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农村人口身体脂肪率、内脏脂肪指数与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及其聚集的相关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21 11:43
本文关键词:吉林省农村人口身体脂肪率、内脏脂肪指数与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及其聚集的相关性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身体脂肪率 内脏脂肪指数 危险因素 心血管疾病
【摘要】:目的:研究吉林省农村人口身体脂肪率、内脏脂肪指数与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及其聚集的相关性。方法:通过随机整群抽样方法,于吉林省东丰县和靖宇县抽取年龄35岁以上2562人作为调查对象,通过调查问卷、实验室检查、现场体格检查、仪器测量对该人群人口学特征、家族史、血脂、空腹血糖、血压等进行调查,运用体脂测量仪对人群身体脂肪率、内脏脂肪指数进行测量。本调查采用Epidata1建立数据库,数据录入采取双录入。运用SPSS17.0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非参数检验,计数资料用构成比和率表示,运用卡方检验。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身体脂肪率、内脏脂肪指数对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及其聚集的影响,两个测量指标对于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及其聚集的预测价值运用ROC(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曲线下面积表示。结果:1.调查人群的一般资料本次调查共2562人,男性1165人,占45.47%,平均年龄55.72±10.44岁;女性1397人,占54.52%,平均年龄53.77±9.81岁。人群高血压病、血脂异常糖尿病患病率分别为38.2%、28.96%、7.50%。人群中男性平均内脏脂肪指数高于女性,女性身体脂肪率显著高于男性,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1),男性吸烟、饮酒、血脂异常率、文化程度及重体力活动高于女性,差别有显著意义(p0.001)。女性肥胖率高于男性,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2.运用三分位法将人群分为低身体脂肪率组、中身体脂肪率组、高身体脂肪率组,统计结果显示,不同身体脂肪率组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及危险因素聚集率差异显著(P0.05),且随着身体脂肪率增高,高血压、血脂异常及危险因素聚集率呈上升趋势。以三分位法对内脏脂肪指数进行分组,低、中、高内脏脂肪指数组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患病率及危险因素聚集率均存在差异,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身体脂肪率增高,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及危险因素聚集率均呈上升趋势。3.Logistic回归分析身体脂肪率、内脏脂肪指数对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及其聚集的OR及置信区间(CI)3.1 Logistic回归分析PBF?VAI对高血压病患病的影响以高血压病为因变量,性别、年龄等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PBF(OR=1.043,95%CI:1.014-1.072)、VAI(OR=1.102,95%CI:1.068-1.137)是高血压病的独立危险因素。3.2 Logistic回归分析PBF?VAI对糖尿病患病的影响以糖尿病为因变量,性别、年龄等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PBF(OR=1.051,95%CI:1.001-1.103)?VAI(OR=1.063,95%CI:1.015-1.115)是糖尿病的独立危险因素。3.3 Logistic回归分析PBF?VAI对血脂异常的影响以血脂异常为因变量,性别、年龄、等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统计结果显示调整性别、年龄、吸烟、文化程度、体力活动等因素后,PBF(OR=1.075,95%CI:1.044-1.107)?VAI(OR=1.077,95%CI:1.044-1.111)是血脂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3.4 Logistic回归分析PBF?VAI对危险因素聚集的影响以危险因素聚集为因变量,性别、年龄等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PBF(OR=1.075,95%CI:1.044-1.107)?VAI(OR=1.077,95%CI:1.044-1.111)是血脂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4 身体脂肪率、身体脂肪率对其他危险因素及其聚集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及切点值(Cut-off) 4.1 PBF对其他危险因素及其聚集的AUC和Cut-off统计结果显示,PBF对于危险因素聚集的预测价值较好,FBP对于高血压的预测切点值较高(Cut-off=27.95),对于危险因素聚集的切点值较低(Cut-off=25.15)。4.2 VAI对其他危险因素及其聚集的AUC及Cut-offVAI对危险因素聚集的预测价值较好(AUC=0.741)。VAI对于预测血脂异常的切点值较高(Cut-off=10.5),对于高血压的预测切点值较低。结论:高血压、血脂异常、危险因素聚集发生率随身体脂肪率、内脏脂肪指数增高呈上升趋势。糖尿病患病率随内脏脂肪指数增加呈上升趋势。身体脂肪率、内脏脂肪指数是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危险因素聚集的独立危险因素。身体脂肪率与内脏脂肪指数对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危险因素聚集存在一定的预测价值,二者均对危险因素聚集的预测价值较好。
【关键词】:身体脂肪率 内脏脂肪指数 危险因素 心血管疾病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54
【目录】:
- 前言4-5
- 中文摘要5-8
- Abstract8-13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13-14
- 第1章 绪论14-15
- 第2章 综述15-20
- 2.1 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流行病学研究15-17
- 2.2 身体脂肪率与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及其聚集的关系17-18
- 2.3 内脏脂肪指数与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及其聚集的关系18-19
- 2.4 总结19-20
- 第3章 资料与方法20-23
- 3.1 研究对象20
- 3.2 抽样方法20
- 3.3 调查方法20-21
- 3.4 诊断标准21-22
- 3.5 统计学处理22-23
- 第4章 结果23-31
- 4.1 调查对象的一般情况23-24
- 4.2 运用三分位法对身体脂肪率、内脏脂肪指数分组,,各组其他主要心血管危险因素及其聚集的差异24-27
- 4.2.1 低、中、高身体脂肪率各组人群其他危险因素及其聚集的分布情况24-25
- 4.2.2 内脏脂肪指数各组(四分位分组)其他主要心血管危险因素及其聚集的差异25-27
- 4.3 Logistic回归分析PBF?VAI对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及其聚集的OR及 95% CI。27-29
- 4.3.1 Logistic回归分析PBF?VAI对高血压病患病的影响27
- 4.3.2 Logistic回归分析PBF?VAI对糖尿病患病的影响27-28
- 4.3.3 Logistic回归分析PBF?VAI对血脂异常的影响28-29
- 4.3.4 Logistic回归分析PBF?VAI对危险因素聚集的影响29
- 4.4 PBF、VAI对其他危险因素及其聚集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及切点值(Cut-off)29-31
- 4.4.1 PBF对其他危险因素及其聚集的AUC和Cut-off29-30
- 4.4.2 VAI对其他危险因素及其聚集的AUC及Cut-off30-31
- 第5章 讨论31-34
- 第6章 结论34-35
- 参考文献35-40
- 附件40-41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41-42
- 致谢42-4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便携式脂肪率计[J];技术与市场;2003年03期
2 燕子;囤积脂肪的十大线索[J];生活与健康;2001年01期
3 肖伟,罗勤,赵志坚,徐晓玲;用电阻抗法测定体重超标者的脂肪率[J];江西医学院学报;2003年06期
4 于明军;;测测你的发胖指数[J];求医问药;2006年06期
5 三清;宋昀;;减肥你减对了吗[J];中国保健营养;2007年11期
6 白雪;;永远18岁的秘决[J];大家健康;2010年10期
7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温有锋;刘学峰;任甫;席焕久;杜雪;李文慧;杨小林;;辽宁汉族年龄性别对人体脂肪率的影响[A];中国解剖学会2011年年会论文文摘汇编[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薇;女性减肥应关注脂肪率[N];科技日报;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余欣;吉林省农村人口身体脂肪率、内脏脂肪指数与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及其聚集的相关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71272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xxg/712721.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