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心血管论文 >

右室长轴应变及左右心室长轴应变对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效果的预测价值

发布时间:2017-09-01 09:36

  本文关键词:右室长轴应变及左右心室长轴应变对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效果的预测价值


  更多相关文章: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心力衰竭 超声心动图 心肌 应变


【摘要】:背景与目的:充血性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疾病发展的终末阶段,左束支传导阻滞大约发生于25%-30%的心衰患者中,且患者心脏常伴有房室间、室间及室内机械收缩不同步,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是非药物治疗手段之一。但按照指南推荐筛选患者,仍有30%的患者治疗无反应,其原因可能是缺乏预测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效果的有效参数。本文应用二维速度向量成像技术(Velocity Vector Imaging, VVI)评价左右室收缩功能,分别研究右室长轴应变及左右心室长轴应变结合指标对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效果的预测价值,探讨预测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效果的有效参数。方法:第一部分回顾分析2005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因心功能不全在解放军总医院植入CRT的患者60例.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测定术前和术后6个月的超声心动图指标,反应右室功能的指标包括右室长轴应变(RVLS)、右室面积变化分数(RVFAC)、三尖瓣收缩期瓣环位移(TAPSE).按照CRT的超声反应标准将患者分为CRT治疗反应组和无反应组,分析患者基线右室收缩功能是否与CRT治疗效果相关,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ROC)得出指标的界值、灵敏度和特异度.第二部分选取2010年1月1日至2015年5月31日因心功能不全在解放军总医院植入CRT的患者50例.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测定术前和术后6个月的超声心动图指标,测定指标包括左室长轴应变(LVLS)、右室长轴应变(RVLS)等。按照CRT的超声反应标准进行分组,分为CRT治疗有反应组(n=31)和无反应组(n=19),首先通过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分析VVI参数与CRT治疗效果的相关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得出各参数指标ROC下的面积(AUC)和截断点,再分别计算各参数单独和联合预测CRT有效性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结果第一部分60例患者中,CRT治疗反应组患者38例(63%),无反应组患者22例(47%),通过单变量分析RVLS、RVFAC、TAPSE与CRT治疗效果有相关性(p<0.001),多变量Logistic回归模型认为,右室长轴应变[OR3.55 CI(2.34-5.47)p<0.001]可作为最有效预测指标,且界值为右室长轴应变17%,灵敏度为78.8%,特异度为62.3%。第二部分①LVLS、RVLS与CRT治疗效果有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发现LVLS[OR3.45 CI(2.47-10.86),P0.01], RVLS[OR 3.01 CI(1.98-4.66),P0.01]。②VVI参数预测价值部分,LVLS的AUC为0.722(P0.01),RVLS的AUC为0.703(P0.01),串联试验后AUC最大,为0.798(P0.01),选定的截断点分别为LVLS9.7%,RVLS16.8%.分别计算其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LVLS的上述指标分别是90%、42%和72%;RVLS分别是87%、53%和74%;LVLS和RVLS串联试验分别是84%、68%和78%。结论第一部分反映右室收缩功能的右室长轴应变可作为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效果的有效预测因子,右室长轴应变17%的心力衰竭患者可从CRT中获益。第二部分左右心室长轴应变与CRT治疗效果有相关性,但单个指标对CRT疗效预测的敏感度尚可,特异度低.两指标串联后,特异度明显提高,因此选取左室长轴应变9.7%且右室长轴应变16.8%的心力衰竭患者可提高CRT的应答率。
【关键词】: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心力衰竭 超声心动图 心肌 应变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541.6
【目录】:
  • 中文摘要5-7
  • 英文摘要7-10
  • 前言10-12
  • 第一部分 右室长轴应变对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效果的预测价值12-21
  • 引言12
  • 资料与方法12-14
  • 结果14-16
  • 讨论16-18
  • 结论18
  • 参考文献18-21
  • 第二部分 左右心室长轴应变结合指标对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效果的预测价值21-30
  • 引言21
  • 资料与方法21-23
  • 结果23-26
  • 讨论26-27
  • 结论27
  • 局限性27
  • 参考文献27-30
  • 文献综述30-36
  • 参考文献33-36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36-37
  • 致谢3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Fung J.W.-H.;腾增辉;;组织同步化成像作为评价收缩不同步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反应性的一种新工具[J];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心脏病学分册);2005年08期

