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心血管论文 >

低分子肝素钙预防多发伤后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分析

发布时间:2017-08-12 07:25

  本文关键词:低分子肝素钙预防多发伤后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低分子肝素钙 多发伤 静脉血栓栓塞症 深静脉血栓形成 肺栓塞


【摘要】:目的:分析低分子肝素钙两种给药方法预防多发伤后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及其出血风险。方法:将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EICU、ICU及骨科2012年1月-2014年12月期间住院,应用低分子肝素钙预防VTE形成、符合纳入标准的130例多发伤患者,依据低分子肝素钙的两种给药方法分为Qd组和Q12h组。Qd组:82例,0.4ml:4100AXaIU一次/天;Q12h组:48例,0.4ml:4100AXaIU一次/12小时;两组均腹壁皮下注射。观察两组治疗后VTE和出血并发症发生情况。对用药后怀疑发生静脉血栓的患者即刻行诊断性检查,DVT影像学诊断依据CDUS,PE影像学诊断依据CTPA。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点(用药前1-3天(T1)、用药后1-3天(T2)、用药后4-7天(T3)和用药后8-14天(T4))的PLT、PT、TT、APTT和FIB及FDP、D-D和AT-Ⅲ等的参数变化。观察多发伤后罹患VTE的主要获得性风险因素在患VTE者和未患VTE者中各自所占例数情况。结果:1.Qd组和Q12h组比较(1)两组年龄、性别构成、伤后24小时内ISS评分和入院24小时内APACHE Ⅱ评分及入院后开始用药时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Qd组VTE发病率(19.51%)高于Q12h组(12.50%)(P=0.031),Qd组出血并发症发生率(4.88%)低于Q12h组(16.67%)(P=0.025)(3)两组FDP均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而降低(P0.001),Q12h组在治疗后FDP低于Qd组(P=0.045),但都明显高于正常值。(4)两组D-D均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而降低(P0.001),Q12h组在治疗后D-D低于Qd组(P=0.034),但都明显高于正常值。(5)两组治疗后PLT均比治疗前升高、APTT均比治疗前延长(P0.05),两组间PLT和APTT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及两组间PT、TT、FIB和AT-Ⅲ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VTE组和无VTE组比较(1)两组年龄、性别构成和T1时间点生存概率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多发伤后VTE组主要获得性风险因素所占比例高低依次为长期卧床或制动、机械通气(3天)、颅脑损伤(AIS≥3)、下肢骨折(AIS≥3)、重大手术和脊髓损伤等;无VTE组主要获得性风险因素所占比例高低则依次为长期卧床或制动、机械通气(3天)、下肢骨折(AIS≥3)、颅脑损伤(AIS≥3)、重大手术和胸腹损伤等。两组间各项风险因素所占比例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钙可预防多发伤后VTE形成:0.4ml:4100AXaIU一次/12小时给药方法抗凝防栓效果比0.4ml:4100AXaIU一次/天更好,但前者出血风险比后者更高。
【关键词】:低分子肝素钙 多发伤 静脉血栓栓塞症 深静脉血栓形成 肺栓塞
【学位授予单位】:昆明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543.6;R641
【目录】: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5-7
  • 中文摘要7-9
  • 英文摘要9-12
  • 引言12-13
  • 资料和方法13-16
  • 结果16-23
  • 讨论23-29
  • 结论29-30
  • 参考文献30-35
  • 综述35-43
  • 参考文献40-43
  • 发表文章情况43-44
  • 致谢4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Susan Mayor,石朝云;癌症患者静脉血栓形成风险增加[J];英国医学杂志(中文版);2005年03期

2 Rask O.;Berntorp E.;Ljung R.;李开;;瑞典儿童和青少年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J];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儿科学分册);2005年10期

