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例鼻咽癌综合治疗疗效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本文关键词:130例鼻咽癌综合治疗疗效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鼻咽癌 放射治疗 化疗 分子靶向治疗 影响预后因素
【摘要】:目的:回顾性的分析比较单纯放疗、放疗联合化疗和放化疗联合靶向治疗在鼻咽癌治疗中的疗效和毒副作用,并探讨影响鼻咽癌预后的相关因素,为鼻咽癌的综合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11年1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经病理组织学确诊130例鼻咽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17~84岁,中位年龄52岁;男性95例,女性35例;鳞癌114例,非鳞癌患者16例;KPS评分均达80分以上。TNM分期:II期38例(29.2%),III期56例(43.1%),IVa+IVb期36例(27.7%),130例患者中常规放疗28例,,调强放疗102例。治疗方式:单纯放疗42例,放疗联合化疗63例,放化疗联合靶向治疗25例。放疗采用常规分割,2-2.12Gy/次/天,5次/周,放疗剂量GTV达66-74Gy,CTV1达60Gy,CTV2达50Gy。化疗方案选择铂类单药或铂类联合多西他赛、氟尿嘧啶,以诱导化疗,同步化疗或辅助化疗的方式进行。靶向治疗均与放化疗联合,选择西妥昔单抗或尼妥珠单抗,每周1次。近期疗效采用RECIST评价标准,毒副反应按RTOG急性分级标准及EORTC晚期放射性损伤分期标准,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8.0,应用卡方检验的方法评价单纯放疗组(R),放化疗组(R+C),放化疗联合靶向治疗组(R+C+T)各组间近期疗效及副反应差异。Kaplan-Meier分析分别对各组总生存时间及无进展生存时间进行比较,将多组因素列入Cox回归方程,阳性危险因素分别绘制生存曲线。P0.05设定为检验标准。 结果: 1.近期疗效 130例鼻咽癌患者完全缓解(CR):32例,部分缓解(PR):93例,稳定(SD):5例,PD(进展)0例。总缓解率RR(RR=CR+PR/总例数)=96.2%,其中单纯放疗组(R)RR=95.2%(40/42),放疗联合化疗组(R+C) RR=98.4%(62/63),放化疗联合靶向治疗组(R+C+T)RR=92.0%(23/25)。应用卡方检验,结果显示组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666)。 2.总生存率、无进展生存率及其影响因素。 130例患者3年生存率为86%,5年生存率为79%,3年无进展生存率为77%,5年无进展生存率为69%。分析病理类型、T分期、N分期,化疗方式,是否行靶向治疗以及放疗方式等相关因素,仅T分期,N分期为影响总生存期的独立危险因素。T分期的死亡风险比HR(hazard rate)=1.566,N分期的死亡风险比HR(hazard rate)=1.850。T、N分期越高,死亡风险越大。T、N分期及是否行同步化疗为无进展生存时间的独立危险因素。T分期的进展风险比HR=1.508,N分期的进展风险比HR=1.506,是否行同步化疗的进展风险比HR=0.464。T、N分期越高,进展风险越大,而行同步化疗可降低疾病进展风险。 3.不良反应 130例患者3级以上急性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0.7%(40/130),主要不良反应是口腔粘膜反应及放射性皮肤反应,放化疗组(R+C)组3级以上急性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6.5%(23/63),放化疗联合靶向治疗(R+C+T)组3级以上急性不良反应发生率44%(11/25),均较单纯放疗(R)组14.2%(6/42)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130例患者3级以上晚期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2%(21/130),主要晚期不良反应是放射性唾液腺损伤,无放射性脑病、颅神经损伤及脊髓损伤等严重放射损伤发生。单纯放疗(R)组3级以上晚期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5%,放化疗组(R+C)组为17.4%,放化疗联合靶向治疗(R+C+T)组为16%,各治疗组(R,R+C,R+C+T)间,晚期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1.放射治疗作为鼻咽癌主要治疗方法近期疗效可靠,单纯放疗组、放疗联合化疗、放化疗联合靶向治疗的近期疗效结果比较三组间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666)。 2.在病理类型、T分期、N分期,化疗方式,是否联合靶向治疗以及放疗方式等相关因素中,仅T分期和N分期为影响II-IVb期鼻咽癌患者总生存率及无进展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随着T、N分期的增加,病人死亡及疾病进展风险增加,其他各因素对总生存期的影响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3.在常规放疗,调强放疗,辅助化疗,放化同步治疗及放化疗联合分子靶向治疗等不同治疗方式中,仅放疗联合同步化疗可望改善II-IVb期鼻咽癌患者的无进展生存率,降低复发转移风险。 4.放化疗或放化疗联合靶向治疗与单纯放疗相比均使鼻咽癌放疗的3级以上急性不良反应发生率有所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但三种不同治疗方式对远期不良反应的影响无统计学差异。 5.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病例数较少,非严格分组,进一步结果有望通过大样本前瞻性研究证实。
【关键词】:鼻咽癌 放射治疗 化疗 分子靶向治疗 影响预后因素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R739.63
【目录】:
- 摘要6-9
- Abstract9-12
- 前言12
- 资料与方法12-17
- 1. 一般资料12-13
- 2. 治疗方法13-16
