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双眼视功能及调节功能的临床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18 15:17
本文关键词: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双眼视功能及调节功能的临床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屈光参差性弱视 遮盖治疗 双眼视功能 调节功能
【摘要】:目的 研究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遮盖治疗后双眼视功能及调节功能的变化,比较分析不同程度弱视患者,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治疗前后,以及治疗后与对照组的双眼视功能及调节功能各参数的差异,并探讨这些差异与弱视程度与治疗时间的关系。 方法 弱视组:选取2013年9月至2014年2月于天津市眼科医院就诊,验光配镜并行遮盖治疗的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40名,年龄7-15岁,较差眼最佳矫正视力≤0.8,对侧眼最佳矫正视力≥1.0、屈光度数≤±0.50DS,双眼等效球镜屈光参差≥+1.5DS,双眼视力相差2行以上,根据弱视眼最佳矫正视力将患者分为轻、中、重度三组,两眼分别记为弱视眼和对侧眼,随访时间为3个月。 对照组:正视志愿者35名,年龄7-20岁,双眼屈光不正度数均≤±0.50DS,单眼矫正视力≥0.9。 所有患者用0.5%复方托吡卡胺眼水点眼散瞳后检影验光,根据最终检影结果全矫配镜,并遮盖对侧眼。于遮盖治疗前,治疗1.5个月和3个月后检查:最佳矫正视力,综合验光仪测双眼融合功能、远立体视、远近隐斜度数、AC/A比值、调节幅度、正负相对调节度数和调节反应,Titmus测近立体视,±2.00D翻转拍检查调节灵敏度,分析遮盖治疗前不同程度弱视组以及所有患者治疗前后各参数的差异。数据统计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弱视组和对照组在性别比例、年龄、远近隐斜视度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大于0.05。 2、比较不同程度弱视组之间的双眼融合功能和近立体视,功能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远、近水平融像聚散能力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眼及弱视眼调节幅度、调节滞后量、调节灵敏度,双眼正相对调节,三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 3、利用三棱镜测远距散开及辐辏能力时,治疗1.5月后破裂点值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利用BI三棱镜测近距散开能力,破裂点值治疗1.5个月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个月后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利用BO三棱镜测近距辐辏能力,1.5个月后模糊点值和破裂点值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个月后与治疗前差异更明显(P0.01)。弱视组治疗前后破裂点值均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弱视组治疗前远隐斜视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遮盖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弱视眼的视力,双眼融合功能及立体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治疗后近外隐斜度、双眼调节滞后量、双眼调节幅度、双眼调节灵敏度,双眼正相对调节及AC/A比值与治疗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4、治疗前弱视眼调节灵敏度、调节幅度和调节滞后量与对侧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3个月后两者比较差异仍有显著性(P0.05)。对照组两眼间各调节参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弱视患者两眼调节灵敏度和调节幅度与对照组比较,弱视眼调节滞后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弱视患者对侧眼治疗前后调节滞后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1、不同程度弱视患者双眼视功能及调节功能有明显差异,弱视越重,双眼视功能越差,调节能力越差。弱视程度对远近聚散能力影响不明显。 2、遮盖治疗后双眼视功能及调节功能都有明显改善,且治疗时间越长,效果越明显。 3、弱视眼治疗前后调节功能均低于对侧眼和正常眼,对侧眼的调节功能也低于正常眼。
【关键词】:屈光参差性弱视 遮盖治疗 双眼视功能 调节功能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R777.44
【目录】:
- 中文摘要4-6
- Abstract6-11
- 缩略语11-12
- 前言12-13
- 研究现状、成果12
- 研究目的、方法12-13
- 对象和方法13-19
- 1 一般资料13
- 1.1 屈光参差性弱视组13
- 1.2 对照组13
- 2 仪器设备13-14
- 3 检查内容及检查方法14-18
- 3.1 眼部常规检查14
- 3.2 眼位检查14-15
- 3.3 屈光检查15
- 3.4 双眼视功能检查15-16
- 3.5 远、近水平融像性聚散能力检查16
- 3.6 调节和集合功能检查16-18
- 4 配镜方式选择及遮盖治疗原则18
- 5 治疗效果评定18
- 6 数据处理与统计学方法18-19
- 结果19-30
- 1 弱视组与对照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19
- 2 双眼融合功能比较19-20
- 2.1 不同程度弱视患者比较19
- 2.2 弱视患者治疗前后比较19-20
- 3 近立体视比较20-21
- 4 远近水平融像性聚散能力比较21-25
- 4.1 不同弱视组之间比较21-22
- 4.2 弱视组治疗前后比较22-25
- 5 调节功能比较25-28
- 5.1 不同弱视组之间比较25-26
- 5.2 弱视组治疗前后比较26-28
- 6 弱视组治疗前后各眼与对照组各眼的比较28-30
- 讨论30-37
- 1 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基本资料的分析30
- 2 双眼视功能30-31
- 2.1 不同程度弱视组30-31
- 2.2 弱视组治疗前后31
- 3 远近水平融像性聚散能力31-32
- 3.1 不同程度弱视组31-32
- 3.2 弱视组治疗前后32
- 4 调节功能32-35
- 4.1 调节灵敏度32-33
- 4.2 调节幅度33
- 4.3 调节反应33-34
- 4.4 正负相对调节34-35
- 5 弱视组两眼与对照组两眼比较35
- 6 小结35-37
- 结论37-38
- 参考文献38-41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41-42
- 附录42-45
- 综述 屈光参差性弱视治疗的研究进展45-59
- 综述参考文献54-59
- 致谢5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姜丽莉;吴劲松;杨玉兰;胡君;龚晓玲;;远视性屈光参差性弱视治疗前后双眼视功能的临床检测[J];实用临床医学;2010年06期
2 陈洁;王媛媛;余新平;汪育文;;儿童和青少年远视性屈光参差调节功能的研究[J];眼视光学杂志;2009年04期
3 林楠;卢炜;成娟娟;孙省利;;屈光参差性弱视治疗前后双眼视觉的临床观察[J];眼科;2008年03期
4 马可;刘陇黔;;青年人近视眼与各调节因素的关系[J];眼视光学杂志;2006年02期
5 陈洁,吕帆,于旭东,涂昌森;眼调节幅度与近视眼的关系研究[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04年12期
6 亢晓丽,许贺,郭秀荣,马鹤;儿童屈光参差与弱视、立体视相关性的研究[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04年07期
7 张伟,赵堪兴,高玮,周南;儿童动态随机点立体图视觉诱发电位研究[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04年02期
8 牛兰俊,吴夕,黎晓新;在治疗期间弱视眼的屈光矫正问题[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02年08期
,本文编号:105565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ank/1055651.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