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芎益心汤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观察及对CRP、HCY、血脂的影响
本文关键词:参芎益心汤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观察及对CRP、HCY、血脂的影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目的:观察参芎益心汤治疗气虚血瘀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血中CRP、Hcy、血脂的影响,初步探讨参芎益心汤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作用机制及疗效。方法:将符合标准的UA且中医辨证属于气虚血瘀型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即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的西医治疗,治疗组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加服参芎益心汤,心绞痛发作时可舌下含服硝酸甘油0.5mg,疗程均为2周,疗程后观察治疗效果。结果:1.心绞痛疗效: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0%,优于对照组的70%,两组有显著差异(P0.05)。2.中医证候疗效: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0%,优于对照组的63.33%,两组有显著差异(P0.05)。3.中医证候积分:两组证候积分均有改善,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4.心电图: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3%,优于对照组的63.33%,两组有显著差异(P0.05)。5.硝酸甘油停减率:治疗组停减率为83.33%,优于对照组的50%,两组有显著差异(P0.05)。6.同型半胱氨酸:两组治疗前后比较均有改善,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治疗组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改善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1).7.C反应蛋白:两组治疗前后比较均有改善,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治疗组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改善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1).8.血脂:治疗后两组TG、TC、LDL-C的水平较治疗前下降,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对照组HDL-C水平较治疗前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组HDL-C水平较治疗前上升,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后治疗组TG、TC、LDL-C水平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HDL-C水平上升幅度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1.参芎益心汤可改善患者的心绞痛症状、中医证候及有效减少硝酸甘油的用量;2.参芎益心汤对患者的心电图有改善作用;3.参芎益心汤能够降低患者HCY、TC、TG、LDL-C及CRP水平。
【关键词】:参芎益心汤 气虚血瘀型 不稳定型心绞痛 C反应蛋白 同型半胱氨酸
【学位授予单位】: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541.4
【目录】:
- 缩略语表5-6
- 中文摘要6-8
- ABSTRACT8-10
- 前言10-11
- 文献综述11-20
- 1. 祖国医学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的认识11-15
- 1.1 病名的认识11
- 1.2 祖国医学对病因病机的认识11-13
- 1.3 现代中医对心绞痛的辨证分型13
- 1.4 中医药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13-15
- 2. 现代医学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的认识15-20
- 2.1 流行病学15
- 2.2 发病机制15-17
- 2.3 冠心病与C反应蛋白17
- 2.4 冠心病与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17
- 2.5 冠心病与高脂血症17
- 2.6 现代医学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17-20
- 资料与方法20-28
- 1. 一般资料20-21
- 1.1 病例来源20
- 1.2 一般情况比较20-21
- 2. 病例选择标准21-25
- 2.1 诊断标准21-24
- 2.2 纳入标准24
- 2.3 排除标准24-25
- 2.4 剔除标准25
- 2.5 病例脱落及终止标准25
- 3. 研究方法25
- 3.1 治疗方法25
- 3.2 观察指标25
- 3.3 统计学方法25
- 4. 疗效判定标准25-28
- 4.1 心绞痛疗效判定标准26
- 4.2 心电图疗效评定标准26
- 4.3 硝酸甘油停减率26
- 4.4 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26-28
- 结果28-31
- 1. 心绞痛疗效比较28
- 2. 中医证候疗效比较28
- 3. 中医证候积分比较28
- 4. 心电图改善情况比较28-29
- 5. 硝酸甘油停减率比较29
- 6. 同型半胱氨酸比较29
- 7. C反应蛋白比较29-30
- 8. 血脂比较30
- 9. 安全性评价30-31
- 讨论31-37
- 1. 参芎益心汤的组方研究31-35
- 1.1 立方依据31
- 1.2 方药分析31-32
- 1.3 组方特点32-33
- 1.4 现代药理作用33-35
- 2. 临床疗效分析35-37
- 2.1. 改善心绞痛症状、中医证候积分、中医证侯疗效比较35
- 2.2 硝酸甘油停减情况比较35
- 2.3 改善心电图35
- 2.4 对血脂的影响35-36
- 2.5 对同型半胱氨酸、C反应蛋白的影响36-37
- 结论37-38
- 参考文献38-43
- 致谢43-44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44-46
- 个人简历4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伟春;不稳定型心绞痛60例分析[J];广西医学;2001年06期
2 臧义明,范成现;中西医结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65例临床探讨[J];河南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1年05期
3 邓燕婕,李品飞,李宏伟;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中西药对照治疗[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1年02期
4 潘龙峰;紫外线照射充氧自血回输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观察[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1年08期
5 金镖;不稳定型心绞痛治疗现状[J];临沂医学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4期
6 赵云霞 ,孟凡良 ,吉世军;不稳定型心绞痛48例临床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2年05期
7 王国彬,胡申江,孙坚;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内皮素及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的改变[J];浙江医学;2002年04期
8 纪宏斌;韩卫;商淑芹;;中西医结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观察[J];齐鲁护理杂志;2002年06期
9 郑桂琴,丁春贤,崔雨梅;克塞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56例疗效观察[J];吉林医学;2003年03期
10 曾繁儒;中西医结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25例[J];中国中医急症;2004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车海明;;倍他乐克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观察[A];全国第三届心脑血管疾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2 吕红娟;赵斌;聂龙文;;倍他乐克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用药体会[A];第二十一届航天医学年会暨第四届航天护理年会论文汇编(下册)[C];2005年
3 杨春凯;杨坡;梁明;鞠庆梅;;不稳定型心绞痛血液流变学改变[A];迎接新世纪——2000年全国微循环与血液流变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0年
4 张红玲;王忠丹;郭蕾;;不稳定型心绞痛血流变学观察及杏丁的治疗作用[A];2003年全国微循环与血液流变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3年
5 李志军;;不稳定型心绞痛“序贯治疗”的研究[A];2000年全国危重病急救医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0年
6 陈宋明;王东明;卢承志;李玉光;房小yN;;血红素氧合酶-1与不稳定型心绞痛[A];《中华急诊医学杂志社》第三届组稿会暨急诊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4年
7 王国彬;方强;陆志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内皮素及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的改变[A];2004年浙江省危重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4年
8 于晓凤;罗小林;谢建寰;;自拟稳心汤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30例[A];第一届全国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中青年医师论坛论文汇编[C];2008年
9 刘丹;;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32例疗效分析[A];贵州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心电生理与起搏学分会2008年学术年会专题讲座及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10 赵秀君;;中西医结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A];2000年全国危重病急救医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健康时报特约记者 詹建;入秋当心不稳定型心绞痛[N];健康时报;2007年
2 张力波;当心不稳定型心绞痛[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8年
3 指导专家 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 心血管内科 王红勇 副教授 通讯员 朱广平 记者 张元婧;入秋当心不稳定型心绞痛[N];医药导报;2007年
4 刘利华;丹红注射液联合辛伐他丁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观察[N];农村医药报(汉);2009年
5 魏开敏;不稳定型心绞痛的药物选择[N];中国医药报;2003年
6 万同己;不稳定型心绞痛伴抑郁患者的治疗[N];中国医药报;2003年
7 亚康 吴籍;对待不稳定型心绞痛马虎不得[N];医药经济报;2002年
8 王佳;何为不稳定型心绞痛[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6年
9 本报记者 王t,
本文编号:50643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xxg/5064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