿刺部位出血及术侧肢肿胀的相关性,构建出血、肿胀发生风险预测模型,同时运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
【文章页数】:6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在冠心病中的应用现状
1.2.2 桡动脉路径成为当前PCI术首选路径
1.2.3 桡动脉路径带来的相关并发症
1.2.4 桡动脉压迫止血器应用研究
1.2.5 桡动脉压迫器解压方案的研究
1.2.6 术侧肢出血、肿胀并发症相关影响因素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研究假说
第2章 对象与方法
2.1 调查对象
2.1.1 纳入标准
2.1.2 排除标准
2.1.3 剔除标准
2.1.4 抽样方法与样本量的确定
2.2 调查场所
2.3 调查内容
2.3.1 一般资料
2.3.2 临床资料
2.4 资料收集
2.5 出血、肿胀发生风险预测模型构建
2.5.1 调查对象特征资料描述与赋值
2.5.2 出血、肿胀发生风险预测模型构建
2.6 预测效果评价
2.7 统计分析
2.7.1 患者社会人口学资料和疾病相关资料的统计描述
2.7.2 潜在危险因素与出血、肿胀并发症关联分析
2.7.3 出血、肿胀发生风险预警模型构建
2.7.4 出血、肿胀发生风险预测价值的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分析
2.8 质量控制
2.8.1 课题设计阶段
2.8.2 课题实施阶段
2.8.3 数据处理阶段
2.9 伦理考察
2.9.1 遵循自愿原则
2.9.2 遵循保密原则
2.9.3 遵循有益无害原则
第3章 结果
3.1 患者一般资料
3.2 经桡动脉路径PCI术患者穿刺部位出血发生情况及时间分布特征分析
3.2.1 穿刺部位出血发生情况分析
3.2.2 穿刺部位出血发生整体时间分布特征
3.2.3 不同解压时间点出血分布特征
3.2.4 不同解压时间点出血对应的首次压力值和减压值及减压频次情况分析
3.3 经桡动脉路径PCI术患者术侧肢肿胀发生情况及时间分布特征分析
3.3.1 术侧肢肿胀发生情况分析
3.3.2 术侧肢肿胀发生整体时间分布特征
3.3.3 不同解压时间点肿胀时间分析
3.3.4 不同解压时间点肿胀对应的首次压力值、减压值及减压间隔时长情况分析
3.4 潜在危险因素与出血、肿胀并发症关联分析
3.4.1 潜在危险因素与出血并发症关联分析
3.4.2 潜在危险因素与肿胀并发症关联分析
3.5 出血、肿胀发生风险的预警模型
3.5.1 出血发生风险预警模型
3.5.2 肿胀发生风险预警模型
3.6 PCI术后患者穿刺部位出血及术侧肢肿胀发生风险预测价值的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分析
第4章 讨论
4.1 经桡动脉路径PCI术后并发穿刺部位出血及术侧肢肿胀发生情况
4.2 高基线收缩压、术后6h内使用抗凝药物、长凝血酶原时间是PCI术后患者穿刺部位出血的潜在危险因素
4.3 糖尿病史与手术时间过长会增加PCI术后患者术侧肢肿胀发生风险
4.4 解压频次、第一次解压时间、首次压力值及第一次解压值与术后穿刺部位出血发生风险均存在显著相关性,可对出血发生风险进行预测
4.5 首次压力值、第一次解压时间及解压值、第二次解压时间及解压值与术侧肢肿胀发生风险均存在显著相关性,可对肿胀发生风险进行预测
4.6 基于Lasso回归建立的出血和肿胀发生风险预测模型预测能力良好且预测效果稳定
第5章 结论
第6章 研究的创新性与展望
6.1 研究的创新性
6.1.1 内容创新
6.1.2 方法创新
6.2 研究的局限性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1
附录2
综述
1.1 桡动脉路径相关并发症
1.2 桡动脉路径相关并发症影响因素
1.2.1 出血、血肿危险因素
1.2.2 肿胀危险因素
1.2.3 桡动脉闭塞危险因素
1.3 桡动脉止血装置
1.3.1 旋压式止血器
1.3.2 气囊型止血器
1.3.3 两种止血器的安全性、有效性、舒适性比较
1.4 桡动脉压迫器解压方案的研究
1.4.1 桡动脉压迫器压力值探讨
1.4.2 首次减压时间的研究
1.4.3 桡动脉压迫器压迫时长研究
1.5 小结
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4033018
