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血压状态者血压升高后的临床表现及靶器官损害
发布时间:2017-07-01 18:09
本文关键词:低血压状态者血压升高后的临床表现及靶器官损害,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研究背景早期国内外关于低血压的研究显示,女性比男性多见,青年女性的流行性更高。2001年一项关于中国人群低血压患病率的研究也支持以上观点,认为女性低血压患病率高于男性,其中女性总体患病率占7.36%,而男性只有2.7%;且随着年龄增加,低血压患病率逐渐下降,老年低血压患者明显低于青年。为了较好的指导疾病,低血压根据症状表现分为生理性低血压和病理性低血压,其中生理性低血压者各系统器官无缺血和缺氧等异常,不影响寿命,常见于年轻女性,甚至有学者认为青年女性的生理性低血压状态预后良好,可能由于血压对心血管负荷较轻而使得循环器官衰老现象迟于血压正常者,因而获得更低的心血管事件风险及更高的生存率。已知,随着年龄增加血管弹性降低,血压逐渐升高,高血压发生率明显升高。全球疾病负担研究2010的数据表明:血压升高(收缩压115mmHg)是疾病负担及疾病死亡率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每年导致940万人死亡。此外,据估算,45%的心脏病患者及51%卒中患者其疾病发生与血压升高有关。2013欧洲高血压管理指南根据血压水平将血压分为以下几类,包括理想血压(收缩压120 mmHg且舒张压80mmHg)、正常血压(收缩压120-129mmHg和/或舒张压80-84mmHg)、正常高值血压(收缩压130-139mmHg和/或舒张压85-89mmHg)、高血压(收缩压≥140 mmHg和/或舒张压≥90 mmHg).大量研究证实,高血压是心血管相关疾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可造成严重的心血管事件。此外,近年研究发现,血压与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危险呈连续相关,正常高值血压已被证实是发展为临床高血压状态的高危因素,且其亦是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甚至范围更宽的高血压前期(收缩压120-139mmHg和/或舒张压80-89mmHg)亦认为是发展为临床高血压状态和引起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因此对血压进行早期合理管理和干预能减少相关临床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如上所述,低血压者是否因心血管负荷较轻而有更低的心血管事件风险及更高的生存率?目前,我国尚未有关于低血压者长期随访观察的相关研究。然而,本课题在临床实践中发现一些病例,其血压处于正常高值血压/正常血压,出现了类似高血压的临床症状,如头晕、头痛、颈僵、胸闷、心悸等的一种或几种症状,并且通过非药物降压治疗,上述症状消失,追问病史发现其年轻时(18-35岁)血压即基线血压处于低血压状态。故本研究旨在探讨低血压状态者血压升高的临床意义及相关靶器官损害情况。目的1.观察临床症状与血压之间的相关性。2.观察其血压处于正常高值血压/正常血压时,靶器官(血管、心脏)损害情况。3.估测血压升高幅度是否可作为血压评价指标。对象1.纳入正常高值血压/正常血压伴基线血压为生理性低血压状态者65例,命名为基础低血压状态组,再根据90/60 mmHg将基础低血压状态组进行亚组分析,分为组A(基线血压收缩压≤90mmHg)组B(基线血压收缩压91-98 mmHg)。入选标准:①主诉为类高血压反应的首诊患者;②就诊时血压未达到高血压诊断标准(血压处于正常高值或正常血压范围);③基线血压为生理性低血压状态[二级甲等及以上医院体检所得(安静休息下通过台式水银血压计测得),连续3年,每年于不同日测3次或以上];④非一过性血压快速升高情况(如某些应激情况);⑤除外其他可引起相关临床症状的疾病。2.纳入血压匹配伴基线血压非低血压状态的体检者90例,命名为正常血压组。入选标准:①未诊断过高血压,未服用过降压药物;②体检所测血压与基础低血压状态组就诊时所得血压匹配;③基线血压非低血压状态。3.纳入高血压伴基线血压非低血压状态患者79例,命名为高血压组。入选标准:①新诊断或既往诊断为高血压;②基线血压非低血压状态。方法1.基础低血压状态组患者入选时血压与临床症状相关性检测患者因出现相关临床症状就诊,多次测定出现临床症状时的血压;经过一段时间(3-12个月)非药物降压干预后,观察血压与临床症状的情况;停止非药物降压治疗一段时间,观察二者之间的情况;再次予以非药物降压干预后观察二者之间的情况。降压措施:采取非药物降压治疗,以饮食限制、加强运动、调整精神压力、改善睡眠及戒烟限酒等为主。2.三组入组时进行血压及相关靶器官辅助检查。2.1诊室血压测定患者就诊时,安静休息15min,采用台式水银血压计连续测量较高读数一侧上臂的血压3次,取其平均值。