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心血管论文 >

缺血性心肌病患者电活动异常与心脏机械运动的关系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29 09:03

  本文关键词:缺血性心肌病患者电活动异常与心脏机械运动的关系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缺血性心肌病 QRS波群时限 QTc间期 超声心动图 二维斑点追踪显像技术 应变 旋转 扭转


【摘要】:目的:应用超声二维斑点追踪显像技术(two-dimensional speckle tracking imaging,2D-STI)测量缺血性心肌病(ischemic cardiomyopathy,ICM)患者收缩期左室壁各心肌节段的应变、旋转角度和扭转角度值,探讨其与ICM患者电活动异常相关心电图参数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4年9月至2015年11月于我院住院治疗且已确诊的90名ICM患者作为ICM组以及同期在我院体检中心检查的38名健康志愿者作为正常对照组(control group,Con)。所有研究对象均进行12导联常规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phy,ECG)、常规超声心动图以及2D-STI检查。根据QRS波群时限(QRS duration,QRSd)将ICM组分为QRSd(-)(120ms)组和QRSd(+)(≥120ms)组;根据校正心率后的QT间期(heart-rate-corrected QT,QTc)即QTc间期将ICM组分为QTc(-)(男性450ms,女性460ms)组和QTc(+)(男性≥450ms,女性≥460ms)组。常规超声心动图测量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systolic diameters,LVEDs)、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diameters,LVEDd)、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volume,LVEDV)、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eft ventricular end-systolic volume,LVESV)及二尖瓣舒张早期峰峰值速度(E)和二尖瓣舒张晚期峰值速度(A),并计算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和E/A比值。采集超声心动图中左室短轴切面心尖、乳头肌、二尖瓣口三个水平的图像,以及同一心动周期中左室心尖位四腔心、两腔心、三腔心三个切面的图像。应用Echo Pac-110软件测量左室短轴切面收缩期各节段的圆周应变(circumferential strain,CS)峰值和径向应变(radial strain,RS)峰值,心尖位四腔心、两腔心和三腔心切面收缩期各节段的纵向应变(longitudinal strain,LS)峰值,心尖水平的旋转角度峰值(rotation of apex,Rot-A)、基底水平的旋转角度峰值(rotation of base,Rot-B)。并计算左室短轴切面心尖水平、乳头肌水平和二尖瓣口水平6个节段的CS和RS的平均值,心尖位四腔心、二腔心、三腔心切面心尖段、中间段和基底段的LS平均值,左室收缩期各心肌节段CS、RS和LS峰值的平均值即:左室收缩期整体圆周应变(general circumferential strain,GCS)、整体径向应变(general radial strain,GRS)、整体纵向应变(general longitudinal strain,GLS)值,以及左室收缩期整体扭转角度峰值(twisting,Twist)值,并分析左室前壁、下壁、前间壁、侧壁以及左室整体的QRS时限和QTc间期与超声心动图相关参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1.与Con组相比,ICM患者的LVEDs和LVEDd增大,LVEF和E/A值降低,心尖段、中间段、基底段以及左室整体的CS、RS、LS值降低,Rot-A、Rot-B和Twist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QRS时限的比较:(1)与QRSd-all(-)组比较,QRSd-all(+)组的LVEDd增大,LVEF、GCS、CS-A、CS-M、CS-B、GRS、RS-A、RS-M、RS-B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VEDs、E/A、GLS、LS-A、LS-M、LS-B、Rot-A、Rot-B以及Twist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与QRSd-ant(-)组比较,QRSd-ant(+)组的CS-B和RS-A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S-A、CS-M、RS-M、RS-B、LS-A、LS-M、LS-B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与QRSd-inf(-)组比较,QRSd-inf(+)组的RS-B