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龄冠心病患者PCI术后长期双联抗血小板的疗效和安全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23 19:30
本文关键词:高龄冠心病患者PCI术后长期双联抗血小板的疗效和安全性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双联抗血小板治疗 阿司匹林 氯吡格雷 年龄 安全性 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 出血并发症
【摘要】:研究背景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是目前治疗冠心病的主要手段,PCI术后抗血小板治疗十分重要。高龄冠心病患者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但关于高龄,特别是年龄大于等于75岁的冠心病患者PCI术后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APT)的疗效及相关并发症情况国内外文献报道有限。 目的 对在浙医二院心内科接受PCI术且术后服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目的在于比较双联抗血小板治疗下各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发生率;比较双联抗血小板治疗下各组出血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探讨MACE及出血并发症与患者年龄的关系。 方法 收集于2012.12.1日至2014.1.1日在浙医二院心内科住院接受PCI治疗的冠心病患者,采取门诊病历和住院病历系统查询,电话随访的随访方式进行临床资料收集与汇总,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共收集120例年龄大于或等于75岁的高龄冠心病患者,为高龄组。同时收集120例接受PCI治疗的年龄小于75岁的冠心病患者作为对照组,为低龄组,收集方法为在每一位高龄组患者接受PCI术治疗的前后一周内相应地选择一位接受PCI治疗的年龄小于75岁的患者,选择条件为在性别一样的前提下,与高龄组患者在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包括吸烟、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置入支架类型及数量以及合并用药情况相近的患者,具体为优先考虑与高龄组患者在冠心病的危险因素数目总和最接近且接受PCI治疗时间最接近的患者。共收集240例患者。 按照年龄采取以下分组: 将纳入的240例患者按年龄分为A组低龄组(年龄75岁,n=120),B组高龄组(年龄75岁,n=120),比较两组一般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吸烟史、BMI(体重指数)、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合并用药情况、支架类型及支架数量)、MACE(包括脑卒中、心肌梗死、靶血管重建、死亡)以及出血并发症(包括严重出血并发症如消化道大出血、脑出血等和轻微出血并发症如皮肤黏膜瘀点瘀斑、黑便等)等情况。 结果 在MACE的比较中,心肌梗死的发生率A组低于B组(1.7%vs6.7%,P=0.053);脑卒中、靶血管重建A组发生的概率均小于B组(分别为1.7%vs2.5%,2.5%vs5.0%),以上各项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死亡病例。但在MACE的比较中,A,B两组发生MACE的概率分别为5.8%,14.2%,P=0.0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在出血并发症的比较中,低龄组无脑出血、消化道大出血病例,高龄组有一例脑出血病例。而出现皮肤黏膜瘀点瘀斑、黑便的病例数高龄组均略高于低龄组(分别为4.2%vs1.7%,2.5%vsl.7%,P均大于0.05);总体出血事件比较,高龄组与低龄组分别为7.5%、3.3%,P=0.15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1.接受PCI术治疗且术后长期服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冠心病患者,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概率增 2.接受PCI术治疗且术后长期服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冠心病患者,抗血小板药物引起的出血并发症并未随年龄的增加而明显增加。
【关键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双联抗血小板治疗 阿司匹林 氯吡格雷 年龄 安全性 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 出血并发症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541.4
【目录】:
- 致谢4-5
- 中文摘要5-8
- ABSTRACT8-11
- 英中文缩略词表11-12
- 目录12-13
- 前言13-16
- 资料与方法16-19
- 结果19-23
- 讨论23-27
- 结论27-28
- 参考文献28-33
- 综述33-40
- 参考文献36-40
- 作者简历40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忠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两种抗血小板治疗方案的的疗效比较和分析[J];安徽医药;2011年09期
2 翟,
本文编号:90712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xxg/907123.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