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外膜滋养血管渗透性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炎性程度的相关性研究
本文关键词:血管外膜滋养血管渗透性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炎性程度的相关性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目的:1.应用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技术(PET-CT)和动态对比增强核磁共振成像(DCE-MRI)检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探讨斑块血管外膜滋养血管渗透性与斑块内炎性程度之间的关系。2.通过药物干预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小鼠血管外膜滋养血管周细胞的覆盖率,探讨血管外膜滋养血管渗透性增加对斑块内炎性细胞聚集的影响。方法:1.连续纳入颈动脉超声下斑块内中膜厚度(IMT) 2mm且近3个月有脑血管症状(近3个月在颈动脉供血区域发生过短暂性脑缺血事件或小缺血性中风)患者47名,2周内随机顺序行DCE-MRI、PET-CT。分析DCE-MRI获取的图像,得到斑块部血管外膜参数血浆转换常数(adv Ktrans),及斑块内新生血管参数血浆转换常数(Plaque Ktrans),分别用以评价斑块外膜滋养血管及斑块内新生血管渗透性。分析PET-CT获取的图像,以斑块局部放射性活度标准化靶-本底比值(TBR)衡量斑块内炎症反应程度。计算并比较TBR和plaque Ktrans、adv Ktrans之间的相关性。2.对8周龄ApoE-/-小鼠,按照血小板衍生因子受体(PDGFR)抑制剂伊马替尼(Imatinib,40mg/kg·d)与促血管生成剂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10ug/kg·d)不同的干预方式分为:伊马替尼组(IM)、联合干预组(GM+IM)、GM-CSF组(GM)、空白对照组(CON)。各组均给予高脂饲料喂养12周后,通过实时定量PCR(qRT-PCR)计算外膜nRGS5值,衡量外膜滋养血管周细胞覆盖率,通过免疫组化方法,对单核-巨噬细胞标记物MOMA-2进行染色,衡量斑块内单核-巨噬细胞含量。对血管内皮细胞标记物vWF进行染色,衡量外膜微血管密度。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定量血清中CRP、IL-6、TNF-a的含量,衡量小鼠机体系统炎性的反应程度。比较外膜滋养血管周细胞覆盖率不同时,对应斑块内炎性细胞的含量的差异,并计算外膜滋养血管周细胞覆盖率与对应斑块内炎性细的含量的相关性。结果:1.TBR值与adv Ktrans及Plaque Ktrans之间的相关性在全部纳入斑块(r=0.213,P=0.077;r=0.086,P=0.446)及无症状斑块中(r=-0.178,P=0.329,r=-0.05,P=0.786)无统计学意义,在有症状斑块中呈现显著的且独立的相关性(r=0.647,P0.01,r=0.425,P=0.002),而且adv Ktrans与TBR之间的相关性较plaque Ktrans与TBR更密切(r=0.647 vs.r=0.425,P0.01,Steiger's Z检验)。2.GM+IM组较GM组,外膜nRGS5值上减少(1.17±0.24 vs.2.42±0.09,P0.001),微血管密度降低(18.75±1.26vs.23±2,P0.01),但斑块内巨噬细胞,在IM组、CON组、GM组无差异的情况下显著增加(7.13±2.66% vs.1.22±1.07%,P0.001)。IM组与CON组之间nRGS5值未产生显著的差别。GM组较CON组nRGS5值增加(2.42±0.09vs.1.61±0.23,P=0.004),微血管密度增加(23±2vs.14.2±1.92,P0.01),但斑块内巨噬细胞含量无差异。各组间CRP、IL-6、TNF-a的含量未见统计学差异。结论:1.有症状的颈动脉斑块中,外膜滋养血管渗透性与其内炎性反应程度呈现独立的显著的正相关性关系,而且这两者的相关性较斑块内新生血管与其内炎性反应程度相关性更高。2.外膜滋养血管周细胞覆盖程度,这一参与维持外膜滋养血管渗透性的主要因素之一,可能是影响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炎性程度的一个重要因素。
【关键词】:动脉粥样硬化 血管外膜 滋养血管 渗透性 周细胞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543.5
【目录】:
- 英文缩略词表5-6
- 中文摘要6-8
- Abstract8-10
- 前言10-12
- 第一部分应用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技术(PET-CT)和动态对比增强核磁共振成像(DCE-MRI)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炎性反应程度与血管外膜滋养血管渗透性的相关性12-21
- 1. 资料和方法12-16
- 2. 结果16-17
- 3. 讨论17-21
- 第二部分 高脂喂养ApoE~(-/-)、鼠主动脉外膜滋养血管周细胞覆盖率降低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巨唾细胞含量的变化关系的研究21-36
- 1. 材料与方法21-29
- 2. 结果29-34
- 3. 讨论34-36
- 结论36-37
- 参考文献37-41
- 综述41-57
- 参考文献49-57
- 研究生期间发表文章情况57-58
- 致谢5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汤月霞;梁春;吴宗贵;;血管外膜损伤后血管内皮的功能及形态变化[J];心脏杂志;2009年03期
2 葛小丽;梁俊清;;血管外膜在血管病变中作用的研究进展[J];辽宁中医杂志;2010年05期
3 陈新;;鼻咽部血管外膜瘤[J];国外医学.耳鼻咽喉科学分册;1980年01期
4 袁杰,钟光珍,王冬艳,张正浩,李夏,唐朝枢,杜军保;血管外膜源一氧化氮对内皮素-1诱导的血管平滑肌增殖的影响[J];高血压杂志;2002年02期
5 牟华明;王利娟;闫振成;曹廷兵;祝善俊;祝之明;;血管外膜介导的炎症反应对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影响[J];解放军医学杂志;2007年07期
6 聂如琼,王景峰,伍卫,薛迎生,张旭明;兔动脉损伤后血管外膜及其细胞增殖活性的变化[J];中山医科大学学报;2002年03期
7 刘平;张运;胡维成;;血管外膜及其成纤维细胞在血管增殖性病变中的作用[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05年12期
8 阮从潇;李玉洁;杨庆;陈颖;翁小刚;王岚;周淑媛;朱晓新;;血管外膜细胞成分影响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研究概述[J];中国中药杂志;2013年06期
9 辛国荣;姜广林;柯德志;金松;;实验型兔动脉损伤后血管外膜成纤维细胞的变化[J];黑龙江医药科学;2007年05期