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S-A、CS-M、CS-B、RS-A、RS-M、LS-A、LS-M、LS-B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与QRSd-sep(-)组比较,QRSd-sep(+)组的CS-B、RS-A和RS-B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S-A、CS-M、RS-M、LS-A、LS-M、LS-B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QRSd-lat(-)组与QRSd-lat(+)组的CS-A、CS-M、CS-B、RS-A、RS-M、RS-B、LS-A、LS-M、LS-B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QTc间期的比较:(1)与QTc-all(-)组比较,QTc-all(+)组的LVEDd增大,LVEF、GCS、CS-M、CS-B、GRS、RS-M、RS-B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VEDs、E/A、CS-A、RS-A、GLS、LS-A、LS-M、LS-B、Rot-A、Rot-B以及Twist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与QTc-ant(-)组比较,QTc-ant(+)组的RS-B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S-A、CS-M、CS-B、RS-A、RS-M、LS-A、LS-M、LS-B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与QTc-inf(-)组比较,QTc-inf(+)组的RS-B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S-A、CS-M、CS-B、RS-A、RS-M、LS-A、LS-M、LS-B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与QTc-sep(-)组比较,QTc-sep(+)组的CS-B和RS-B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CS-A、CS-M、RS-A、RS-M、LS-A、LS-M、LS-B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与QTc-lat(-)组比较,QTc-lat(+)组的CS-M和RS-B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CS-A、CS-B、RS-A、RS-M、LS-A、LS-M、LS-B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相关性分析:(1)QRSd-all和QTc-all均与LVEDd呈正相关(r=0.441、0.309,P0.05),与LVEF、CS-B呈负相关(r=-0.318、-0.307,P0.05);QTc-all还与GRS呈负相关(r=-0.470,P0.05)。(2)前壁导联中,QRSd-ant与RS-A呈负相关(r=-0.361,P0.05);QTc-ant与RS-B呈负相关(r=-0.351,P0.05)。(3)下壁导联中,QRSd-inf与RS-M呈负相关(r=-0.350,P0.05);QTc-inf与RS-B呈负相关(r=-0.405,P0.05)。(4)前间壁导联中,QRSd-sep与CS-B、RS-A和RS-B呈负相关(r=-0.390、-0.326、-0.342,P0.05);QTc-sep与CS-B和RS-B呈负相关(r=-0.322、-0.345,P0.05)。(5)侧壁导联中,QTc-lat与CS-M、RS-B呈负相关(r=-0.399、-0.408,P0.05)。结论:1.缺血性心肌病组出现不同程度的左室增大、左室局部室壁运动减弱以及收缩和舒张功能降低。2.缺血性心肌病患者中,QRS波群时限或QTc间期延长与左室收缩期各应变值进一步降低有关,特别是圆周应变和径向应变,而与心脏的旋转和扭转运动无关。3.QRS波群时限或QTc间期与收缩期圆周应变和径向应变具有良好的相关性。
【关键词】:缺血性心肌病 QRS波群时限 QTc间期 超声心动图 二维斑点追踪显像技术 应变 旋转 扭转
【学位授予单位】:川北医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542.2;R540.45
【目录】:
  • 致谢4-5
  • 摘要5-9
  • Abstract9-15
  • 前言15-17
  • 材料与方法17-22
  • 结果22-41
  • 讨论41-54
  • 结论54-55
  • 附图55-57
  • 参考文献57-66
  • 综述:心肌病与心电图66-79
  • 参考文献75-79
  • 附录79-82
  • 个人简历8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向农,曹雪滨,和朝平;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对老年性缺血性心肌病及扩张性心肌病的比较研究[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00年10期