2.2动脉硬化检测采用德国bosoABI-system 100动脉硬化检测仪测定臂踝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brachial-ankle pulse wave velocity, baPWV)及踝臂指数(ankle brachial index, ABI)。测量前休息5min,于肱动脉和踝动脉脉搏处绑压力袖带,描计动脉脉搏波波形,baPWV取两侧肢体测量的高值分析。2.3心脏彩超采用IE33型号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1-5Hz,测量相关心室壁厚度,并计算左心室质量指数(Left Ventricular Mass Index, LVMI).2.4颈动脉彩超采用IU22型号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5~11Hz,二维法测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ntima media thickness, IMT)和血管腔内径,观测有无颈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或狭窄。2.5生化指标检测取空腹12小时后的静脉血5mL,应用日立7170型全自动生化仪检测空腹血糖、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肌酐、尿素氮、尿酸。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0.0及GraphPad prism 5.0分析,所有变量均行正态性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三组或多组间采用One-Way ANOVA检验,并通过Tukey法进行post hoc分析,以x±s表示;两组间样本率比较分析采用四格表资料的χ2检验,多个样本率进行整体比较采用R*C表资料的χ2检验,进行两两比较采用校正后的检验水准a比较,a=0.05/比较次数;广义线性模型进行协变量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血压升高幅度与靶器官指标之间的相关关系。P0.05表示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基础低血压状态组临床症状与血压之间的相关性1.1临床症状:临床症状以头晕表现最明显,有89%(58例)的患者出现头晕,其次为头痛、颈僵,分别有57%(37例)、35%(23例)的患者。1.2血压情况:患者基线血压为90.3±4.2/58.61±3.5mmHg,此时无任何不适,而当其血压升高至127.1±5.1/73.6±8.1mmHg,虽然未达到指南界定的高血压标(140/90mmHg),已出现与高血压类似的临床症状。其血压升高幅度为36.8±6.0/15.0±8.5mmHg。通过非药物降压治疗后,血压下降8.4±3.0/5.0±3.2 mmHg, I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其中,降压前后收缩压和舒张压比较,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SBP:127.±5.1 vs 118.8±3.8, P0.001; DBP:73.6±8.1 vs 68.7±6.3, P0.001).2.三组间基线血压与就诊血压的升高幅度比较比较三组间基线血压与就诊血压的升高的幅度,发现基础低血压状态组和高血压组显著高于正常血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BP:36.8±6.0 vs 22.3±5.2, P0.001,42.6±9.6 vs 22.3±5.2, P0.001; SBP:15.0±8.5 vs 10.7±5.9, P0.01, 28.4±11.3 vs 10.7±5.9, P0.001);高血压组血压升高幅度高于基础低血压状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基础低血压状态组分亚组后分析,组A收缩压升高幅度高于组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8.4±5.5 vs 32.8±5.2,P0.05)。3.三组间靶器官比较3.1 baPWV和ABI:高血压组baPWV值显著高于基础低血压状态组和正常血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4.97±2.0 vs 13.50±1.5, P0.001; 14.97±2.0 vs 12.