- 3. 疗效及不良反应判断标准16
- 4. 随访16-17
- 5. 统计学处理17
- 结果17-23
- 1. 鼻咽癌综合治疗近期疗效17-18
- 2. 鼻咽癌综合治疗远期疗效及其预后影响因素18-22
- 3. 鼻咽癌综合治疗的不良反应22-23
- 讨论23-28
- 结论28-29
- 参考文献29-33
- 综述33-45
- 参考文献40-45
- 附录45-48
- 致谢48-49
【相似文献】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潘建基;;鼻咽癌诊疗技术和策略的演变[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8分会场-癌症流行趋势和防控策略研究研讨会论文集(补充)[C];2011年
2 林娟;邹爱芳;庄碧玉;齐榕;;鼻咽癌放射治疗患者医院感染状况分析及护理[A];全国医院感染护理新进展研讨会、全国传染病护理新进展研讨会、全国自然灾害护理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1年
3 沈露俊;夏云飞;;疗前BMI对于不同疗前血红蛋白水平的鼻咽癌患者的预后影响[A];第六届全国鼻咽癌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10年
4 陈奇鸿;;鼻咽癌病人失眠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干预[A];第六届中国癌症康复与姑息医学大会大会论文集和专题讲座[C];2010年
5 谭佳丽;;鼻咽癌调强放疗的护理[A];“全国护理管理改革创新”高层论坛、全国护理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1年
6 金风;宝莹娜;吴伟莉;陈海霞;甘家应;;恶性肿瘤干细胞标记物CD34、CD44、CD133与鼻咽癌放、化疗干预性治疗后疗效关系的研究[A];第六届全国鼻咽癌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10年
7 何艳梅;张国标;;鼻咽癌患者住院费用及影响因素分析[A];中国医院协会病案管理专业委员会第十九届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8 潘志方;唐志列;夏云飞;;光声光谱技术在现代医学领域上的新应用[A];第六届全国高等学校物理实验教学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10年
9 余炜;谢瑞祥;;药师参与尼妥珠单抗的常见不良反应的防治[A];2011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11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11年
10 张艳玲;王丽;;中晚期鼻咽癌患者同期放化疗的疗效观察及护理[A];全国口腔护理新进展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懿;基于基因芯片的鼻咽癌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2 刘书静;鼻咽癌颅内转移的证型特点及其分子基础初步研究[D];湖南中医药大学;2005年
3 匡韦陆;481例鼻咽癌患者预后及分期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4 骆海明;用于鼻咽癌高效靶向诊疗的多肽—脂质纳米探针的研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5 骆海明;用于鼻咽癌高效靶向诊疗的多肽—脂质纳米探针的研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6 尹述成;靶向抑制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治疗鼻咽癌的实验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7 钟洁希;清鼻方治疗鼻咽癌的实验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2年
8 肖雪;分泌蛋白FSTL1在鼻咽癌中的抑瘤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13年
9 陈浮;鼻咽癌中Myocardin转录失活机制及其功能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10 刘真;NESG1基因的序列修正及其在鼻咽癌中的功能及分子机制初步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苑;一种新的植物提取物抗鼻咽癌转移的实验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2 邓开凤;利用乙腈与质谱技术筛选鼻咽癌相关血清标志蛋白质的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11年
3 黄晓萍;中药配合放化疗对鼻咽癌患者远期疗效的影响[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4 林沛;非角化型鼻咽癌分子分型及其调控网络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3年
5 田一夫;鼻咽癌2008分期的临床评价[D];中南大学;2013年
6 刘贺;放疗对鼻咽癌患者唾液中钙、磷含量影响的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7 张贝贝;鼻咽癌氧化性DNA损伤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10年
8 郭丽萍;广西鼻咽癌高危人群社区防治点的初步建立[D];广西医科大学;2012年
9 李东搏;130例鼻咽癌综合治疗疗效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D];大连医科大学;2014年
10 邓嘉辉;鼻咽癌血清代谢组学的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11630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ank/11163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