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眼科论文 >

非病理性近视黄斑区视网膜结构和功能改变的临床研究

发布时间:2018-03-05 23:05

  本文选题: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切入点:视网膜厚度 出处:《山东大学》2014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我国是近视大国,近视尤其是高度近视是造成人群盲与低视力的主要眼病之一。有关近视发病机理和临床特点一直是眼科研究的热点之一。由于受到测量手段的限制,以往对于近视眼黄斑部视网膜形态和功能的研究无法进行活体定量形态学检查和准确定位的功能学检查。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OCT)和多焦视网膜电图(multifocal electroretinography, mfERG)的出现解决了该难题。我们将这两种检查手段有机结合,对近视眼黄斑部的形态和功能进行了精确定量的检测。 第一部分非病理性近视黄斑区视网膜厚度改变的临床研究 目的:使用频域OCT研究非病理性近视黄斑区视网膜厚度的改变。 方法:筛选符合入选条件的82例82眼,男性43例43眼,女性39例39眼,年龄18-35岁。入选患者根据屈光度数/眼轴分为三组:低中度近视组(low and medium myopia group, LMMG),等效球镜介于-0.50--6.OOD且眼轴介于24-26mm,n=26;高度近视组(high myopia group, HMG),等效球镜介于-6.00--10.OOD且眼轴介于26-28mm,n=34;超高度近视组(super high myopia group, SHMG),等效球镜≥-10.0OD且眼轴≥28mm,n=22。所有患者均进行完整的眼科检查,包括: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BCVA),裂隙灯眼前节检查、综合验光,眼压(Goldmann压平式眼压计),房角镜检查,视野和散瞳查眼底。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三组间黄斑区视网膜厚度测量值的差异。使用线性回归分析黄斑区视网膜厚度测量值与屈光度数和眼轴的关系。使用t检验比较性别间黄斑区视网膜厚度测量值的差异。P0.05认为具有统计学差异。 结果: 入选患者等效球镜从-0.75D到-17.75D(平均数±标准差=-5.16±5.34)。眼轴长度从24.72mm到31.50mm(平均数±标准差=25.81±2.31)。眼轴与等效球镜高度关联(P0.05)。三组间性别构成比无明显差异(P=0.36)。 LMMG组的黄斑区视网膜厚度测量值与HMG组比较时,HMG组的内环下方黄斑厚度(inferior inner macular thickness, IIM)、内环颞侧黄斑厚度(temporal inner macular thickness, TIM)和外环所有象限的视网膜厚度测量值明显小于LMMG组。但HMG组的黄斑中心视网膜厚度(central subfield thickness, CST)测量值明显大于LMMG组(P0.01)。当LMMG组的黄斑区视网膜厚度测量值与SHMG组比较时,SHMG组的IIM, TIM和外环所有象限的视网膜厚度测量值明显小于LMMG组。但SHMG组的CST测量值明显大于LMMG组(P0.01)。当HMG组的黄斑区视网膜厚度测量值与SHMG组比较时,SHMG组外环所有象限的视网膜厚度测量值明显小于HMG组。但SHMG组的CST测量值明显大于HMG组(P0.05)。 CST测量值与屈光度数呈负性关联,与眼轴长度呈正关联。内环平均厚度,IIM, TIM测量值与屈光度数呈正关联,与眼轴长度呈负关联。外环每一象限的厚度,外环平均厚度,黄斑平均厚度和黄斑体积测量值与屈光度数呈正关联,与眼轴长度呈负关联。 女性患者的CST、内环上方黄斑厚度(superior inner macular thickness, SIM)、TIM、内环平均厚度和外环颞侧黄斑厚度(temporal outer macular thickness, TOM)测量值明显低于男性患者。 结论:随着眼轴长度和屈光度数的增加,高度近视眼黄斑中心视网膜厚度增加,内环和外环厚度降低。女性黄斑区视网膜厚度测量值小于男性。 第二部分非病理性近视黄斑区视网膜功能改变的临床研究 目的:使用多焦视网膜电图研究非病理性近视黄斑区视网膜功能的变化。 方法:符合入选条件的113例113眼,男性57例57眼,女性56例56眼,年龄18-35岁。入选患者根据屈光度数/眼轴分为四组:正视组(emmetropia group, EG),等效球镜介于+0.75--0.50D且眼轴介于22-24mm,n=31;低中度近视组(low and medium myopia group, LMMG),等效球镜介于-0.50--6.OOD且眼轴介于24-26mm,n=26;高度近视组(high myopia group, HMG),等效球镜介于-6.00--10.OOD且眼轴介于26-28mm,n=34;超高度近视组(super high myopia group, SHMG),等效球镜≥-10.OOD且眼轴≥28mm,n=22。所有患者均进行完整的眼科检查,包括: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BCVA),裂隙灯眼前节检查、综合验光,眼压(Goldmann压平式眼压计),房角镜检查,视野和散瞳查眼底。