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中隔偏曲与慢性鼻窦炎相关性研究
本文关键词: 鼻窦炎 鼻中隔偏曲 CT 出处:《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5年1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目的:研究鼻中隔偏曲与慢性鼻窦炎有无相关性。方法:随机选取722例慢性鼻窦炎患者的冠状位鼻窦CT,分别统计鼻中隔偏曲例数,鼻中隔偏曲伴慢性鼻窦炎例数,鼻中隔偏曲伴鼻窦炎中宽侧及窄侧的例数,无偏曲的鼻窦炎例数,并进行配对检验比较。结果:鼻中隔偏曲组与无中隔偏曲组鼻窦炎的发生率分别为54.13%和44.66%,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鼻中隔偏曲伴鼻窦炎中,鼻中隔宽窄侧的发生率分别为32.12%和31.65%,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位偏曲与非高位偏曲鼻窦炎的发生率分别为59.54%和46.97%,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高位偏曲鼻窦炎宽侧54例,窄侧66例,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鼻中隔偏曲与慢性鼻窦炎的形成有关,尤其高位偏曲时更易发生慢性鼻窦炎;鼻中隔偏曲两侧鼻窦炎的发生率无差异。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nasal septum deviation and chronic sinusitis. Methods: 722 patients with chronic sinusitis were randomly selected for coronal sinus CTS. The number of cases of nasal septum deviation with chronic sinusitis, nasal septum deviation with sinusitis and narrow side, unbiased sinusitis. Results: the incidence of sinusitis in nasal septum deviation group and non-septum deviation group was 54.13% and 44.66, respectively.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0.05). The incidence of nasal septum deviation with sinusitis was 32.12% and 31.65 respectively in the wide and narrow side of nasal septum.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 0.05). The incidence of high deviation and non-high deviation of sinusitis were 59.54% and 46.97, respectively,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0.05). Conclusion: nasal septum deviation is related to the formation of chronic sinusitis, especially high deviation is more likely to occur chronic sinusitis. There was no difference in the incidence of sinusitis on both sides of nasal septum deviation.
【作者单位】: 青岛大学医学院;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即墨市中医医院放射科;
【分类号】:R765.4
【正文快照】: 慢性鼻窦炎(CRS)的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过去认为细菌感染是主要的病因。近年来,各项研究表明,除非急性期,细菌感染在CRS发病中不占主导地位。目前认为CRS的发病原因有如下几个方面:1急性鼻窦炎治疗不当转为慢性;2阻塞性[6]林蔚达.清宣肺气法治疗变应性鼻炎35例[J].浙江中医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姜菲菲;阎艾慧;王强;姜学钧;;鼻中隔偏曲与鼻窦炎关系的CT影像学研究[J];解剖科学进展;2010年02期
2 刘勃;张振华;高爱民;;探讨鼻腔、鼻窦解剖异常与慢性鼻窦炎的相关性[J];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2012年06期
3 陶泽璋,张剑宁,杨强,肖伯奎,孔勇刚;鼻中隔偏曲两侧窦口鼻道复合体解剖变异的差异[J];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2001年02期
4 刘湘燕,韩德民,周兵;鼻鼻窦解剖变异与慢性鼻窦炎的关系[J];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1998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玲玲;郑玉美;;内镜鼻窦手术同期行鼻中隔矫正术及中下鼻甲成形术的临床观察[J];安徽医学;2011年04期
2 丁鸿冰;陶冶;宫希军;杨见明;;泡状鼻甲与鼻中隔偏曲及鼻窦炎关系的CT影像观察[J];安徽医药;2011年12期
3 张念凯,温君风,李娜;鼻内镜下筛窦手术安全标志的解剖学测量[J];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4 汪洋;聂红玉;;中鼻甲的骨性结构变异与鼻窦炎的关系[J];当代医学;2011年25期
5 肖旭平 ,王继华 ,朱丽;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再矫正术25例分析[J];中国医师杂志;2002年05期
6 许春华,钟彦,宋若会;内窥镜鼻窦手术与传统鼻窦手术对中鼻甲及嗅觉的影响[J];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01年02期
7 梁莺;王利一;杨弋;张雷;陈宏;龚霞;刘芳;黄魏宁;;鼻腔结构异常的修正性鼻内镜手术[J];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06年05期
8 陈建超;孙常领;舒畅;;鼻内镜下重塑鼻腔结构治疗结构性鼻炎[J];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09年10期
