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细胞介素33及其血浆可溶性受体ST2与原发性高血压病的关系研究
本文关键词:白细胞介素33及其血浆可溶性受体ST2与原发性高血压病的关系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白细胞介素33 血浆可溶性受体ST2 原发性高血压病
【摘要】:目的应用不同浓度血管紧张素Ⅱ(AngⅡ)持续刺激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24小时以模拟高血压状态,测定HUVECs培养上清液中IL-33、s ST2的浓度;测定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血浆中IL-33、s ST2浓度变化以及与血压水平之间的关系。方法一、选择生长状态良好的5-8代体外培养的HUVECs进行实验。先进行无血清培养基培养24h后,将细胞分成4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AngⅡ1组,AngⅡ2组和AngⅡ3组,调定每组细胞浓度为1×106/ml,分别以0,10-5mol/L,10-3mol/L和10-1mol/L浓度的AngⅡ干预继续培养24h。留取细胞上清液,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分别测定各组细胞上清液中IL-33及s ST2浓度。二、对2013年11月-2014年2月间,在我院心内科及脑卒中筛查门诊中,随机纳入初诊为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87例为高血压组,并根据所测得血压值的水平按高血压诊断的分级标准,分为1级组,2级组和3级组,每组病例均为29例,同时纳入在性别、年龄等方面相匹配的人群作为对照组(n=29)。所有入选者均记录基本资料、询问病史、测量血压以及抽取静脉血。收集血浆保存于-80℃冰箱,标本齐全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测定血浆中IL-33及s ST2浓度。结果一、细胞实验部分:(1)HUVECs细胞中AngⅡ1组,AngⅡ2组和AngⅡ3组培养上清液中IL-33浓度分别为[(99.51±51.19)pg/ml],[(199.28±21.71)pg/ml]和[(167.93±6.98)pg/ml],与空白对照组[(42.42±0.83)pg/ml]比较均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中AngⅡ2组HUVECs培养上清液中IL-33浓度均高于AngⅡ1组或AngⅡ3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HUVECs细胞中AngⅡ1组,AngⅡ2组和AngⅡ3组培养上清液中s ST2浓度分别为[(19.73±4.79)pg/ml],[(35.86±5.25)pg/ml]和[(52.48±4.40)pg/ml],与空白对照组[(3.80±0.05)pg/ml]比较均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呈浓度依赖性。二、临床实验部分:(1)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血浆中IL-33浓度[(311.18±411.96)pg/ml]和s ST2浓度[50.14±50.85)pg/ml]与对照组[(149.25±245.43)pg/ml]和[(19.40±25.60)pg/ml]比较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高血压1级组,2级组和3级组患者血浆中IL-33浓度分别为[(268.52±374.02)pg/ml],[(259.31±342.22)pg/ml]和[(405.72±500.33)pg/ml]与对照组[(149.25±245.43)pg/ml]比较均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中高血压3级组患者血浆中IL-33浓度与1级组或2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高血压1级组,2级组和3级组患者血浆中s ST2浓度分别为[(30.85±36.36)pg/ml],[(43.55±49.73)pg/ml]和[(76.02±55.00)pg/ml]与对照组[(19.40±25.58)pg/ml]比较均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呈浓度依赖性。(4)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血浆中IL-33浓度与收缩压值或舒张压值均无明显相关性(r=0.185,0.183,均P0.05);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血浆中IL-33浓度与平均动脉压值呈正相关(r=0.214,P0.05);(5)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血浆中s ST2浓度值与收缩压、舒张压或平均动脉压都呈正相关(r=0.211,0.327和0.325,均P0.05);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血浆中IL-33浓度与s ST2浓度之间没有明显相关性(r=0.133,P0.05)。结论1.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体内存在炎症激活,IL-33可能参与了这一炎症过程。2.血浆可溶性受体ST2可能是通过竞争结合IL-33参与了原发性高血压病的发生、发展过程。3.血浆可溶性受体ST2可能成为原发性高血压病的危险预测因子。
【关键词】:白细胞介素33 血浆可溶性受体ST2 原发性高血压病
【学位授予单位】:南华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544.1
【目录】:
- 摘要4-7
- ABSTRACT7-13
- 主要缩略词中英文索引13-15
- 第一章 绪论15-17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17-24
- 2.1 细胞实验部分17-19
- 2.1.1 实验材料17-18
- 2.1.2 实验方法18-19
- 2.2 临床实验部分19-21
- 2.2.1 一般资料19-20
- 2.2.2 研究方法20-21
- 2.3 IL-33及sST2的检测21-23
- 2.4 数据记录23
- 2.5 统计学处理23-24
- 第三章 结果24-37
- 3.1 细胞实验部分24-26
- 3.2 临床研究部分26-37
- 第四章 讨论37-41
- 第五章 结论41-42
- 参考文献42-47
- 综述47-55
- 参考文献51-55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55-56
- 致谢5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丁秋芳,刘晓红;对原发性高血压病人的护理体会[J];河南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1年03期
2 程吟梅;新近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的尿葡聚糖胺排泄[J];陕西医学检验;2001年03期
