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脉侧枝循环对急性前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
本文关键词:冠脉侧枝循环对急性前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目的: 本研究探讨侧枝循环对于诊断为急性前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并行急诊PCI术治疗的患者预后的影响。 方法: 选择确诊为前壁STEMI并行急诊PCI术的患者,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分为有侧枝循环组、无侧枝循环组,分别记录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住院期间相关化验指标、住院期间的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Fraction,LVEF)及左室舒张末径(Left Ventricular End Diastolic Diameter,LVDD)、Killip分级等临床资料,对两组患者进行随访,随访时间在6月,记录随访期间的两组患者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并在6个月时复查LVEF、LVDD等数据,完成随访的患者共90例,其中侧枝循环组有43例,无侧枝循环组有47例,通过数据统计及对比分析记录数据,以评价侧枝循环对患者预后的影响。 结果: 侧枝循环组与无侧枝循环组对比: 年龄(岁)、缺血时间(h)、男性、糖尿病史、吸烟史、冠心病家族史、总胆固醇(mmol/l)、甘油三脂(mmol/l)、HDL-C(mmol/l)、血糖(mmol/l)分别为(55.84±13.88VS55.06±10.50,6.95±2.44VS6.26±2.21,81.4%VS63.8%,11.6%VS19.1%,18.79±15.93VS16.51±15.54,25.6%VS23.4%,4.90±0.78VS4.67±0.5,1.86±0.95VS1.62±1.17,1.21±0.29VS1.21±0.29,7.18±2.63VS7.19±2.07),住院期间LVDD(mm)为51.30±6.22VS49.53±5.20,住院期间LVEF为47.91%±10.73%VS49.96%±9.76%,以上数据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 两组患者高血压史比例为25.6%VS53.2%(P=0.008),梗死前心绞痛发生比例67.4%VS38.3%(P=0.006),LDL-C分别为2.90±0.52VS3.41±0.83mmol/L(P=0.001);Killip分级对比为39.5%VS61.6%(P=0.036),住院期间CTnI峰值为79.79±48.03VS102.58±53.06(P=0.025),半年后复查LVDD(mm)大小47.04±3.66VS49.28±4.30(P=0.012);半年后复查LVEF为55.49%±5.04%VS52.09%±5.68%(P=0.005);MACE发生比例为40.4%VS20.9%(P=0.04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无侧枝循环组患者: 住院时与6个月随访复查时LVDD对比为49.53±5.20VS49.28±4.30(P=0.035);住院时与6个月随访复查时LVEF对比为49.96%±9.76%VS52.09%±5.68%(P=0.04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侧枝循环组患者: 住院时LVDD与6个月随访时LVDD对比为51.30±6.22VS47.04±3.66(P=0.027);住院时LVEF与6个月随访时LVEF对比为47.91%±10.73%VS55.49%±5.04%(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对于急性前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行急诊PCI术治疗的患者: 1、高血压、LDL-C对于侧枝循环的形成可能有不利影响; 2、而存在梗死前心绞痛病史的患者更有可能存在侧枝循环; 3、侧枝循环可减小梗死面积、抑制心肌重构、改善心功能、减少严重的心血管不良事件及并发症的发生率可改善患者的预后。
【关键词】:侧枝循环 急诊PCI术 急性前壁 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预后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542.22
【目录】:
- 前言4-5
- 中文摘要5-8
- Abstract8-13
- 第1章 绪论13-20
- 1.1 引言13-14
- 1.2 综述冠状动脉侧枝循环的相关性研究14-20
- 1.2.1 冠心病患者侧枝循环形成的研究现状14-15
- 1.2.2 冠脉侧枝循环定义15-16
- 1.2.3 冠状动脉侧枝循环形成的影响因素16-18
- 1.2.4 冠状动脉侧枝循环的促进因素18
- 1.2.5 冠状动脉侧枝循环的临床意义18-19
- 1.2.6 结语和展望19-20
- 第2章 资料和方法20-23
- 2.1 研究对象20-21
- 2.1.1 病例选择及分组20-21
- 2.1.2 临床资料的收集21
- 2.2 方法21-22
- 2.2.1 诊断判定21
- 2.2.2 随访结果记录21-22
- 2.2.3 PCI 成功标准22
- 2.3 统计学处理22-23
- 第3章 结果23-26
- 3.1 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的比较23
- 3.2 两组患者的相关化验的对比23-24
- 3.3 两组患者住院时及 6 个月复查时 LVDD 对比24
- 3.4 两组患者住院时及 6 个月复查时 LVEF 对比24-25
- 3.5 两组患者的 Killip 分级及 MACE 对比25-26
- 第4章 讨论26-32
- 4.1 研究结果分析26-30
- 4.1.1 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的对比结果分析26
- 4.1.2 两组患者相关化验指标对比结果分析26-27
- 4.1.3 两组患者住院时 LVDD 与 6 个月复查时 LVDD 的对比分析27-28
- 4.1.4 两组患者住院期间 LVEF 与 6 个月复查时 LVEF 对比分析28-30
- 4.1.5 两组患者 Killip 分级及 MACE 的对比分析30