10 胡艳超;张勇刚;;血管外膜与动脉粥样硬化[J];国际内科学杂志;2008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培;缪朝玉;;易卒中型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血管外膜脂肪功能异常的初步探讨[A];第九届全国心血管药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2 阮从潇;李玉洁;杨庆;陈颖;翁小刚;王岚;朱晓新;;血管外膜细胞成分影响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A];中药与天然药高峰论坛暨第十二届全国中药和天然药物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3 赵明镜;王婕;吕唏滢;吴爱明;崔巍;;血管外膜成纤维细胞的活化和迁移对血管重构的影响[A];第一届全国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中青年医师论坛论文汇编[C];2008年
4 郭淑杰;;血管外膜肌成纤维细胞分化相关蛋白研究[A];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第十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汇编[C];2008年
5 林治卿;袭著革;闫峻;林本成;张华山;;单壁碳纳米管暴露致大鼠血管外膜损伤促进血管内膜病变作用[A];中国毒理学会第六届全国毒理学大会论文摘要[C];2013年
6 谢莲娜;;血管外膜损伤对大鼠颈动脉收缩性影响机制及药物干预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11次心血管病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7 管云枫;缪朝玉;;年龄增长对大鼠血管外膜脂肪功能的影响[A];第九届全国心血管药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8 程木秋;霍海洋;张海山;;RhoA/ROCK信号系统对血管外膜炎症介导的大鼠颈动脉平滑肌细胞增殖和表型变化影响的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五次全国心血管病学大会论文汇编[C];2013年
9 赵明镜;王婕;孙庆琴;王硕仁;娄丽霞;吕唏滢;;基于血管外膜活化和迁移的血府逐瘀抑制血管重塑的研究[A];第十次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病学术大会暨第五次江西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病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10年
10 万新红;陈金龙;陈朝霞;罗玉梅;郭洪波;;高血压大鼠血管外膜血管紧张素系统与血管胶原关系的初步研究[A];全国危重病急救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季健;血管外膜激活促进移植性血管病新内膜形成及发展的实验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2 才晓君;脂联素通过血管外膜干预脂多糖介导的氮氧化应激的实验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3 汤月霞;氧化应激在血管外膜损伤致内膜增生性病变中的作用及干预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7年
4 徐芳;血管外膜激活促使动脉粥样硬化病灶形成和进展的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5 谢莲娜;血管外膜损伤对大鼠颈动脉收缩功能影响机制及药物干预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9年
6 徐新生;血管外膜淋巴管与内膜增生关系的基础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7 刘亚洋;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及其受体系统对血管外膜成纤维细胞的功能影响[D];第二军医大学;2009年
8 鹿克风;血脂异常在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外膜炎症中作用的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9 刘海潮;肾上腺髓质素对血管紧张素II诱导的大鼠血管外膜成纤维细胞增殖、迁移、转化及胶原生成的影响[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10 牟华明;血管外膜介导的血管重构及功能异常的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洋;血管外膜滋养血管渗透性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炎性程度的相关性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2015年
2 孙丹萌;大鼠血管外膜炎症对内皮功能的影响及通心络的干预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9年
3 毛艳燕;骨桥蛋白在尾加压素Ⅱ诱导大鼠血管外膜成纤维细胞迁移中的作用[D];汕头大学;2009年
4 胡鹏;脂多糖诱导的血管外膜炎症对兔股动脉内膜增生的影响及可能机制[D];武汉大学;2004年
5 包世林;尾加压素Ⅱ对血管外膜成纤维细胞表达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汕头大学;2010年
6 葛小丽;血管外膜源一氧化氮对AngⅡ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凋亡的影响及通络药物干预作用[D];河北医科大学;2010年
7 李军;尾加压素Ⅱ促进大鼠血管外膜成纤维细胞表型转化和迁移作用及其细胞内机制研究[D];汕头大学;2008年
8 胡艳超;尾加压素Ⅱ和转化生长因子-β1在促进大鼠血管外膜成纤维细胞表型转化中的相互作用[D];汕头大学;2009年
9 高琳;P38 MAPK在血管外膜损伤后氧化应激中的作用及药物干预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8年
10 王霄;白细胞介素-1β经血管外膜给药致动脉平滑肌细胞增殖、迁移与JAK_2-STAT_3信号通路关系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血管外膜滋养血管渗透性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炎性程度的相关性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7999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xxg/4799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