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入院时收缩压对住院期间心血管事件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7-08-04 07:06
本文关键词: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入院时收缩压对住院期间心血管事件的影响
更多相关文章: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收缩压 预后 心血管事件 危险因素
【摘要】:目的: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冠心病中最严重的病变类型,随着现代社会人群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的患病率增高,AMI也成为一种多发病,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发生、发展与多种因素有密切关系,包括患者本身家族的遗传易感性和不良生活习惯等外界因素作用,同一个体拥有的危险因素越多,患有该疾病的几率就越高。这项研究的目的就是通过对急性心梗病例的细致调查,进行全面总结,归纳STEMI患者入院时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水平与患者危险因素、冠脉病变程度及院内发生的心血管事件的各种关联性。方法:这项研究以242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时收缩压水平分为五组:100mm Hg(1mm Hg=0.133k Pa)组(48例)、100-119mm Hg组(46例)、120-139mm Hg组(50例)、140-160mm Hg组(45例)及160mm Hg组(53例),分别记录下列各项内容:各组STEMI患者入院时存在的危险因素(年龄因素、性别差异、吸烟、心血管病史、高血脂病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临床特征(包括收缩压和舒张压、心率、各种并发症、心梗的定位、血脂各项指标、心肌酶数值、心功能Killip分级)和入院后出现的心血管并发症(如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各种类型心律失常、心源性及非心源性死亡)、血管造影检查结果及治疗结果(病变血管部位、根数、放置支架例数、血流分级、主动脉球囊反搏例数、心脏起搏例数)。结果:1入院时SBP100mm Hg组患者较其他组相比有如下倾向:年龄更高(70.6±11.7)、既往冠心病史比率更高(14.5%)、心功能Killip III级以上人数更多(39.4%)、死亡率更高(25.7%);血管造影检查显示收缩压在100mm Hg的患者在右冠状动脉(50.4%)、左主干(25%)、多支病变(6.5%)损伤的数量均高于其他组(P=0.000);心肌酶峰值更高(4439.2±7316.1)。心血管不良事件方面,出现心衰、休克,需要IABP(29.5%)、心脏起搏(24.5%)的比率更高。SBP140-160mm Hg组患者较其他组相比在年龄、性别、危险因素、入院心率、心功能及血管造影检查、血流分级方面与其他三组相比无明显差别,但是有更好的预后(死亡率2.5%)。SBP160mm Hg组的患者心率最高(83.8±20.2),100mm Hg组的患者心率最低(62.2±30.0)。根据收缩压不同分的五组患者,大部分进行急诊冠脉造影、少部分进行择期造影,发现损伤血管支数各不相同,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所有患者的死亡原因分为心脏相关的(比如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和心室颤动、心脏破裂)和非心脏相关死因。血压100mm Hg组死亡人数最多(25.7%),心脏相关性死亡占17.4%,非心脏相关性死亡占8.3%,其中因心源性休克导致死亡人数最多4例、心衰2例、心脏破裂1例、室颤1例。与其他组死亡率相比明显升高。其他组死亡率分别为:5.4%(100-119mm Hg),5.7%(120-139mm Hg),2.5%(140-160mm Hg),5.6%(160mm Hg)。3综合多因素进行分析最后结果显示,入院时收缩压(SBP)为影响STEMI患者住院期间不良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将患者的性别、年龄、吸烟史、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既往心梗史、急诊PCI、入院时心功能Killip分级≥III级、入院时SBP等因素作为自变量,住院期间死亡率为应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心功能Killip分级≥III级、年龄、入院时SBP100mm Hg为住院期间死亡率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1研究表明SBP140-160mm Hg组较其他组相比有更好的临床结局和更低的死亡率;2 SBP100mm Hg组较其他组有更明显的不良并发症和院内死亡率。3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心功能Killip分级≥III级、年龄、入院时SBP100mm Hg为住院期间死亡率的独立预测因素。4梗死后收缩压过低是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死亡和其他危及生命并发症的强烈预测因子,为稳妥起见,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血压应该进行24小时动态监测,分析变化趋势,在参考指南及资料基础上个体化制定控制血压的方案,既能保证灌注、又尽可能少的引起并发症,改善心功能,平稳度过心肌梗死的急性期,从而降低AMI患者的病死率。
【关键词】: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收缩压 预后 心血管事件 危险因素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542.22
【目录】:
- 中文摘要4-7
- 英文摘要7-9
- 英文缩写9-10
- 前言10-11
- 材料与方法11-14
- 结果14-16
- 附表16-19
- 讨论19-22
- 结论22-23
- 参考文献23-25
- 综述 急性心肌梗死后血压调控机制与预测价值及对治疗的影响25-37
- 参考文献33-37
- 致谢37-38
- 个人简历3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亚红;;心肌梗死相关因素的临床研究[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0年14期
2 范茂林;;高血压并发急性心肌梗死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0年01期
3 李继锋;蔡建生;彭志坚;;原发性高血压并发急性心肌梗死后血压的变化及临床特点分析[J];河北医学;2009年05期
4 张静芳;;高血压病并发急性心肌梗死58例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08年01期
5 赵红兵;张喜凤;;血压产生机制及血压变化的另释[J];心脑血管病防治;2007年03期
6 王薇;赵冬;孙佳艺;王文化;成君;刘军;秦兰萍;刘飒;吴兆苏;;中国11省市队列人群危险因素与不同类型心血管病发病危险的比较[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6年12期
7 黎威;周可仁;夏雪琼;;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动态血压变化[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6年16期
8 苏海;重视血压测量的规范操作[J];高血压杂志;2005年10期
9 张虹,范丽雯,孙华毅;高血压患者脉压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05年04期
10 吴桂贤,吴兆苏,秦兰萍,刘静,曾哲淳,王文化,刘军,刘飒;心脑血管病与脉压水平的研究[J];北京医学;2001年04期
,本文编号:61820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xxg/618206.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