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心血管论文 >

氨基末端前体脑钠肽在左室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中的诊断价值

发布时间:2017-09-15 15:02

  本文关键词:氨基末端前体脑钠肽在左室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中的诊断价值


  更多相关文章: 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 脑利钠肽 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 左心导管 多普勒


【摘要】:目的:为探讨氨基末端前体脑钠肽(NT-pro BNP)对左心室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HF-PEF)的诊断价值,我们进行了NT-pro BNP与超声心动图指标、左心导管参数的对比研究。方法:选取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于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患者167名,其中符合HF-PEF的患者57人,左心室舒张功能正常者51名为对照组,HF-REF的组患者59人。应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NT-pro BNP。用左心导管检测左室舒张期压力下降速率的最大值(dp/dtmin)和左心室舒张末期压(LVEDP)。心脏超声测量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后壁厚度(LVPWT)、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房内径(LAD),左室射血分数(LVEF)。血流频谱多普勒测量舒张早期经二尖瓣充盈峰值流速(E值)、舒张晚期经二尖瓣充盈峰值流速(A值),E/A比值,E峰减速时间(DT)。组织多普勒测量二尖瓣室间隔侧舒张早期心肌最大运动速度e,舒张晚期心肌最大运动速度a,测算e/a比值;肺静脉频谱测量舒张期肺静脉血流速度D,收缩期肺静脉血流速度S,S/D比值,舒张晚期回波峰值流速(Ar);计算左室质量指数(LVMI)。比较各组患者的NT-pro BNP、超声指标及LVEDP、dp/dtmin。应用SPSS 17.0进行统计分析。取p㩳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LVEDP值、dp/dtmin值HF-PEF组与HF-REF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㩳0.01);HF-REF组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㩳0.001);HF-PEF组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㩳0.001)。随HF-PEF严重程度增加,NT-pro BNP血浆浓度明显升高(R=0.72,p㩳0.001),NT-pro BNP水平随NYHA分级的升高而明显升高(R=0.54,p㩳0.001)。线性回归分析显示,NT-pro BNP浓度与LVEDP(R=0.48,p㩳0.001)相关性好。NT-pro BNP浓度与dp/dtmin无明显相关。NT-pro BNP浓度与e(R=--0.36,p㩳0.001)、e/a(R=--0.31,p㩳0.001)中度相关,与LVEDD、LVMI、DT、S、D、S/D、Ar、E、A、E/A、无明显相关。以240pg/ml作为切入值,NT-pro BNP诊断HF-PEF的敏感性77%,特异性96%,阴性预测价值94%,阳性预测价值85%。对HF-PEF阴性预测价值最高。经多元线性回归分析,NT-pro BNP是HF-PE独立预测因子[OR=1.3,(1.0-1.5,95%CI)]。结论:NT-pro BNP可作为HF-PEF的检测指标,其水平可随着NYHA分级的程度加重而升高。
【关键词】: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 脑利钠肽 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 左心导管 多普勒
【学位授予单位】:青岛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541.6
【目录】:
  • 摘要2-3
  • Abstract3-7
  • 引言7-9
  • 第一章 研究对象9-11
  • 1.1 心力衰竭的诊断应用Framingham心衰诊断标准9
  • 1.2 HF-PEF入选标准9
  • 1.3 HF-REF入选标准9-10
  • 1.4 排除标准10
  • 1.5 入选者一般病史收集10-11
  • 第二章 研究方法11-13
  • 2.1 NT-proBNP的检测11
  • 2.2 左心导管评价左室舒张功能11
  • 2.3 超声心动图评价左室舒张功能11-12
  • 2.4 依经二尖瓣和肺静脉血流频谱测量值分类,将舒张功能不全分为12
  • 2.5 统计分析12-13
  • 第三章 结果13-22
  • 3.1 患者一般资料13-14
  • 3.2 二维超声心动图舒张功能参数14-15
  • 3.3 左心导管参数15
  • 3.4 NT-proBNP水平与年龄、血压、心率的关系15-16
  • 3.5 NT-proBNP浓度与HF-PEF程度的关系16-17
  • 3.6 NT-proBNP浓度与左心导管舒张功能参数的关系17
  • 3.7 NT-proBNP浓度与心脏舒张功能参数的关系17-18
  • 3.8 NT-proBNP浓度诊断HF-PEF的准确性18-22
  • 讨论22-27
  • 结论27-28
  • 参考文献28-33
  • 综述33-53
  • 参考文献45-53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53-54
  • 致谢54-55


本文编号:85722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xxg/85722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15a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