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体切割联合黄斑加固术治疗高度近视合并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
本文关键词:玻璃体切割联合黄斑加固术治疗高度近视合并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
【摘要】:目的观察玻璃体切割联合黄斑加固术治疗高度近视合并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患者术后视网膜的解剖复位率和黄斑裂孔的闭合率。方法收集自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我院手术的高度近视合并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患者64例(64眼),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成2组:一组行单纯玻璃体切割术为单纯玻切组,另一组行玻璃体切割联合黄斑加固术为联合手术组,观察两组视力及视网膜解剖复位率和黄斑裂孔闭合率。结果 64例64眼中,单纯玻切组36例,术前视力平均为0.90 log MAR,术后平均为0.41 log MAR;联合手术组28例,术前视力平均为0.89 log MAR,术后平均为0.62 log MAR;两组术前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两组患者术后视网膜复位均率为100%;联合手术组的黄斑裂孔闭合率较高,为92.9%,单纯玻切组为41.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结论在高度近视合并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患者中,联合行黄斑加固术较单纯玻璃体切割术患者的黄斑裂孔闭合率要高。
【作者单位】: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
【基金】:河南省科技攻关项目资助(编号:122102310227)~~
【分类号】:R779.6
【正文快照】: 金学民About WAN Wen-Cui:Female,bornin September,1982.Ph D candidate.Tel:+86-371-66862242(O);E-mail:wanwencui82@126.com修回日期:2015-06-05Accepted date:Jun 5,2015450052,Henan Province,China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在高度近视患者,特别是伴有后巩膜葡萄肿的患者中
【共引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路小楠;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手术探讨[D];郑州大学;2013年
2 杜娟;C3F8与硅油在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玻璃体手术后疗效比较[D];广西医科大学;2014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新吉;特发性黄斑裂孔诊断研究新进展[J];国外医学.眼科学分册;2001年03期
2 卢海;黄斑裂孔手术治疗现状[J];国外医学.眼科学分册;2001年03期
3 程玉霞,茶雪平,张自艳,蔡斌;黄斑裂孔的研究进展[J];昆明医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4 李永,龙力,狄雅芬,师自安,戴虹;光学相干断层成像对黄斑裂孔的诊断意义[J];临床眼科杂志;2001年01期
5 戴惟葭,刘大川,王丽华;自体浓缩血浆封闭黄斑裂孔继发球内出血1例[J];临床眼科杂志;2001年01期
6 奚昊;黄斑裂孔的外科治疗[J];临床眼科杂志;2001年04期
7 杜继清,马立军,胡怡芳,马鸿娟,李勇宁;氩激光治疗9例黄斑裂孔的疗效观察[J];宁夏医学杂志;2001年07期
8 杨继红;老年人特发性黄斑裂孔形成的探讨[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02年06期
9 龙力,卢颖毅,李永,狄雅芬,张尧贞;老年人特发性黄斑裂孔的光学相干断层成像特征[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02年06期
10 魏雁涛,张磊,孙慧敏,袁佳琴;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对自发性黄斑裂孔成因的探讨[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02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志杰;吕林;;特发性黄斑裂孔发病机制探讨[A];中华医学会第十二届全国眼科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7年
2 张少冲;龚宇;佘洁婷;刘杏;张国明;;特发性黄斑裂孔手术治疗中眼内充填气体类型选择的初步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二届全国眼科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7年
3 高建萍;郭小健;朱小华;曾军;陈百华;陈臻;;特发性黄斑裂孔自身特点对视力预后的影响[A];中华医学会第十二届全国眼科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7年
4 姜彩辉;张卯年;;病案6 特发性黄斑裂孔[A];第十次全省中、西医眼科学术交流会(暨吉安地区眼科专委会成立会议)学术论文集[C];2010年
5 陈芝清;;高度近视眼黄斑劈裂或黄斑裂孔与黄斑部脉络膜视网膜萎缩相互关系[A];2008年浙江省眼科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6 徐剑;俞存;;特发性黄斑裂孔的微视野检查[A];2007年浙江省眼科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7 孙光丽;黄时洲;吕林;江福钿;吴德正;;特发性黄斑裂孔手术前后多焦视网膜电图的改变[A];中国眼底病论坛·全国眼底病专题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8 徐剑;俞存;李艳;方静;;特发性黄斑裂孔的微视野检查[A];中华医学会第十二届全国眼科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7年
9 雷春灵;;曲安奈德在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手术中的应用[A];中国眼底病论坛·全国眼底病专题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10 赵铁英;黎明;樊宁;闻慧;聂丹瑶;古洵清;余宝花;;选择性进行黄斑内界膜剥除术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A];中国眼底病论坛·全国眼底病专题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丛丹江 阎红;修复黄斑裂孔有新法[N];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肖泽锋;频域OCT观察特发性黄斑裂孔手术前后光感受器内外节的变化[D];南方医科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贾秋菊;非手术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的随访观察[D];吉林大学;2005年
2 高建萍;特发性黄斑裂孔的形态特征与视力预后的相关性[D];中南大学;2007年
3 刘佳;特发性黄斑裂孔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的量化分析[D];中南大学;2012年
4 潘洁;20G和23G玻切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术后疗效分析[D];山东大学;2013年
5 李昊;黄斑裂孔的形态与预后的相关分析[D];山东大学;2014年
6 彭娇玲;玻璃体切割术治疗高度近视性黄斑劈裂及黄斑裂孔的临床疗效观察[D];中南大学;2011年
7 郑耀武;基于视网膜血管末梢分割的黄斑定位方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8 贺峰;使用谱域光相关断层扫描观察玻璃体手术联合空气填充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术后的光感受器层改变[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1年
9 武欣;不同术式治疗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疗效对比分析[D];吉林大学;2006年
10 曾宪果;亮蓝与吲哚菁绿辅助内界膜染色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效果对比[D];郑州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27323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ank/12732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