2 刘冰冰,邓又斌;超声心动图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5年03期

3 王建安;;关于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最优化的对策[J];心电学杂志;2006年02期

4 王悦喜;阿荣;任保军;王春燕;孟庆余;丁燕生;;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六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J];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2007年01期

5 王涛;夏云龙;;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无应答的一些新认识[J];心血管病学进展;2013年01期

6 段徐,凌峰;组织多普勒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中的应用[J];国外医学.心血管疾病分册;2005年05期

7 翟大明;朱向明;;超声心动图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中的研究及应用进展[J];国外医学(老年医学分册);2005年06期

8 肖祥彬;;长期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心血管病学进展;2006年03期

9 Brandt R.R;Reiner C;Arnold R.;杜媛;;长期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短暂中断后的收缩反应和二尖瓣反流[J];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心脏病学分册);2006年05期

10 蒋晖;;实时心内超声引导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术中左室电极的放置[J];心血管病学进展;2006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依彤;木胡牙提;马建军;林涛;汤宝鹏;张燕一;;心脏再同步化治疗难治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应用与中远期疗效观察[A];中华医学会第11届全国内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2 陈斌;胡元平;倪显达;管丽洁;张华;谷笑容;兰莉;;定量组织速度成像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中的临床应用[A];2007年浙江省超声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3 宋振华;张卫泽;;左心室大小和术后收缩压变化与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疗效的关系[A];第十三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4 金丽娟;王亚坤;;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疗效[A];第十三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5 郑良荣;耿隽超;胡晓晟;吴必锋;;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的术后管理[A];全国心律失常的现代诊疗新进展专题会议资料汇编[C];2010年

6 惠玲玲;张卫泽;;基础肾功能与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的效果[A];第十三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7 惠玲玲;张卫泽;陈永清;马凌;韩娟萍;张玉秀;;左心室大小和术后收缩压变化与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疗效的关系[A];全国第十二届心脏学会第十五届心功能学会和《心脏杂志》编委会联合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8 成银宏;秦丰明;唐欧杉;陈丽娜;陈钟良;;心脏再同步化治疗5例超反应者临床特征观察[A];2012年浙江省心电生理与起搏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9 郑文渊;陶谦民;郑良荣;陈君柱;胡晓晟;;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分析[A];2013年浙江省心电生理与起搏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3年

10 谢上才;金炜;孟伟栋;史浩颖;张建军;汪芳;李昌义;孙宝贵;刘少稳;;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术后患者的死亡原因[A];第十三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心内科主任 王景峰 整理 王海芳;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救治心衰患者[N];健康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王妍;超声心动图预测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疗效的临床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2 陈永乐;超声评价心肌灌注与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疗效相关性的实验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3 杨新玮;心脏再同步化治疗中心脏机械重塑与心脏电重塑的临床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4年

4 国建萍;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单中心病历分析及再同步化治疗应答预测因子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2015年

5 蔡迟;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反应性及远期临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5年

6 史浩颖;超声心动图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中的临床应用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小莉;体质指数与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应答的相关性分析[D];郑州大学;2015年

2 吕钢;碎裂QRS波对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无反应的预测价值[D];安徽医科大学;2015年

3 黄正;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对血清糖类抗原125和氨基末端脑钠肽浓度的影响[D];安徽医科大学;2015年

4 章超惠;J波、JTc、Tp-ec间期对心脏再同步化治疗除颤器患者术后触发治疗的预测价值[D];安徽医科大学;2015年

5 李驰;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对慢性充血性心衰的左室机械重构疗效观察[D];广西医科大学;2016年

6 糜家睿;大内皮素-1对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患者临床预后的评估作用[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6年

7 吴小红;康复宣教指导对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患者体能、生存质量和心理状态的影响[D];浙江大学;2016年

8 吕文青;右室长轴应变及左右心室长轴应变对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效果的预测价值[D];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2016年

9 余诧;组织多普勒在扩张型心肌病心衰患者心脏再同步化治疗中的作用[D];南昌大学;2009年

10 潘光巍;定期心脏再同步化治疗起搏程序优化对长期左房重塑的影响[D];新疆医科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77132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xxg/77132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06e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