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激声强度对气导短纯音诱发的眼肌和颈肌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的影响
本文选题:刺激声强度 + 前庭 ; 参考:《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4年06期
【摘要】:目的了解刺激声强度差异对正常人气导短纯音诱发的眼肌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ocular vestibular-evoked myogenic potential,oVEMP)和颈肌前庭肌源性诱发电位(cervical vestibular-evoked myogenic potential,cVEMP)的影响。方法选择国人正常人35例作为研究对象,男16例,女19例,年龄4~40岁(20.80±8.89),以500Hz tone brust为刺激音,按照100、95、90、85、80、75 dB nHL依次进行气导oVEMP和cVEMP检测,计算VEMP在不同刺激声强度的引出率、nI潜伏期、pI潜伏期、nI-pI波间期、振幅值和AR值,进行波形参数计算和声强度组间对比。结果全组正常人oVEMP和cVEMP的阈值分别为86.5±4.37 dB nHL、83.57±4.52 dB nHL。随着刺激声强度的减弱,无论oVEMP还是cVEMP,均表现出引出率下降、振幅减低等特点。在刺激声强度为100 dB nHL和95 dB nHL时,oVEMP和cVEMP的引出率均为100%,两者之间图形参数差异并不显著。结论随着刺激声强度的减弱,oVEMP和cVEMP出现引出率下降、振幅减低的趋势。对于40岁以下的国人人群,建议采用95 dB nHL作为VEMPs测试的最大起始刺激强度。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stimuli on myogenic vestibular-evoked myogenic potentialVEMPP and cervical vestibular vestibular-evoked myogenic potentialcVEMPs in normal subjects.Methods A total of 35 normal Chinese subjects, 16 males and 19 females, aged 440 years, were selected as subjects. 500Hz tone brust was used as stimulus sound. The results were measured by air-conduction oVEMP and cVEMP in turn according to 100,959 ~ 90 nHL and 858075 dB nHL.The wave interval, amplitude and AR value of VEMP in different stimulation intensity were calculated. The wave parameters were calculated and compared with those of sound intensity group.Results the thresholds of oVEMP and cVEMP were 86.5 卤4.37 dB nHLN and 83.57 卤4.52 dB nHL, respectively.With the decrease of stimulus sound intensity, both oVEMP and CVEMPs show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ower extraction rate and lower amplitude.When the stimulus intensity is 100dB nHL and 95 dB nHL, the extraction rate of cVEMP and OVEMP are both 100dB, but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m.Conclusion with the decrease of sound intensity, the extraction rate and amplitude of OVEMP and cVEMP decrease.For Chinese under 40 years old, 95 dB nHL is recommended as the maximum initial stimulus intensity for VEMPs test.
【作者单位】: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耳病研究所;西安市第四医院耳鼻咽喉科;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13300/C170703) 科技部“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07BAI18B13)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2012jdhz13) 陕西省国际科技合作重点项目(2013KW-28) 西安市科技攻关项目(SF1315(1))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新技术新疗法基金(2011015)~~
【分类号】:R76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张桂茹,杜宝东,王晓明,王海涛,孙乐;强次声对豚鼠耳蜗毛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5年02期
2 胡娟;许珉;张青;;眼肌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的研究现状及展望[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3年07期
3 苏鸿禧,李玉珍,赵丽萍,杨素琴,肖瑞春,魏文,祝光明;次声对前庭和耳蜗的影响[J];生物物理学报;1993年02期
4 吴子明;张素珍;周娜;冀飞;陈艾婷;刘兴健;杨伟炎;韩东一;;前庭诱发的肌源性电位临床应用[J];中华耳科学杂志;2006年04期
5 冯勃,姜泗长,杨伟炎,韩东一,张素珍;强次声波对豚鼠前庭终器超微结构的损伤[J];中华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01年02期
6 徐进;黄魏宁;高波;周金梅;;噪音性内耳损伤的前庭病理分析[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淑芳,杜宝东,姬柏春;次声暴露对豚鼠听神经动作电位的影响[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4年01期
2 孔维佳;殷善开;吴子明;黄魏宁;;眩晕的诊断与治疗[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9年01期
3 胡娟;许珉;张青;;眼肌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的研究现状及展望[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3年07期
4 NAOKI SAKA;TORU SEO;KIYOKO FUJIMORI;YASUO MISHIRO;MASAFUMI SAKAGAMI;张u&琳;孔维佳;;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对于耳硬化症患者的骨导声反应[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3年24期
5 杨引通;许珉;张青;张睿;陈彦飞;;不同种类刺激声对国人正常青年人群眼肌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的影响[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4年13期
6 刘淑芳,杜宝东,刘莉,姬柏春;次声对豚鼠听阈影响的实验研究[J];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05年02期
7 苏俊;李文靖;孙一鸣;郑奇汉;邵科峰;张云美;张文波;;正常青年人不同体位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的研究[J];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13年06期
8 庄志强;陈景藻;裴兆辉;;次声对雄性大鼠性行为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2006年37期
9 赵志强;郑小林;张丽果;;次声在生物医学中的研究进展[J];医疗卫生装备;2007年03期
10 吴子明;张素珍;;前庭功能检查的意义与临床应用[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7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张青;宋辉;胡娟;陈彦飞;张滟;杜小滢;张全安;韦俊荣;许珉;加我君孝;;气导短纯音诱发的眼肌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在健康青年人群中的波形特征[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耳鼻咽喉科专业委员会第十三次学术会议、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耳鼻咽喉科专业委员会第十一次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庄志强;次声对雄性大鼠生殖系统的影响及药物防护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6年
2 王斌;次声对骨细胞成骨效应及相关机制的实验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6年
3 钱炜;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临床检测方法的建立及临床应用研究[D];武汉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杨俊峰;加味补阳还五汤对次声损伤的防护作用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2005年
2 唐迪;次声对脑基本作用效应的量效关系的实验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6年
3 王婉莹;普氏蹄蝠、鲁氏菊头蝠、长翼蝠的生态、形态、及耳蜗结构和听觉功能的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4 吴冰;前庭诱发肌源电位的反应特性及其在临床眩晕疾病中的诊断价值[D];福建医科大学;2008年
5 唐晨;次声作用对大鼠海马Nestin与PSA-NCAM表达的影响[D];第四军医大学;2008年
6 滕光寿;L-谷氨酰胺对大鼠次声性脑损伤的防护效应[D];第四军医大学;2009年
7 罗高青;人工耳蜗植入术对前庭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10年
8 余亚芳;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对突聋疗效的预测意义[D];福建医科大学;2012年
9 吕安坤;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检查在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临床评估中的价值[D];新疆医科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术,黄维国,邱建华,刘顺利,陈景藻;慢性次声暴露对豚鼠耳蜗毛细胞听毛形态学的影响[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2年19期
2 陈景藻;次声的产生及生物学效应[J];国外医学(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分册);1999年01期
3 王丽雯,于阿丽,周安Y,
本文编号:175120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ank/17512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