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心室起搏与右室间隔部起搏治疗起搏依赖患者的对比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23 11:36
本文关键词:双心室起搏与右室间隔部起搏治疗起搏依赖患者的对比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双心室起搏 右室间隔部起搏 心功能 心脏组织多普勒
【摘要】:目的分别应用双心室起搏与右室间隔部起搏治疗房室传导阻滞,比较两种起搏方式对起搏依赖患者心功能的影响,为临床生理性起搏方式的策略选择提供循证学依据。方法入选24例需行起搏治疗的患者,安置三腔起搏器(右房+双心室),原发病为Ⅱ度Ⅱ型、高度或Ⅲ度房室传导阻滞。随机程控分为右室间隔部单心室起搏组(关闭左室电极)12例及双心室起搏组12例。6个月后将两组交叉,即右室间隔部单心室起搏组程控为双心室起搏,双心室起搏组程控为右室间隔部单心室起搏。继续随访6个月。比较两种起搏方式对观察指标的影响,包括患者6分钟步行距离、明尼苏达心衰生活质量评分、血浆N端脑钠肽、左室射血分数、左室舒张末内径、左室收缩末内径、左室十二节段达峰时间标准差、左室十二节段达峰时间最大延迟、起搏QRS波宽度。结果比较右室间隔部起搏与双心室起搏以及双心室起搏与右室间隔部起搏前后,两组6分钟步行距离(340.67m vs 347.42m,P=0.33;279.33m vs 280.67m,P=0.35)、明尼苏达生活质量评分(41.25 vs 41.42,P=0.85;44.42 vs 43.83,P=0.53)无统计学差异。两组血浆N端脑钠肽(2025.91pg/ml vs 2844.26pg/ml,P=0.25;2733.92pg/ml vs 2514.33pg/ml,P=0.41)与左室射血分数(50.50%vs 50.92%,P=0.38;49.50%vs50.17%,P=0.40)变化无显著差异。两组左室舒张末内径(50.91mm vs 51.25mm,P=0.34;54.17mm vs 54.42mm,P=0.69)和左室收缩末内径(37.33mm vs 37.75mm,P=0.39;40.67mm vs 39.83mm,P=0.10)无统计学变化。与右室间隔部单心室起搏相比,双心室起搏组的起搏QRS波宽度明显变窄(116.83ms vs 133.25ms,P=0.000;118.58ms vs 136.25ms,P=0.000),左室十二节段达峰时间标准差下降(27.83ms vs 37.58ms,P=0.004;23.42ms vs 37.83ms,P=0.002),左室十二节段达峰时间最大延迟缩短(84.00ms vs 101.42ms,P=0.001;86.08ms vs 101.58ms,P=0.000),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双心室起搏与右室间隔部单心室起搏相比,对于起搏依赖患者的心功能影响无显著性差异。双心室起搏对比右室间隔部起搏,在预防起搏依赖患者心功能恶化方面未显示出优势。对于未满足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指征的起搏器依赖患者,临床可采取右室间隔部起搏,更经济可行。
【关键词】:双心室起搏 右室间隔部起搏 心功能 心脏组织多普勒
【学位授予单位】:宁夏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541.7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7
- 中英文缩略词表7-9
- 前言9-12
- 资料与方法12-19
- 1 病例入选12
- 2.实验器材12-13
- 3 方法13-19
- 结果19-25
- 讨论25-30
- 结论30-31
- 参考文献31-36
- 综述 双心室起搏临床应用进展36-45
- 参考文献42-45
- 致谢45-46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46
-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主持或参与的课题46-47
- 个人简历4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陈东骊;汤娇娇;陈泗林;林纯莹;刘烈;张黔桓;梁远红;彭湖;陈燕;魏会强;;选择性部位起搏对左室收缩同步性的影响[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4年10期
2 郭益红;郑元琦;袁鹏超;陈丽玉;;右心室双部位起搏治疗心力衰竭的疗效和安全性[J];中国心血管杂志;2011年04期
3 梁义秀;宿燕岗;;再同步化治疗的致室性心律失常作用[J];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009年04期
,本文编号:90504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xxg/905046.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