3 周善德;张全城;;肝静脉血栓形成一例报告[J];吉林卫生;1977年01期

4 唐祖宣;李华安;侯新臣;黄永奇;孙跃进;;治疗静脉血栓形成44例的临床体会[J];中医杂志;1980年09期

5 黄勇强,温敏杰;术后静脉血栓形成11例分析[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0年Z2期

6 汤晓梅;自发性静脉血栓形成2例报告[J];西藏医药杂志;2002年01期

7 王振英,梁位流,赵淑芹;肝静脉阻塞型布加综合征治疗与护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5年06期

8 张建伟;;静脉血栓形成危险与长距离旅行(包括空中旅行):对旅行者有用的资料[J];国外医学.输血及血液学分册;2005年04期

9 杜召琳;孙迎红;张红霞;田娜;;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致静脉血栓形成的多因素分析[J];护理研究(中旬版);2006年05期

10 李振香;李萍;;手术后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J];护理研究;2008年1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俊海;张秀军;黄梅;曹健鹏;刘存发;王欣;张楠;戴兵;;内脏静脉血栓形成诊治分析[A];2010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周围血管疾病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2 管强;张亚芬;韩锋;李向峰;杨笑非;刘增庆;;急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50例的手术治疗体会[A];全国中西医结合周围血管疾病学术研讨会论文选编[C];2001年

3 沙一岭;;中西医结合治疗静脉血栓形成69例疗效观察[A];全国中西医结合周围血管疾病学术研讨会论文选编[C];2001年

4 谢耀盛;金艳慧;王明山;杨丽红;王晗;;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部分抗凝物质的变化及临床意义[A];2008年浙江省老年医学学术会议暨老年医学新进展学习班国际自由基/炎症与循证医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5 辛绍伟;孙道玉;张蕾;;手术后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A];全国外科、神经内外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6 谢耀盛;金艳慧;王明山;杨丽红;王晗;;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部分抗凝物质的变化及临床意义[A];2008年浙江省检验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7 余海林;张小军;王守森;;兔颈静脉血栓形成对颅内压的影响[A];2011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8 王方;高亚娜;栗彦伟;;4例肿瘤患者置管后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体会[A];2012年河南省静脉输液安全管理培训班及学术交流会议论文集[C];2012年

9 唐雪梅;;颌面外科围术期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与护理[A];全国口腔护理新进展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2年

10 长沙;张广森;;静脉血栓形成的遗传性和获得性危险因素[A];中华医学会第九次全国老年医学学术会议暨第三届全国老年动脉硬化与周围血管疾病专题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上海读者 张明;静脉血栓形成和治疗[N];上海中医药报;2007年

2 易寒;观察病人要细致[N];农村医药报(汉);2007年

3 知陶;术后VTE可防[N];医药经济报;2002年

4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郭怡菁杜吴 程守勤整理;老人上网别超过3小时[N];健康报;2009年

5 副教授 李友元;长期卧床害处多[N];大众卫生报;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刘建勇;炎症细胞和炎症介质在创伤性大鼠股静脉血栓形成过程中的变化和意义[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2 厉泉;人TFPI基因转移对搭桥模型移植静脉血栓形成和内膜增生的影响[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王兆冬;低分子肝素钙预防多发伤后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分析[D];昆明医科大学;2015年

2 郑魁;丹参多酚酸盐预防妇科手术后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13年

3 余海林;兔颈静脉血栓形成对颅内循环系统的影响[D];福建医科大学;2011年

4 陆路;静脉血栓形成复发因素的meta分析[D];新疆医科大学;2013年

5 袁换引;Galen静脉血栓形成3例病例报告及文献回顾[D];山东大学;2010年

6 张楠;静脉血栓形成后不同时相应用尿激酶进行溶栓治疗对受损血管内皮细胞的影响[D];河北医科大学;2005年

7 朱礼炜;实验性家兔静脉血栓形成对非血栓段静脉壁功能和形态影响的研究[D];苏州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66042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xxg/66042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fb2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