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酶Q10对大鼠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本文关键词:辅酶Q10对大鼠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更多相关文章: 动脉粥样硬化 冠心病 对氧磷酶1 脂蛋白磷脂酶A2 辅酶Q10
【摘要】:目的: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冠心病的病理基础,血脂代谢异常、氧化应激和炎症损伤在AS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因此对以上环节进行有效干预是防治AS的重要方法。辅酶Q10是一种常见的抗氧化剂,有清除自由基和阻止脂质过氧化的作用,但其对AS的影响及机制目前仍不清楚。本研究分临床与基础研究两部分,首先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清对氧磷酶1(paranoxonase,PON1)与脂蛋白磷脂酶A2(lipoprotein-associated phospholipase A2,LP-PLA2)活性与冠脉病变支数及粥样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性。然后通过构建动脉粥样硬化大鼠模型,给予辅酶Q10治疗,从病理形态学角度观察辅酶Q10对动脉粥样斑块的影响,随后再进一步研究辅酶Q10对AS模型大鼠血脂、氧化应激水平和炎性因子表达的影响,为辅酶Q10治疗AS相关性疾病提供一些实验依据。方法:经冠脉造影术(coronary angiography,CAG)确诊冠心病患者88例作为研究组,同期行CAG排除冠心病的32例受检者为对照组。冠心病患者按照冠脉病变支数分为:1)单支病变;2)双支病变;3)三支病变。稳定性心绞痛提示斑块稳定,心肌梗死患者提示斑块不稳定。所有入选对象均采用连续检测法检测血清PON1、LP-PLA2活性,对PON1、LP-PLA2活性与冠脉病变支数及斑块稳定性进行相关性分析。7只Wistar大鼠作为空白对照组(B组),31只Wistar大鼠采用维生素D3腹腔注射+卵清白蛋白(OVA)腹腔注射+高脂饮食制作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大鼠,13周后随机抽取3只验证造模是否成功,确认成功后将28只AS模型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7只),AS模型对照组(A组)、辅酶Q10治疗组(C组)、阿托伐他汀治疗组(D组)、辅酶Q10+阿托伐他汀治疗组(E组)。空白对照组常规饲养,其他各组继续给予高脂饮食。随后灌胃给药8周,每天1次,灌胃体积10 ml/kg,A组、B组灌服等体积生理盐水,C组灌服辅酶Q10 30 mg/kg/d,D组灌服阿托伐他汀5 mg/kg/d,E组灌服辅酶Q10 30 mg/kg/d+阿托伐他汀5 mg/kg/d。8周后处死,腹主动脉取血5 ml,分离血清,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脂各项指标:血清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DL)、高密度脂蛋白(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HDL)、载脂蛋白B(apolipoprotein B,APOB),并计算血脂比值(TCH/HDL,LDL/HDL)。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1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测定各组血清中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和氧化修饰的高密度脂蛋白(oxidized HDL,ox-HDL);采用连续检测法检测各组的LP-PLA2、PON1活性。取完整主动脉HE染色观察AS斑块病理形态,Masson染色观察斑块中胶原含量,图像分析软件计算校正斑块面积(斑块面积/血管横截面积)与校正胶原面积(胶原面积/血管横截面积)。免疫组化染色和Western blot定量分析斑块内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LP-PLA2、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oluble 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s ICAM-1)表达。结果:1.冠心病患者血清PON1活性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活性均值随冠脉病变支数增加而降低(P0.05);在斑块不稳定组PON1活性明显低于斑块稳定组(P0.05)。冠心病患者血清LP-PLA2活性均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随冠脉病变支数增加而升高(P0.05),且与患者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呈正相关。2.与空白对照组相比,AS组血清TG、TC、LDL、APOB明显上升,HDL下降,血清PON1活性下降和LP-PLA2活性增高,ox-HDL及MDA含量上升,斑块内IL-6、LP-PLA2及s ICAM-1表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灌服辅酶Q10后血清HDL上升,血清PON1活性增加和LP-PLA2活性下降,血清ox-HDL及MDA下降。与AS模型组比较辅酶Q10组主动脉AS斑块病变程度减轻,胶原含量增加(P0.05),主动脉IL-6、LP-PLA2、s ICAM-1表达显著下降(P0.05)。并且辅酶Q10可增强阳性对照药阿托伐他汀的效果(P0.05)。结论:1.血清PON1及LP-PLA2活性与冠心病的发生及冠脉病变支数相关;PON1活性降低可作为冠脉斑块趋于不稳定的观察指标。2.从病理形态学观察到辅酶Q10可减轻主动脉AS病变程度,增加胶原含量而可能增强斑块稳定性。其机制可能与辅酶Q10能增加AS大鼠血清HDL量及改善HDL功能,降低大鼠体内的氧化应激水平和影响主动脉炎症因子的表达有关。
【关键词】:动脉粥样硬化 冠心病 对氧磷酶1 脂蛋白磷脂酶A2 辅酶Q10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543.1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10-11
- 绪论11-14
- 一、对氧磷酶1和脂蛋白磷脂酶A2与冠心病的相关性14-25
- 1.1 前言14-15
- 1.2 资料与方法15-17
- 1.3 结果17-21
- 1.4 讨论21-24
- 1.5 小结24-25