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5个环形视网膜区域不同程度近视组间P1波反应密度、P1波振幅总和、P1波潜伏期的差异,并进一步采用SNK法进行两两比较。相关分析用Pearson相关分析。P0.05认为具有统计学差异。 结果: 正视眼组、低中度近视眼组、高度近视眼组、超高度近视眼组的等效球镜分别为0.00±0.04D,-2.49±1.38D,-8.53±1.95D,-13.88±.1.76D,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正视眼组、低中度近视眼组、高度近视眼组、超高度近视眼组眼轴长度分别为23.60±0.65mm,24.39±0.75mm,26.73±0.97mm,29.98±1.08mm,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入选者的屈光度数与眼轴长度成直线相关关系(r=0.782,P0.0005)。各组间性别构成比无差异(P=0.41)。 随着近视程度的加深,各环P1波平均反应密度值逐渐减小。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1环、2环、3环不同程度近视组间P1波平均反应密度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 P=0.0001, P=0.0021)。SNK检验显示1环P1波平均反应密度值各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环P1波平均反应密度值正视组与超高度近视组、低中度近视组与超高度近视组、高度近视组与超高度近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1,P0.01)。3环P1波平均反应密度值正视组与超高度近视组、低中度近视组与超高度近视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4环、5环P1波平均反应密度值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008,P=0.8835)。 随着近视程度的增加,各环P1波振幅均逐渐减小。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1-5环不同程度近视组间P1波振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0,P=0.0000, P=0.0000, P=0.0000, P=0.0000)。两两比较显示除高度近视组和超高度近视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各组间两两比较P1波振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随着屈光度数的增加,P1波潜伏期逐渐延长。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1环、2环、3环不同程度近视组之间P1波潜伏期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P=0.0000,P=0.0000)。两两比较显示,1-5环低中度近视组与高度近视组P1波潜伏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3环正视组与超高度近视组、低中度近视组与超高度近视组、高度近视组与超高度近视组P1潜伏期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相关分析结果显示黄斑中心视网膜厚度与1环P1波平均反应密度值成负相关(r=-0.261,P=0.003),与P1波振幅负相关(r=-0.402,P0.001),与P1波潜伏期正相关(r=0.34,P0.001) 结论: 1.随着近视程度的加重,mfERG五环一阶反应的P1波反应密度和振幅逐渐降低,P1波潜伏期延长。提示近视眼后极部视网膜功能有潜在的下降,从某种程度上反应了视细胞在功能上的障碍或抑制。其确切机制有待于深入研究。 2.近视对mfERG结果有负性影响。临床上分析mfERG五环一阶反应结果时,除了要考虑年龄因素的影响外,还应考虑近视因素的影响。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R778.1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邵运良,阎亦农;实验性近视眼的发病机制[J];国际眼科杂志;2004年05期

2 毛俊峰,刘双珍,文丹,谭星平,付春燕;Caspase-3在形觉剥夺性近视眼视网膜中的表达意义[J];国际眼科杂志;2005年01期

3 石一宁;郑红;陈建华;;高度近视眼多焦视网膜电图和传统视觉电生理改变与中低度近视的对比研究[J];国际眼科杂志;2007年04期

4 郑长荣,蒋戈利,郝晓敏;天津市中小学生视力调查及分析[J];眼科新进展;1994年03期

5 席晓R,

本文编号:157227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ank/157227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c66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