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心血管论文 >

TSA影响DCs参与心肌梗死后损伤修复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29 18:00

  本文关键词:TSA影响DCs参与心肌梗死后损伤修复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MI)是一种致死率极高的心血管疾病。现今临床应用治疗方法多为再灌注治疗。由于成年心脏几乎没有再生功能,患者预后差,左心室仍存在功能障碍。因此,寻找改善心肌梗死后损伤修复的新策略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心肌梗死后的炎性微环境伴随在整个心肌修复进程中,适度炎症反应可及时清除坏死心肌细胞、修复组织损伤。DCs是机体免疫系统中功能最为强大的抗原提呈细胞(Antigen-presenting cells,APC),是固有免疫系统启动免疫反应和炎症反应的重要免疫调节者。有研究表明,大鼠心肌梗死后心肌组织中DCs增多。此外,DCs也存在于人的梗死心肌组织中。据文献报道,DCs敲除鼠心肌梗死后会发生左室重构,表现为存活率降低、室壁变薄、纤维化加重。因此,推测心肌组织增多的DCs可能参与心肌梗死后损伤修复,但具体机制尚未明确。组蛋白乙酰化程度与机体内基因表达及调控密切相关。已有研究发现,组蛋白乙酰化修饰参与DCs成熟分化的调控。曲古菌素A(Trichostatin A,TSA)是一种广谱的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istone deacetylases,HDACs)抑制剂。我们的前期工作已经证明,TSA可减小大鼠心肌梗死面积,减轻心梗导致的心功能损伤,但其是否通过组织修复来发挥保护作用尚未阐明。由此可知,TSA可以保护梗死大鼠心肌,但其与DCs及组织修复之间的关系尚未见报道。我们推测TSA在保护梗死大鼠心肌时,可能是通过影响DCs,改善心肌梗死后损伤修复。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研究TSA是否影响DCs,并调控成纤维细胞的转化和胶原的生成,参与心肌梗死的损伤修复进程。实验方法:本实验以Wistar大鼠为研究对象,采用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的方法建立大鼠心肌梗死模型;采用TTC染色法和血清心肌酶试剂盒,观察TSA对心肌梗死大鼠保护作用;采用HE染色法,观察TSA对心肌组织形态的影响;采用免疫荧光技术,运用DCs特异性表面标记OX62,观察大鼠心肌梗死后心肌组织中DCs的定位和数量的时程变化,并用Western-blot定量;采用免疫荧光技术观察和流式细胞术、Western-blot定量,检测TSA对心肌梗死大鼠DCs数量的影响;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TSA对心肌梗死大鼠成纤维细胞转化的影响;采用天狼星红染色法,检测TSA对心肌梗死大鼠胶原生成的影响。实验结果:实验结果显示,大鼠心肌梗死第1、3、7、14及28天心肌梗死面积均增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相比于心肌梗死模型组,TSA组大鼠心肌梗死面积均显著性降低(P0.05,P0.01);心肌梗死模型组大鼠血清中CK、AST和LDH均高于假手术组(P0.01,P0.05,P0.001),TSA组CK、AST和LDH均有所下降(P0.01,P0.05);大鼠心肌梗死第1、3、7、14及28天心肌组织中DCs的数量均高于假手术组(P0.01,P0.05,P0.001),且在第7天达到最高(P0.001);心肌组织中增多的DCs主要分布在梗死区域,其次为梗死边缘区域,而非梗死区域几乎没有;TSA组大鼠心肌组织中DCs的数量均升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P0.001),且在第14天升高最显著;大鼠心肌梗死第7天起肌成纤维细胞的数量显著性升高,且在第14天达到最高;与心肌梗死模型组相比,TSA组大鼠心肌梗死第1、3、7、14及28天时肌成纤维细胞的数量均升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1,P0.001);大鼠心肌梗死第1、3、7、14及28天胶原的表达呈时间依赖性递增,且第3天胶原表达显著性上调,与心肌梗死模型组相比,TSA组大鼠心肌梗死后心肌组织中胶原的表达均显著性升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实验结论:1.大鼠心肌梗死后第1、3、7、14及28天树突状细胞数量均增加,且在第7天达到最高;2.TSA增加心肌梗死大鼠心肌组织中OX62+细胞数量,提示TSA可以使树突状细胞数量升高;3.TSA促进成纤维转化和胶原的表达,提示TSA促进心肌梗死大鼠心肌损伤修复进程。