【文章页数】:6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在冠心病中的应用现状
1.2.2 桡动脉路径成为当前PCI术首选路径
1.2.3 桡动脉路径带来的相关并发症
1.2.4 桡动脉压迫止血器应用研究
1.2.5 桡动脉压迫器解压方案的研究
1.2.6 术侧肢出血、肿胀并发症相关影响因素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研究假说
第2章 对象与方法
2.1 调查对象
2.1.1 纳入标准
2.1.2 排除标准
2.1.3 剔除标准
2.1.4 抽样方法与样本量的确定
2.2 调查场所
2.3 调查内容
2.3.1 一般资料
2.3.2 临床资料
2.4 资料收集
2.5 出血、肿胀发生风险预测模型构建
2.5.1 调查对象特征资料描述与赋值
2.5.2 出血、肿胀发生风险预测模型构建
2.6 预测效果评价
2.7 统计分析
2.7.1 患者社会人口学资料和疾病相关资料的统计描述
2.7.2 潜在危险因素与出血、肿胀并发症关联分析
2.7.3 出血、肿胀发生风险预警模型构建
2.7.4 出血、肿胀发生风险预测价值的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分析
2.8 质量控制
2.8.1 课题设计阶段
2.8.2 课题实施阶段
2.8.3 数据处理阶段
2.9 伦理考察
2.9.1 遵循自愿原则
2.9.2 遵循保密原则
2.9.3 遵循有益无害原则
第3章 结果
3.1 患者一般资料
3.2 经桡动脉路径PCI术患者穿刺部位出血发生情况及时间分布特征分析
3.2.1 穿刺部位出血发生情况分析
3.2.2 穿刺部位出血发生整体时间分布特征
3.2.3 不同解压时间点出血分布特征
3.2.4 不同解压时间点出血对应的首次压力值和减压值及减压频次情况分析
3.3 经桡动脉路径PCI术患者术侧肢肿胀发生情况及时间分布特征分析
3.3.1 术侧肢肿胀发生情况分析
3.3.2 术侧肢肿胀发生整体时间分布特征
3.3.3 不同解压时间点肿胀时间分析
3.3.4 不同解压时间点肿胀对应的首次压力值、减压值及减压间隔时长情况分析
3.4 潜在危险因素与出血、肿胀并发症关联分析
3.4.1 潜在危险因素与出血并发症关联分析
3.4.2 潜在危险因素与肿胀并发症关联分析
3.5 出血、肿胀发生风险的预警模型
3.5.1 出血发生风险预警模型
3.5.2 肿胀发生风险预警模型
3.6 PCI术后患者穿刺部位出血及术侧肢肿胀发生风险预测价值的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分析
第4章 讨论
4.1 经桡动脉路径PCI术后并发穿刺部位出血及术侧肢肿胀发生情况
4.2 高基线收缩压、术后6h内使用抗凝药物、长凝血酶原时间是PCI术后患者穿刺部位出血的潜在危险因素
4.3 糖尿病史与手术时间过长会增加PCI术后患者术侧肢肿胀发生风险
4.4 解压频次、第一次解压时间、首次压力值及第一次解压值与术后穿刺部位出血发生风险均存在显著相关性,可对出血发生风险进行预测
4.5 首次压力值、第一次解压时间及解压值、第二次解压时间及解压值与术侧肢肿胀发生风险均存在显著相关性,可对肿胀发生风险进行预测
4.6 基于Lasso回归建立的出血和肿胀发生风险预测模型预测能力良好且预测效果稳定
第5章 结论
第6章 研究的创新性与展望
6.1 研究的创新性
6.1.1 内容创新
6.1.2 方法创新
6.2 研究的局限性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1
附录2
综述
1.1 桡动脉路径相关并发症
1.2 桡动脉路径相关并发症影响因素
1.2.1 出血、血肿危险因素
1.2.2 肿胀危险因素
1.2.3 桡动脉闭塞危险因素
1.3 桡动脉止血装置
1.3.1 旋压式止血器
1.3.2 气囊型止血器
1.3.3 两种止血器的安全性、有效性、舒适性比较
1.4 桡动脉压迫器解压方案的研究
1.4.1 桡动脉压迫器压力值探讨
1.4.2 首次减压时间的研究
1.4.3 桡动脉压迫器压迫时长研究
1.5 小结
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403301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xxg/4033018.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