2 黄建可;扩张性心肌病与缺血性心肌病的超声心动图对比分析[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01年01期

3 张福生,王学忠,韩玉平,刘苏平,靳风纪;缺血性心肌病87例临床分析[J];中国急救医学;1990年04期

4 张翔,,乌若丹,徐小南;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对扩张性及缺血性心肌病的对比分析[J];云南医药;1996年02期

5 孙永柱;缺血性心肌病的听觉脑干诱发电位研究[J];医学信息;1996年07期

6 张育君;缺血性心肌病的诊断和治疗进展[J];新医学;2000年07期

7 李曙光,李大伟;老年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与缺血性心肌病临床鉴别分析[J];医师进修杂志;2000年01期

8 林闽溪,沈庆乐,张黎明,林美明,李培英;缺血性心肌病血清内皮素、一氧化氮的变化及临床意义[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0年11期

9 贾国良;缺血性心肌病治疗进展[J];海南医学;2002年12期

10 姚凤臣 ,李景林 ,周秀华 ,柳兢;缺血性心肌病的临床特征[J];辽宁医学杂志;2002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丽君;崔广凯;;心梗后心功能的变化与缺血性心肌病关系[A];第四届全国心功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1994年

2 刘建荣;;二维彩色多普勒对扩张性心肌病与缺血性心肌病鉴别诊断的分析报告[A];中国心脏大会(CHC)2011暨北京国际心血管病论坛论文集[C];2011年

3 李恒青;郭顺华;姚楠;韦建端;;缺血性心肌病左室舒张功能障碍与死亡的相关分析[A];庆祝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成立20周年——第八届全国超声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4 邵独婧;许静;吴冬燕;;非缺血性心肌病与缺血性心肌病患者心脏再同步治疗疗效分析[A];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第十次全国学术年会会议汇编[C];2012年

5 史浩颖;汪芳;孙宝贵;舒先红;潘翠珍;葛均波;陈灏珠;;缺血性心肌病与非缺血性心肌病的左室延迟收缩的比较研究[A];第九届全国超声心动图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6 徐海鹰;王宁夫;张邢炜;徐坚;李佩璋;;缺血性心肌病的介入治疗和药物治疗的疗效对比分析[A];2004年浙江省心血管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4年

7 王影;田家玮;;缺血性与非缺血性心肌病心衰患者左室内不同步的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超声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8 陈健;何怡华;李治安;韩建成;谷孝艳;冯天鹰;王林林;;经食管实时三维超声分析缺血性心肌病伴中度以上二尖瓣反流时二尖瓣瓣环形态变化[A];第十届全国超声心动图学术会议论文[C];2010年

9 田家玮;王影;;缺血性与非缺血性心肌病心衰患者左室内不同步的研究[A];庆祝中国超声诊断50年暨第十届全国超声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10 徐和平;陈莉;吴英;;缺血性心肌病急性心力衰竭临床治疗分析[A];2012年浙江省内科学年会论文集[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本报记者 王雪敏;缺血性心肌病:外科医生能做什么[N];医药经济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冯天捷;左心功能不全的缺血性心肌病预后[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4年

2 田月琴;扩张性心肌病和缺血性心肌病心肌灌注、代谢及功能的综合评价[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1999年

3 李厚怀;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自体移植治疗缺血性心肌病的实验研究[D];苏州大学;2005年

4 孔烨;转染HRE-VEGF基因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自体移植治疗缺血性心肌病的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5 侯予龙;转染TIMP-1-shRNA基因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大鼠缺血性心肌病的实验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6 柴文祥;脐血CD133~+细胞对于裸鼠缺血性心肌病治疗作用的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5年

7 祝晓;GCA-HIF-1α-GCC提高移植骨髓干细胞存活率及治疗缺血性心肌病的实验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士超;缺血性心肌病患者血浆BNP水平测定与LVEF值预后的相关性[D];新疆医科大学;2016年

2 楼莉峰;康心饮对缺血性心肌病大鼠心肌纤维化的影响[D];福建中医药大学;2016年

3 刘伟;冠脉介入治疗对缺血性心肌病患者循环内皮祖细胞、缺血修饰蛋白及心功能的影响[D];湖南师范大学;2016年

4 姜元鹏;探讨缺血性心肌病室性早搏起源部位与心肌缺血部位的关系[D];石河子大学;2016年

5 谭春燕;缺血性心肌病患者电活动异常与心脏机械运动的关系研究[D];川北医学院;2016年

6 万超;缺血性心肌病患者心脏收缩同步性研究[D];青岛大学;2015年

7 陈安清;缺血性心肌病的外科治疗—两种治疗策略比较[D];复旦大学;2009年

8 廖嘉;缺血性心肌病患者同型半胱氨酸与冠心病传统危险因素的比较[D];吉林大学;2008年

9 罗明晶;国产雷帕霉素药物涂层支架置入术对缺血性心肌病患者近中期预后影响的临床研究[D];桂林医学院;2012年

10 吴党洁;3.0T磁共振对缺血性心肌病心肌活性和心室功能的评价[D];青海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58834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xxg/58834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594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