【关键词】:心肌梗死 DCs TSA 肌成纤维细胞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542.22
【目录】:
  • 中文摘要4-7
  • Abstract7-13
  • 前言13-14
  • 英文缩写14-15
  • 第1章 文献综述15-24
  • 1.1 心肌梗死的研究进展15-18
  • 1.1.1 心肌梗死简介15
  • 1.1.2 心肌梗死后心肌修复15-18
  • 1.2 DCs与心肌梗死的关系18-20
  • 1.2.1 DCs简介18-19
  • 1.2.2 DCs功能19
  • 1.2.3 DCs与心梗后心肌修复的关系19-20
  • 1.3 组蛋白修饰与心脏病治疗20-24
  • 1.3.1 组蛋白修饰20-21
  • 1.3.2 乙酰化修饰与心脏疾病21-22
  • 1.3.3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22
  • 1.3.4 组蛋白乙酰化修饰与DCs22
  • 1.3.5 曲古菌素A22-24
  •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24-34
  • 2.1 实验动物24
  • 2.2 主要仪器设备24
  • 2.3 主要试剂24-26
  • 2.4 主要试剂的配制26-28
  • 2.5 大鼠心肌梗死模型制备28
  • 2.6 分组及给药28-29
  • 2.7 TTC法检测心肌梗死面积29
  • 2.8 血清心肌三酶活性测定29
  • 2.9 免疫荧光染色法29-30
  • 2.10 Western Blot检测法30-31
  • 2.11 Flow CytoMetry检测法31-32
  • 2.12 心肌组织HE染色32
  • 2.13 免疫组织化学32
  • 2.14 天狼星红染色法32-33
  • 2.15 统计学分析33-34
  • 第3章 实验结果34-48
  • 3.1 TSA对心肌梗死大鼠的作用34-36
  • 3.1.1 TSA对心肌梗死大鼠心肌梗死面积的影响34-35
  • 3.1.2 TSA对心肌梗死大鼠血清心肌酶CK、AST、LDH的影响35-36
  • 3.2 TSA对心肌梗死大鼠DCs的影响36-45
  • 3.2.1 心肌梗死大鼠DCs数量的时程变化36-39
  • 3.2.2 心肌梗死大鼠DCs分布39-41
  • 3.2.3 TSA对心肌梗死大鼠DCs数量的影响41-45
  • 3.3 TSA对心肌梗死大鼠损伤修复的影响45-48
  • 3.3.1 TSA对心肌梗死大鼠心肌组织形态的影响45-46
  • 3.3.2 TSA对心肌梗死大鼠成纤维细胞转化的影响46-47
  • 3.3.3 TSA对心肌梗死大鼠胶原表达的影响47-48
  • 第4章 讨论48-51
  • 第5章 结论51-52
  • 参考文献52-56
  • 致谢5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王冰;王红梅;徐方云;闵卫平;;树突状细胞与肿瘤免疫[J];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2013年11期

2 姚震;陈林;;我国心血管疾病现状与展望[J];海南医学;2013年13期

3 胡经文;刘美丽;王文茹;阮慧琴;李娟利;刘盈盈;;临床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脏康复随访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3年07期

4 晋军;王航;钱得慧;黄岚;;急性心肌梗死常见并发症的防治进展[J];心血管病学进展;2011年01期

5 袁婷婷;刘艳荣;;树突状细胞生物学研究进展[J];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10年04期


  本文关键词:TSA影响DCs参与心肌梗死后损伤修复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0535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xxg/40535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470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