- 二、辅酶Q10对大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25-39
- 2.1 前言25-27
- 2.2 材料与方法27-31
- 2.3 结果31-35
- 2.4 讨论35-38
- 2.5 小结38-39
- 三、辅酶Q10对动脉粥样硬化大鼠血脂、氧化应激及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39-61
- 3.1 前言39-41
- 3.2 材料与方法41-46
- 3.3 结果46-56
- 3.4 讨论56-60
- 3.5 小结60-61
- 全文结论61-62
- 参考文献62-68
- 综述 高密度脂蛋白亚型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病的研究进展68-75
- 参考文献71-75
- 硕士在读期间发表论文75-76
- 致谢76-7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建美,吴林,张钧华,,刘双风,孙学敏,冯静珠,朱国英;不同冠脉病变支数冠心病患者经皮腔内冠脉成形术前后心率变异性的变化[J];北京医科大学学报;1996年04期
2 方理刚,朱文玲,朱广瑾,鄢盛恺;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多态性、同型半胱氨酸和叶酸与冠脉病变支数的关系[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3 蔡振荣,王静恩,戎卫海;QTd与冠心病冠脉病变支数关系的临床意义[J];国外医学.心血管疾病分册;2000年04期
4 李飞;王正东;颜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冠脉病变支数的判别分析[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3年02期
5 李林林 ,雷鸣;冠心病患者PTCA术前后不同冠脉病变支数心率变异性的对比分析[J];解放军医学杂志;2003年12期
6 梁晓琨;李保;;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冠脉病变支数和狭窄程度的相关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9年03期
7 黎素军;许春平;曾波;;血浆同型半胱氨酸与冠脉病变支数及冠心病不同类型的关系[J];内科;2007年05期
8 宋宏宁;陈金玲;秦真英;黄佳;曹省;郭瑞强;;二维斑点追踪技术评价不同冠脉病变支数对冠心病患者左室解旋运动的影响[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13年07期
9 方胜;;228例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冠心病患者的心电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09年04期
10 王赫;齐国先;;冠脉病变与心脏左室功能关系的研究[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07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郭瑞强;陈金玲;黄佳;曹省;宋宏宁;;二维斑点追踪技术评价不同冠脉病变支数对冠心病患者左室解旋运动的影响[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超声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3年
2 何晓晖;秦光明;;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评估冠状动脉病变[A];第五次全国中青年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3 邢军;韩雅玲;王效增;;脂蛋白(a)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A];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第八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汇编[C];2004年
4 许莹;胡健;宋丽新;程颖;;冠心病患者血浆总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研究[A];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第八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汇编[C];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佩;唐山地区汉族人群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的相关性研究[D];华北理工大学;2015年
2 周正伟;血清S100A8/A9水平与冠心病冠脉病变支数及冠脉病变程度的关系[D];南华大学;2015年
3 朱红;冠心病致病因素与冠脉病变及中医证型相关性研究[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5年
4 朱涛;老年患者抑郁与冠状动脉病变特点的相关研究[D];济南大学;2016年
5 孙姬;辅酶Q10对大鼠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及作用机制[D];上海交通大学;2015年
6 李明阳;冠心病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血栓前体蛋白与冠状动脉病变的相关性研究[D];昆明医科大学;2012年
7 汤阳;冠心病患者血清胱抑素C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D];蚌埠医学院;2011年
8 蔡荣耀;冠心病患者血清CD105、TGF-β1和MMP9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特征的相关性[D];福建医科大学;2009年
9 程建;应用CI诊断CHD的临床价值探讨[D];遵义医学院;2009年
10 张安吉;血清胱抑素C水平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关系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6374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xxg/6374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