9 陈昭强;粘膜下骨磨削术治疗鼻中隔嵴棘突[J];福建医药杂志;2002年06期
10 林勤;温新建;陈黎忠;汪敬锋;;筛骨垂直板气化和多鼻窦联合手术5例分析[J];福建医药杂志;200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肖旭平;王继华;黎高新;;内镜下鼻中隔修正手术[A];第十七届中国内镜医师大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汪永新;经鼻神经内镜治疗前颅底病变的应用解剖研究及其临床应用[D];新疆医科大学;2011年
2 张勤修;鼻内镜下鼻窦前颅底区域疾病处理的内镜解剖学与临床应用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3 张军;人体鼻腔结构与功能自适应生物力学模型的基础性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4 于申;人鼻腔生物力学模型的基础研究及其临床应用[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勇;鼻中隔偏曲与慢性鼻—鼻窦炎关系的临床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11年
2 杨国健;慢性上颌窦炎鼻内镜下开窗方式的选择与疗效观察[D];吉林大学;2011年
3 王欢;应用鼻中隔软骨体外成形术矫正严重歪鼻畸形的临床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1年
4 岳振忠;慢性鼻窦炎围手术期抗生素合理应用[D];天津医科大学;2003年
5 张念凯;鼻内镜筛窦的应用解剖研究[D];青岛大学;2003年
6 于睿莉;鼻窦炎术后黏膜组织形态学和生理功能变化及其临床意义[D];吉林大学;2004年
7 吕声锐;鼻内镜上颌窦开放术90例疗效分析[D];山西医科大学;2004年
8 郑朝攀;正常成年人鼻腔结构与气体流场的计算机模拟[D];大连医科大学;2004年
9 张建耀;钩突与中鼻甲之间骨性距离的影像学测量[D];浙江大学;2006年
10 黄咏梅;鼻中隔偏曲患者鼻腔结构的影像学及组织病理学观察[D];青岛大学;2006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有祥,,于德林;鼻中隔高位偏曲与鼻窦炎[J];耳鼻咽喉头颈外科;1996年04期
2 张在沛;窦口-鼻道复合体解剖变异与慢性副鼻窦炎(附70例分析)[J];放射学实践;2000年01期
3 张罗;慢性复发性鼻窦炎[J];国外医学.耳鼻咽喉科学分册;1997年02期
4 ;鼻窦炎症性疾病的CT分析[J];国外医学(耳鼻咽喉科学分册);1998年02期
5 郝玉梅;鼻中隔单侧偏曲与慢性鼻窦炎的相关性探讨[J];贵州医药;2003年01期
6 罗峻极 ,林季珍;鼻中隔偏曲对鼻窦炎的影响[J];贵州医药;2004年05期
7 姜菲菲;阎艾慧;王强;姜学钧;;鼻中隔偏曲与鼻窦炎关系的CT影像学研究[J];解剖科学进展;2010年02期
8 叶传基;鼻中隔高位偏曲与鼻窦炎发病的关系[J];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1997年11期
9 钟志生,谢雪芬,吴平,周书芳,顾晓春,汪旭,顾平,陆良钧,蒋德澄;鼻腔、鼻窦解剖异常与鼻窦炎、鼻息肉关联性研究[J];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05年01期
10 高英,潘新良,李学忠,侯晓明;鼻中隔偏曲和慢性鼻窦炎的相关性分析[J];山东大学基础医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汤立新;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30例CT表现分析[J];河北医学;2001年05期
2 汪清,杨凡,余波;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45例临床和CT的对比分析[J];华西医学;2001年04期
3 戴标,单海荣;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临床与CT观察[J];江南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4 吴晓明,张志琴;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CT随访观察及智能评定[J];农垦医学;2001年05期
5 林文妙,唐震;CT在黄色肉芽肿性肾盂肾炎诊断中的价值[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1年10期
6 曹新华,朱正超;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不典型CT表现[J];苏州医学院学报;2001年06期
7 崔国强,张庆普;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的CT表现[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01年01期
8 李能平,陆仁达,周鸣清,方莘;CT对急性胰腺炎继发感染的预测判断作用[J];外科理论与实践;2001年02期
9 施玉麒,杨华姿,高建慧,王维琼;脑CT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预后评估的价值[J];新生儿科杂志;2001年01期
10 李鸿哲,刘绍玲,余明;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60例CT与临床分析[J];中国厂矿医学;2001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陆影;徐卫国;;CT引导下经皮胸部穿刺活检的护理[A];全国医学影像技术学术会议(CMIT-2004)论文汇编[C];2004年
2 张义质;;探讨CT“窗口”服务质量的管理[A];全国护理行政管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3 史景云;;原发性肺黏膜相关淋巴瘤的CT表现[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届全国放射学大会论文汇编(下册)[C];2006年