±1.0,P0.001),基础低血压状态组和正常血压组两组间baPWV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基础低血压状态组baPWV值高于正常血压组;三组间ABI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2 IMT:基础低血压状态组和高血压组IMT值高于正常血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94±0.19 vs 0.84±0.14, P0.01; 0.97±0.20 vs 0.84±0.14, P0.001);此外,基础低血压状态组IMT值虽低于高血压组,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3 LVMI:高血压组的LVMI值高于正常血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8.7±26.5 vs 86.2±14.5,P0.001),基础低血压状态组的LVMI值高于正常血压组,低于高血压组,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91.4±15.6 vs 86.2±14.5, P0.05; 91.4±15.6 vs 98.7±26.5, P0.05) 。3.4基础低血压状态组分为亚组后分析,发现组A(基线血压收缩压≤90 mmHg)患者的血管受损情况更显著。4.血压升高幅度与靶器官指标相关性的分析4.1 baPWV:所有入组患者中,baPWV与收缩压升高幅度(r=0.41,P0.01)、舒张压升高幅度(r=0.37,P0.01)和脉压(r=0.31,P0.01)均有相关性,呈正相关。在基础低血压状态组的患者中,baPWV与收缩压升高幅度(r=0.51,P0.01)、舒张压升高幅度(r--0.23,P=0.033)和脉压(r=0.21,P=0.045)均呈正相关。4.2 IMT:所有入组患者中,IMT与收缩压升高幅度(r--0.33,P0.01)、舒张压升高幅度(r=0.26,P0.01)均呈正相关,但IMT和脉压未见明显相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5)。在基础低血压状态组的患者中,IMT与收缩压升高幅度(r=0.32,P0.01)、舒张压升高幅度(r=0.31,P0.01)均呈正相关,但IMT和脉压无相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7).。4.3 LVMI:所有入组患者中,LVMI与收缩压升高幅度(r=0.37,P0.01)、舒张压升高幅度(r=0.27,P0.01)均呈正相关,但LVMI和脉压之间未见相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4)。在基础低血压状态组的患者中,LVMI与收缩压升高幅度(r=0.44,P0.01)存在正相关关系,但LVMI和舒张压升高幅度和脉压之间无相关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SBP, P=0.30; PP, P=0.44).结论1.基础低血压状态组患者所出现的临床症状与血压明显相关。2.与正常血压组比较,基础低血压状态组已出现一定程度靶器官(血管、心脏)损害,其中血管损害尤为明显,左心室功能受损较轻。3.血压升高幅度与baPWV、LVMI、IMT均存在正相关,其中收缩压升高幅度与靶器官损害相关性更明显,提示血压升高幅度或可能在靶器官损害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4.对于这些基础低血压状态者,临床症状的出现、血压升高的幅度或可作为开始血压理的参考指标。
【关键词】:生理性低血压 血压升高幅度 临床症状 靶器官损害
【学位授予单位】:南方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544.2
【目录】:
- 摘要3-9
- ABSTRACT9-18
- 前言18-24
- 1 对象24-25
- 2 方法25-28
- 3 结果28-39
- 4 讨论39-48
- 全文结论48-49
- 参考文献49-54
- 综述54-59
- 参考文献57-59
-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59-60
- 致谢60-6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倪文娟;施旺红;;压力环境中恋爱与非恋爱状态军校学员的心理状况分析[J];中国临床康复;2006年26期
2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郑剑秋;冯继峰;彭伟;王霓;;容许性高碳酸血症在婴幼儿二氧化碳气腹中的应用研究[A];2014年全国小儿麻醉学术年会暨浙江省麻醉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金婧茹;低血压状态者血压升高后的临床表现及靶器官损害[D];南方医科大学;2016年
本文关键词:低血压状态者血压升高后的临床表现及靶器官损害,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50691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xxg/506918.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