- 4.2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30-32
- 第5章 结论32-33
- 参考文献33-39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39-40
- 致谢4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勇,戴瑞鸿,范维琥;冠脉侧枝循环及其调节与心肌缺血[J];中国心血管杂志;1998年01期
2 余国膺;冠心病患者冠脉侧枝循环前瞻性血管造影研究[J];中国循环杂志;1990年06期
3 姜殿辅,胡滨成,施文辉;门静脉侧枝循环研究的某些进展[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1988年01期
4 蒋琳辉,江时森;生长因子在冠脉侧枝循环建立中的基础研究和应用[J];中国微循环;2004年06期
5 王景云 ,宋书凯;冠脉侧枝循环对限制心肌缺血和梗塞范围的作用[J];国外医学.心血管疾病分册;1994年03期
6 李永强,董吁钢,李怡,马虹,关永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及侧枝循环形成的关系[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03年01期
7 浦钧宗;运动对冠状动脉侧枝循环的影响[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1989年04期
8 徐国会,励建安,陈亦江,施海彬,尹航,吴文霞,王连生,黄澎,袁红洁,王彤,周士枋;慢性冠状动脉狭窄及侧枝循环动物模型的建立[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1年03期
9 李杨梅;陈小平;李润琴;李建华;;GDF-15与冠状动脉侧枝循环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医疗前沿;2010年22期
10 徐国会;运动与血管生长因子在冠状动脉侧枝循环中的作用[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黄澎;励建安;王红星;;运动对慢性冠状动脉狭窄后侧枝循环生成的影响[A];中国康复医学会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三届中国康复医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1年
2 黎劭学;黄胜平;陈锦华;白小欣;张燕婷;林浩;陈锐聪;;球囊闭塞试验对脑血管侧枝循环的评估作用六例临床研究[A];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第六届全国代表大会论文汇编[C];2011年
3 胡海洋;林海燕;周颖;徐耕;;冠心病患者血浆骨桥蛋白水平与冠状动脉侧枝循环形成的相关性研究[A];2013年浙江省心电生理与起搏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3年
4 励建安;;运动训练与冠状动脉侧枝循环的实验研究[A];继往开来 与时俱进——2003年康复医学发展论坛暨庆祝中国康复医学会成立20周年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3年
5 励建安;顾劲扬;王元会;;心肌缺血周负荷对兔心肌侧枝循环的影响和分子生物学基础[A];中华医学会第八次全国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6 郎黎明;孟淑敏;彭敏;;椎间段椎动脉闭塞后的侧枝循环代偿途径[A];庆祝中国超声诊断50年暨第十届全国超声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7 郎黎明;彭敏;孟淑敏;;椎间段椎动脉闭塞后的侧枝循环代偿途径[A];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超声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健康时报记者 沙琼;年轻人比老人更易猝死[N];健康时报;2007年
2 成都中医药大学副研究员 蒲昭和;冠心病患者缘何能长寿[N];中国老年报;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肖延龄;针刺对收肌梗塞模型大鼠冠脉侧枝循环影响的实验研究[D];天津中医学院;2000年
2 赖文文;探讨早期侧枝循环对于急性ST段抬高型前壁心肌梗死直接PCI治疗患者的影响[D];南方医科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赫明萍;糖代谢和肾功能与冠状动脉侧枝循环的关系[D];复旦大学;2012年
2 曾清泽;冠状动脉侧枝循环形成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PCI术预后的影响[D];福建医科大学;2014年
3 黄彦博;冠心病相关临床因素以及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与冠状动脉侧枝循环的相关性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4 李静静;稳定性心绞痛病人hs-CRP与侧枝循环的相关性研究[D];青岛大学;2009年
5 万超;DSA评价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的侧枝循环建立模式研究[D];吉林大学;2015年
6 石磊;冠脉侧枝循环对急性前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D];吉林大学;2015年
7 谢飞;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侧枝循环形成的相关因素[D];吉林大学;2015年
8 张海峰;急性椎—基底动脉闭塞动脉内治疗的Meta分析及侧枝循环研究[D];南京大学;2012年
9 胡海洋;冠心病患者血浆骨桥蛋白水平与冠状动脉侧枝循环形成的相关性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本文关键词:冠脉侧枝循环对急性前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9921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xxg/4992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