4 伍晓六;雷益;夏军;刘品霓;陈静;;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术的CT评价[A];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放射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5 赵娓娓;张劲松;宦怡;;CT对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A];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放射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6 汪国余;胡明华;陈再智;徐忠飞;;卵巢卵泡膜纤维瘤CT表现与手术病理对照分析[A];2013年浙江省放射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7 杨林;;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联合增强CT在急性主动脉夹层诊断中的应用与评价[A];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第二次全国浅表器官及外周血管超声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8 江帆;胡小方;许峰;赵建华;蒋锐;卢斌;黄万霞;袁清习;;陶瓷粉末烧结演化的同步辐射CT观测[A];庆祝中国力学学会成立50周年暨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7论文摘要集(下)[C];2007年
9 吕海波;;64排CT在冠状动脉性心脏病中的应用[A];第十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术研讨会暨全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研究与诊断学习班资料汇编[C];2009年
10 孙军辉;鲍海威;楼建梁;蔡丽霞;吴超;陈黎明;郑树森;;平板血管造影系统软组织CT技术在肝癌动脉化疗栓塞术中的应用价值[A];2009年浙江省外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通讯员 贾洪涛;市区出租车牌照全部使用吉CT专用号段[N];四平日报;2009年
2 中国医保商会 蔡天智;今年1~4月CT出口反弹[N];医药经济报;2010年
3 敢言;医院滥用CT病人可能致癌[N];广东科技报;2004年
4 李竹;欧洲CT市场逆流而动[N];医药经济报;2012年
5 祁鸣邋曾强 周宇;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给人体基因组做“CT”[N];中国医药报;2007年
6 记者 刘如春 通讯员 刘文祥;地震CT技术洞悉岩溶变化[N];地质勘查导报;2008年
7 本版编辑邋韩其成 游敏常 闫铮;水泥行业“CT”报告:美好与现实的反差[N];证券日报;2008年
8 张小磊 陈辉 廖怀凌;医院滥用CT病人可能致癌[N];中国消费者报;2004年
9 记者 胡其峰;胡大一(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脏中心主任):中青年女性过度做CT是花钱买风险[N];光明日报;2011年
10 王五平;声波CT为混凝土大坝做体检[N];中国水利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尤小芳;CT对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诊断及疗效评价的临床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2年
2 左一智;肺段间平面的解剖学实质与CT表现[D];山东大学;2013年
3 蔡肯;基于双源CT的全心脏图像配准与自动分割算法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4 李国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临床评估新方法及肺气肿表型的CT肺功能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2年
5 陈俊;多功能CT/荧光纳米分子探针的制备以及其应用[D];华中科技大学;2014年
6 赖凯;基于CT体数据的人体肺气道树数学模型建立[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7 范亚;基于高分辨率颅脑CT体数据的病变自动检出方法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8 田珍;低剂量4DCT技术及临床应用[D];清华大学;2011年
9 侯志辉;冠状动脉CT对急性冠状动脉事件的随访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3年
10 刁楠;双源CT心肌灌注成像的实验和临床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亮;双源CT术前评估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破口的对照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9年
2 赵家贵;CT引导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疗效分析[D];安徽医科大学;2010年
3 荣宁;地震CT在混凝土无损检测中的应用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4 张帆;CT定量分析法与单指示剂热稀释法评价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肺水肿的比较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5 魏晓洁;双源CT低剂量腹部血管双期扫描技术在肠系膜缺血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D];山东大学;2011年
6 吴振刚;320排CT头部一站式扫描对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应用[D];延边大学;2013年
7 刘征宇;电阻率跨孔CT探测方法及其工程应用[D];山东大学;2014年
8 刘少聪;混凝土CT动态加载设备的试验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9年
9 王涛;输尿管解剖学观测及其盆段CT解剖学研究[D];青岛大学;2005年
10 方兵;鼻窦鼻腔区域中线破坏性疾病命名的沿革及其CT评价[D];浙江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145537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ank/14553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