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心血管论文 >

观察ARB对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7-09-29 21:10

  本文关键词:观察ARB对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更多相关文章: 缬沙坦 氨氯地平 原发性高血压 内皮功能 一氧化氮


【摘要】:目的:本研究通过对比AT1受体拮抗剂缬沙坦和钙通道阻滞剂氨氯平来观地察这两组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进一步了解ARB类药物是否更大程度上逆转高血压患者受损的血管内皮功能,从而为临床选择药物提供更为科学的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6月至2014年7月就诊于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未服用过任何降压药物的52例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作为高血压组,将符合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缬沙坦组(80-160mg/d)26例和氨氯地平组(5-10mg/d)26例,各自接受16周的缬沙坦或氨氯地平治疗。治疗期间监测血压,治疗前和治疗16周后分别采用高分辨率血管外超声法测定肱动脉血流介导的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FMD),并同时测定血浆一氧化氮(NO)、内皮素-1(ET-1)的浓度水平。选择同期在本院体检中心的健康体检者25例作为正常对照组,仅检测1次上述各项指标。结果:1.所有受试对象在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血糖、血脂、吸烟、心率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和对照组相比,两组高血压患者在SBP、DBP等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降压治疗16周后血压均明显下降(P0.01),且血压下降程度无统计学意义(P0.05);2.降压治疗前,两组高血压患者反应性充血引起的肱动脉内径变化相比对照组明显减弱(P0.05),NO浓度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ET-1浓度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但两组高血压患者之间上述3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降压治疗16周后,两组高血压患者反应性充血引起的肱动脉内径变化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NO浓度水平显著升高(P0.01),ET-1浓度水平显著降低(P0.01);在同等降压条件下,缬沙坦组改善FMD、降低ET-1浓度水平和升高NO浓度水平比氨氯地平组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1.在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FMD较对照组减弱、NO浓度水平降低、ET-1浓度水平升高,提示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存在一定程度的血管内皮功能障碍。2.降压治疗16周后,FMD、NO、ET-1各项指标较治疗前均有所改善,说明缬沙坦和氨氯地平均能在有效降压的基础上改善受损的血管内皮功能。3.降压治疗16周后,缬沙坦组在改善FMD、升NO水平、降ET-1水平均较氨氯地平组显著,表明在同等降压条件下,缬沙坦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的作用优于氨氯地平。这提示我们ARB类药物相比钙通道阻滞剂能更大程度上改善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功能。
【关键词】:缬沙坦 氨氯地平 原发性高血压 内皮功能 一氧化氮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544.1
【目录】:
  • 中文摘要5-7
  • 英文摘要7-9
  •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9-10
  • 前言10-12
  • 1 资料与方法12-15
  • 1.1 病例选择12
  • 1.2 方法12-14
  • 1.3 统计学处理14-15
  • 2 结果15-18
  • 2.1 3 组受试者一般资料比较15
  • 2.2 降压疗效15-16
  • 2.3 超声检测各组血管内径的变化16
  • 2.4 各组间血浆NO、ET-1 测定16-18
  • 3 讨论18-21
  • 4 结论21-22
  • 参考文献22-24
  • 综述24-33
  • 参考文献30-33
  • 致谢33-34
  • 在学期间承担/参与的科研课题与研究成果34-35
  • 个人简介3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高江琴;石新国;罗爱华;;高血压与糖代谢异常相关性分析[J];实用糖尿病杂志;2005年06期

2 徐莉;徐瑞金;;缬沙坦改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功能[J];中华高血压杂志;2006年08期



本文编号:94422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xxg/94422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a72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