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离子通道蛋白-3和水离子通道蛋白-1在糖皮质激素性白内障晶状体中表达水平变化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7-12-10 18:38
本文关键词:氯离子通道蛋白-3和水离子通道蛋白-1在糖皮质激素性白内障晶状体中表达水平变化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氯通道蛋白-3 水通道蛋白-1 实时荧光定量PCR 白内障 晶状体 糖皮质激素 地塞米松 动物模型
【摘要】:目的: 糖皮质激素已经广泛、有效的应用于临床工作中。长时间全身、局部应用糖皮质激素可以发挥抗炎抗免疫等有益作用,但是同时也带来巨大副作用,而糖皮质激素性白内障(glucocorticoid induced cataract,GIC)是其在眼部较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本实验采用建立糖皮质激素性白内障离体培养模型,观察离体培养的晶状体在不同的药物浓度地塞米松影响下的混浊程度,同时研究不同浓度的地塞米松对晶状体中氯离子通道蛋白-3mRNA(CLC-3mRNA)与水离子通道蛋白-1mRNA(AQP-1mRNA)的表达的影响。探讨CLC-3和AQP-1与糖皮质激素性白内障的发病关系,为进一步激素性白内障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建立大鼠离体晶状体糖皮质激素性白内障模型:取3月龄雌性新鲜的大鼠晶状体共144只,随机分为3组(每小组42只晶状体):对照组(给予不含地塞米松的培养液孵育),实验组1(给予含5mmol/L地塞米松培养液孵育),实验组2(给予含10mmol/L地塞米松培养液孵育)。孵育条件各组均相同。分别于第1,3,5,7天随机抽取12只晶状体,观察并记录晶状体形态及混浊程度,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各组晶状体中CLC-3mRNA和AQP-1mRNA含量的变化。 结果: 1.成功建立大鼠离体晶状体糖皮质激素性白内障模型,并进行相应分期分组。 2.观察晶状体混浊程度(参考Mathur等[1]离体晶状体的分级方法): 2.1对照组晶状体均未出现混浊 2.2实验组1(5mmol/L):晶状体第1天未出现混浊,第3天大部分晶状体呈现1级混浊(11/12),第5天大部分晶状体呈现2级混浊(10/12),第7天晶状体呈现3级混浊(10/12);第3,5,7天分别与同期相应的对照组相比,晶状体混浊程度间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第1,3,5,7天各相邻时间点之间相比晶状体混浊程度间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P0.05)。 2.3实验组2(10mmol/L):晶状体第1天未出现混浊,第3天晶状体大部分呈现2级混浊(10/12),第5天晶状体大部分呈现3级混浊(3级9/12,4级2/12)第7天晶状体呈现两种程度混浊混浊(4级8/12,5级4/12),第3,5,7天分别与同期相应的对照组相比,晶状体混浊程度间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第1,3,5,7天各相邻时间点之间相比晶状体混浊程度间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P0.05)。 3.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示: 3.1CLC-3mRNA表达的观察: 3.1.1对照组、实验组1(5mmol/L)及实验组2(10mmol/L)晶状体中均有CLC-3mRNA基因的表达。 3.1.2对照组CLC-3mRNA表达量在体外培养第1,3,5,7天各时间点无明显变化(p>0.05)。 3.1.3实验组1(5mmol/L):CLC-3mRNA表达量于第3、5、7天逐渐增高,与同期相应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并且各时间点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3.1.4实验组2(10mmol/L):CLC-3mRNA表达含量于第3天开始增高,第5天时达到高峰,与同期相应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第7天时明显下降,降至正常值的50%,差异有显著性(p<0.01);并且各时间点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3.1.5实验组2(10mmol/L)与同期相应实验组1(5mmol/L)相比:第3天,第5天CLC-3mRNA表达量明显增高,第7天明显降低,变化呈药物浓度依赖性,差异有显著性(p<0.01)。 3.1.61、2和3级晶状体中CLC-3mRNA的表达量呈逐渐增高趋势,且均高于透明晶状体(p<0.01),3级晶状体中CLC-3mRNA的表达量最高,4级和5级时其表达量呈逐渐递减趋势,且均低于透明晶状体组,5级时CLC-3mRNA的表达量最低,降至透明晶状体的50%,差异有显著性(p<0.01)。 3.2AQP-1mRNA表达的观察: 3.2.1对照组、实验组1(5mmol/L)及实验组2(10mmol/L)晶状体中均有AQP-1mRNA基因的表达。 3.2.2对照组AQP-1mRNA表达量在体外培养第1,3,5,7天各时间点无明显变化(p>0.05)。 3.2.3实验组1(5mmol/L):AQP-1mRNA表达量于第3、5、7天逐渐降低,与同期相应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第3天与同期相应对照组比p<0.05)(第5、第7天与同期相应对照组比p<0.01)。并且各时间点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3.2.4实验组2(10mmol/L):AQP-1mRNA表达量于第3、5、7天逐渐降低,与同期相应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并且各时间点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3.2.5实验组2(10mmol/L)与同期相应实验组1(5mmol/L)相比:AQP-1mRNA的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变化呈药物浓度依赖性,差异有显著性(p<0.01)。 3.2.61~5级晶状体中AQP-1mRNA表达量呈逐渐降低趋势,且均低于透明晶状体。2~5级晶状体AQP-1mRNA表达量与透明晶状体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 结论: 1.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应用在短期内即可造成晶状体的混浊,并且晶状体的混浊程度与糖皮质激素的浓度和应用时间长短均呈现正相关。 2.体外培养晶状体中有CLC-3mRNA的表达,在激素性白内障模型中,随着晶状体混浊程度增加其表达量呈现递增趋势并且达到峰值后出现骤降,提示CLC-3mRNA与激素性白内障发生及发展密切相关:随着白内障混浊程度的增加,CLC-3不断激活,但是当混浊达到一定程度后CLC-3激活达到极限,随后逐渐失活,证实其对一定程度的晶状体混浊起保护作用。 3.体外培养晶状体中有AQP-1mRNA表达,在激素性白内障模型中,随着晶状体混浊程度增加其表达量呈现递减趋势,且其降低程度与药物浓度和作用时间均呈现正相关,提示AQP-1与糖皮质激素发生及发展密切相关: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在某种程度上对晶状体中AQP-1有抑制作用,且药物浓度越高,作用时间越长,其抑制作用越强。 本实验的创新点: 1.首次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从基因水平对离体培养的晶状体激素性白内障中CLC-3mRNA及AQP-1mRNA进行检测。 2.在激素性白内障的研究中,按照混浊级别不同分别对于CLC-3mRNA及AQP-1mRNA表达量进行了分析。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R776.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彭洁;水通道蛋白1与角膜内皮[J];眼科新进展;2003年06期
2 叶天才,刘东光,余敏斌,孙桂珍;糖皮质激素性白内障93例临床分析[J];中华眼科杂志;1995年06期
本文编号:127551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ank/1275515.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