3 张天申,孙丽娟,马会斌;62例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及个性特征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02年11期
4 徐爱华,李鸿,尹秀贞;原发性高血压病人预测发生房颤有关的临床研究[J];中国临床医生;2002年08期
5 颜景信;;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健康教育配合治疗观察[J];实用全科医学;2006年02期
6 范秋香;郜淑能;张春艳;;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的个性特点及建议[J];基层医学论坛;2006年04期
7 李亚敏;;中药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106例疗效观察[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6年08期
8 张慧;;不同治疗方法的原发性高血压病人心理状况及个性调查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2006年16期
9 宫丽娅;龙少康;韦运杰;苏秀宁;王小玲;;原发性高血压病社区人群干预措施初探[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6年07期
10 杨平;邓剑;杨明学;;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血清细胞因子水平变化的研究[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6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丁雪冰;曹宪中;;健康教育在原发性高血压病中的应用与体会[A];全国内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2 丁雪冰;曹宪中;;健康教育在原发性高血压病中的应用与体会[A];全国内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3 王亚丽;王欣宁;韩卓;;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的颈动脉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A];庆祝中国超声诊断50年暨第十届全国超声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4 徐新娟;布里布丽·托汉;陈玉岚;珠勒皮亚;韩璐;;血清1,25-二羟维生素D_3对新疆维吾尔族、汉族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影响的初步研究[A];第十三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5 黄嫦荣;刘艳杰;邱铁辉;;原发性高血压病与气象条件因素相关分析[A];“加入WTO和科学技术与吉林经济发展——机遇·挑战·责任”吉林省第二届科学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02年
6 苏红颜;;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健康教育的实施[A];全国心脏内、外科专科护理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2年
7 李静芝;;北京降压0号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的临床评价[A];2004年浙江省心血管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4年
8 俞征宙;林滨;陈岚榕;;运动疗法配合针刺对原发性高血压病的影响[A];中国针灸学会针灸康复学首届学术会议、福建省针灸学会康复医学第三次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9 丁绍祥;;原发性高血压病因及治疗探讨[A];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第十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汇编[C];2008年
10 绳章秀;;健康教育在原发性高血压病治疗中的作用[A];《中华急诊医学杂志》第八届组稿会暨急诊医学首届青年论坛论文汇编[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赵杰 山西省山阴县中医院;原发性高血压病从阳虚论治[N];中国中医药报;2009年
2 李小兵 卢军敏;中药治疗高血压长于调节免疫失衡[N];中国医药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刘玲玲;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全线粒体基因变异扫描分析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3年
2 王静;原发性高血压病中医舌象与证候的相关性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荣榕;养血清脑颗粒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的临床观察[D];安徽中医药大学;2015年
2 胡金萍;原发性高血压病人静息心率与左室肥厚、血压及颈动脉内膜厚度的研究[D];青海大学;2015年
3 杨涛;白细胞介素33及其血浆可溶性受体ST2与原发性高血压病的关系研究[D];南华大学;2015年
4 布里布丽.托汉;血清1,25-二羟维生素D3对维、汉两民族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影响的初步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11年
5 杨伟莲;社区原发性高血压病人中医体质学调查与干预措施的研究[D];浙江中医药大学;2013年
6 张年萍;原发性高血压病人血小板活化的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08年
7 王玉双;原发性高血压病的中西医结合研究现状及临床经验总结[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0年
8 瞿新明;推拿手法治疗Ⅰ期原发性高血压病规范化整理研究[D];长春中医药大学;2010年
9 陈强;肝和情志相关与原发性高血压病发病规律的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2年
10 代建成;运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技术评价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左心功能[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54523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xxg/5452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