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心血管论文 >

绝经后女性缺血性心血管病发病风险评估及危险因素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23 08:16

  本文关键词:绝经后女性缺血性心血管病发病风险评估及危险因素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绝经后女性 缺血性心血管病 风险评估 危险因素


【摘要】:目的调查绝经后女性缺血性心血管病(ischem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s,ICVD)危险因素暴露情况,对绝经后女性未来10年ICVD发病风险进行评估,并探讨影响绝经后女性ICVD发病风险的相关影响因素,为进一步对该类人群进行预防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选取2015年5月至10月于天津某大型健康体检中心进行体检的绝经后女性为研究对象,采用国家十五攻关计划课题组研发的“国人ICVD10年发病危险度评估表”对其进行发病风险评估。以社会生态系统理论模型为基础,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D型人格量表、抑郁自评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妇女健康倡议体力活动问卷、简约版步行环境量表对绝经后女性各指标进行汇总分析,综合探讨影响绝经后女性ICVD发病风险的相关影响因素。应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及处理,全部数据采用双人录入核查方式进行。调查对象的定量资料在符合正态分布时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不符合正态分布时则采用中位数和四分位数间距描述,对定性资料则采用频数、百分比描述,采用t检验、χ2检验对影响绝经后女性ICVD发病风险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方法探讨其发病风险的相关因素,取双侧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绝经后女性在体重异常、高血压、血脂异常、吸烟、糖尿病方面的暴露率分别为48.33%、34.33%、65.00%、10.67%、7.00%;危险因素少于3个的人群占79.00%;危险因素超过3个的人群占21.00%;极低危组、低危组、中危组、高危组和极高危组检出率分别为:56.67%、12.33%、19.33%、10.33%、1.33%,各年龄组间危险因素等级分布情况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绝经后女性ICVD平均危险度较高,且随年龄的增长ICVD绝对危险度呈现上升趋势。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月收入、孕次、产次、工作状态、是否接触二手烟或三手烟、是否容易买到健康食物、是否参加心血管疾病相关讲座、体力活动、抑郁、D型人格、社会支持及环境因素,与绝经后女性ICVD发病风险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月收入、产次、是否接触二手烟或三手烟、是否容易买到健康食物、体力活动、抑郁、D型人格、社会支持和环境因素与绝经后女性ICVD发病风险有关(P0.05)。其中容易买到健康食物(OR=0.242,95%CI:0.059~0.994)、社会支持(OR=0.861,95%CI:0.789~0.941)和良好环境因素(OR=0.866,95%CI:0.801~0.937)为其保护因素;产次(OR=3.795,95%CI:1.657~8.689)、接触二手烟或三手烟(OR=2.886,95%CI:1.087~7.659)、抑郁(OR=1.193,95%CI:1.072~1.328)、D型人格(OR=1.148,95%CI:1.044~1.264),则为危险因素;月收入(OR=1.001,95%CI:1.000~1.001)及体力活动(OR=0.999,95%CI:0.998~0.999)为其无关因素。结论绝经后女性ICVD危险因素暴露水平较高,未来10年ICVD发病风险较大;产次、接触二手烟或三手烟、抑郁、D型人格为其发生ICVD风险的危险因素,容易买到健康食物、社会支持和良好环境因素则为保护因素,因此应加强对该类人群进行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干预,在控制减少危险因素的同时增加保护因素的作用,从而减少ICVD的发生率和死亡率。
【关键词】:绝经后女性 缺血性心血管病 风险评估 危险因素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54
【目录】:
  • 中文摘要4-6
  • Abstract6-11
  • 缩略语/符号说明11-12
  • 前言12-17
  • 研究现状、成果12-16
  • 研究目的、方法16-17
  • 对象和方法17-26
  • 1.1 研究对象17
  • 1.1.1 研究对象的纳入标准17
  • 1.1.2 研究对象的排除标准17
  • 1.1.3 研究过程中淘汰标准17
  • 1.1.4 样本量计算17
  • 1.2 研究设计17-19
  • 1.2.1 理论框架17-19
  • 1.2.2 研究方案19
  • 1.2.3 研究方法19
  • 1.3 研究工具19-23
  • 1.3.1 一般情况调查表19-20
  • 1.3.2 缺血性心血管病10年发病风险评估20-21
  • 1.3.3 抑郁状态评估21
  • 1.3.4 D型人格评估21-22
  • 1.3.5 社会支持评估22
  • 1.3.6 社区环境评估22
  • 1.3.7 体力活动评估22-23
  • 1.3.8 相关体检指标评估23
  • 1.4 资料分析23
  • 1.5 质量控制23-24
  • 1.6 伦理原则24-25
  • 1.7 课题研究路线25-26
  • 结果26-35
  • 2.1 绝经后女性ICVD发病风险评估结果26-31
  • 2.1.1 调查对象的社会人口学资料26-27
  • 2.1.2 绝经后女性ICVD危险因素暴露情况27-28
  • 2.1.3 绝经后女性危险因素聚集分布情况28
  • 2.1.4 绝经后女性ICVD发病危险度分布情况28-29
  • 2.1.5 绝经后女性不同危险分层中各危险因素暴露情况29-30
  • 2.1.6 绝经后女性各年龄组ICVD发病危险度水平比较30-31
  • 2.2 绝经后女性ICVD发病风险的危险因素研究31-35
  • 2.2.1 绝经后女性低高危人群ICVD发病风险的单因素分析31-33
  • 2.2.2 绝经后女性低高危人群ICVD发病风险的多因素分析33-35
  • 讨论35-41
  • 3.1 绝经后女性ICVD危险因素暴露情况分析35-37
  • 3.1.1 体重异常的暴露率35-36
  • 3.1.2 高血压暴露率36
  • 3.1.3 血脂异常暴露率36
  • 3.1.4 吸烟暴露率36-37
  • 3.1.5 糖尿病暴露率37
  • 3.2 绝经后女性ICVD危险因素聚集情况分析37-38
  • 3.3 绝经后女性ICVD发病危险度分析38
  • 3.4 绝经后女性ICVD发病风险的危险因素分析38-41
  • 结论41-42
  • 局限性和展望42-43
  • 参考文献43-50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50-51
  • 附录51-64
  • 综述64-79
  • 综述参考文献74-79
  • 致谢79-80
  • 个人简介8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春军;张清;;中文版绝经后女性妇女健康倡议体力活动问卷的信效度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6年01期

2 徐绮;沈节艳;施榕;薛锦花;;社区中年人群缺血性心血管疾病危险评估及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5年24期

3 刘静;;我国心血管病流行趋势的新特点[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5年04期

4 郝永静;常春;;“国人缺血性心血管病十年发病危险评估方法”在某单位人群中的应用分析[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5年03期

5 李粉侠;张文秀;郭西军;;西安地区郊区农村心血管疾病及危险因素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14年04期

6 崔勤;马宏华;顾爱武;王蓬波;郭艾武;;南通地区中年人群总体心血管危险因素调查[J];交通医学;2014年04期

7 梁穗;李自成;李虹;;高校35~59岁女教职工10年心血管病发病危险评估[J];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2014年02期

8 吴振强;王杨;李卫;;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时需注意的问题[J];中国循环杂志;2014年03期

9 王晓楠;欧风荣;王春雷;;老年脑白质疏松患者认知功能与心血管危险因素关系的研究[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13年11期

10 张媛媛;张日华;薛一;刘梦兰;黄琼;刘云;;肥胖与雌激素的相互关系及其对子宫的作用研究[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8期



本文编号:90417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xxg/90417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ad3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