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气管哮喘合并变应性鼻炎共治的临床观察
本文选题:支气管哮喘 + 变应性鼻炎 ; 参考:《华北煤炭医学院》2010年硕士论文
【摘要】:目的观察比较吸入ICS+LABA联合鼻喷IC与单纯吸入ICS+LABA治疗支气管哮喘合并变应性鼻炎的疗效,验证上、下气道共治更有利于哮喘合并变应性鼻炎患者临床症状的控制。 方法选取就诊于华北煤炭医学院附属医院呼吸科门诊轻、中度持续支气管哮喘合并常年变应性鼻炎患者62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采取口吸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商品名:舒利迭,Seretide,由葛兰素史克公司生产),每天早晚各吸1次,每吸50μg /250μg,同时鼻喷布地奈德鼻喷剂(商品名:雷诺考特,Rhinocort,由阿斯利康公司生产),每天早晚每侧鼻孔各喷1揿,每揿64μg。B组单纯经口吸入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药品同A组),每天早晚各吸1次,每吸50μg /250μg。治疗4周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肺功能、血清TIgE、血清ECP、外周血EOS%、诱导痰EOS%、鼻分泌物涂片EOS强度以及ACQ问卷评分、鼻炎症状评分的变化。另外选取华北煤炭医学院附属医院无急慢性呼吸道疾病及过敏性疾病健康体检人员30名作为健康对照组(C组)。治疗4周后比较A、B、C三组间肺功能、血清TIgE、血清ECP、外周血EOS%、诱导痰EOS%有无差异;比较A、B两组间鼻分泌物涂片EOS强度、ACQ问卷评分、鼻炎症状评分有无差异。 结果经过4周治疗,A、B两组患者肺功能(FEV1%、FEV1/FVC%、PEF%)均有不同程度提高,血清TIgE、血清ECP、诱导痰EOS%、鼻炎症状评分、ACQ问卷评分均有明显下降,组内比较,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A组患者治疗后鼻分泌物涂片EOS强度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0.05);B组患者治疗后鼻分泌物涂片EOS强度无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0.05)。A组、B组患者治疗后外周血EOS%均无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0.05)。治疗后A、B、C三组间肺功能(FEV1%、FEV1/FVC%、PEF%)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0.05),进一步两两比较,A组与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0.05),C组与A组、B组任意一组比较,差异均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治疗后A、B、C三组间血清TIgE、血清ECP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进一步两两比较,A组、B组、C组任意两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治疗后A、B、C三组间外周血EOS%及诱导痰EOS%比较,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进一步两两比较,A组与B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C组与A组、B组任意一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治疗后A、B两组鼻炎症状评分、ACQ量表评分以及鼻分泌物涂片EOS强度均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P值均0.05)。 结论1、口吸ICS+LABA联合鼻喷IC较单纯口吸ICS+LABA更能全面抑制上、下气道嗜酸性粒细胞介导的炎症反应;2、口吸ICS+LABA联合鼻喷IC与单纯口吸ICS+LABA均可降低哮喘合并变应性鼻炎患者血清中TIgE与ECP水平,而口吸ICS+LABA联合鼻喷IC较单独应用口吸ICS+LABA效果更加显著;3、口吸ICS+LABA联合鼻喷IC与单纯口吸ICS+LABA均可改善轻、中度持续哮喘合并变应性鼻炎患者肺功能,并且口吸ICS+LABA联合鼻喷IC与单纯口吸ICS+LABA在改善轻、中度持续哮喘合并变应性鼻炎患者肺功能方面无明显差别;4、口吸ICS+LABA联合鼻喷IC与单纯口吸ICS+LABA均可改善哮喘合并变应性鼻炎患者鼻炎症状与哮喘症状,而联合用药的改善效果更显著;5、短期中低剂量口吸ICS+LABA与ICS+LABA联合鼻喷IC均不能降低支气管哮喘合并变应性鼻炎患者外周血EOS%。
[Abstract]: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efficacy of inhaled ICS + LABA combined with nasal spray IC and simple inhalation of ICS + LABA in the treatment of allergic rhinitis complicated with bronchial asthma .
Methods Sixty - two patients with mild and moderate persistent bronchial asthma and perennial allergic rhiniti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
Results After 4 weeks treatment , the lung function ( FEV1 % , FEV1 / FVC % , PEF % ) in group A and group B wer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 and the scores of serum TIX , serum ECP , induced sputum EOS % , rhinitis symptom score and ACQ were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 P < 0.05 ) .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 P < 0.05 ) .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group A and group B ( P < 0.05 ) .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group C and group A and group B ( P < 0.05 ) .
Conclusion 1 , ICS + LABA combined with nasal spray IC and simple oral administration of ICS + LABA can improve the pulmonary function of patients with asthma complicated allergic rhinitis , and the combination of oral and suction ICS + LABA combined with nasal spray IC and simple oral administration of ICS + LABA can improve the pulmonary function of patients with mild and moderate persistent asthma and allergic rhinitis .
【学位授予单位】:华北煤炭医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R562.25;R765.2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金志鑫;翟瑞成;;丙酸氟替卡松联合氯雷他定治疗变应性鼻炎合并支气管哮喘的疗效观察[J];职业与健康;2011年16期
2 陈梅;刘丹;;氯雷他定对儿童支气管哮喘并变应性鼻炎的防治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1年30期
3 谢庆玲;甄宏;谭颖;温志红;胡琼燕;李东云;李柳青;梁珍花;;舌下含服粉尘螨滴剂治疗支气管哮喘伴变应性鼻炎的疗效[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1年16期
4 毕维珍;张美兰;贾根梅;;曲安奈德注射液肌肉注射治疗变应性鼻炎58例分析[J];实用医技杂志;2011年09期
5 张学华;马阿依;王仁利;;西昌地区青少年变应性鼻炎患病率调查[J];内蒙古中医药;2010年23期
6 李汉琳;肖才文;范捷;李慧;何庆文;秦静;雷春昀;周卫;徐翔;;武汉市中心城区气传真菌与呼吸道变应性疾病的相关性研究[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1年17期
7 杨琳红;张淑红;周漫;王凤臣;陈凤云;王维峰;;变应性鼻炎的治疗现状[J];黑龙江医药科学;2011年03期
8 陶利元;夏丽霞;;小儿变应性鼻炎的临床表现与鉴别[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年19期
9 谢春晖;;125例支气管哮喘的临床护理[J];北方药学;2011年04期
10 王祥双;;景洪贵治疗支气管哮喘经验[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1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长生;王莲芸;张克军;;变应性鼻炎及支气管哮喘部分病例较长时间疗效观察的探讨[A];第一届全国变态反应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1年
2 韩振新;;布地奈德鼻喷雾剂治疗支气管哮喘患儿变应性鼻炎36例疗效观察[A];中华医学会第五次全国哮喘学术会议暨中国哮喘联盟第一次大会论文汇编[C];2006年
3 殷春霞;;变应性鼻炎与支气管哮喘[A];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喉专业委员会山东中西医结合学会耳鼻喉专业委员会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7年
4 刘晓芳;孙永昌;刘仲燕;顾海彤;王杨;罗秀芳;赵岩;张罗;;变应性鼻炎合并哮喘及气道炎症的观察[A];中华医学会第七届全国哮喘学术会议暨中国哮喘联盟第三次大会论文汇编[C];2010年
5 马莉;陈大灵;章如新;汪晓雷;施云剑;季超;黄志俊;钱茂华;黄永娟;管沛;;南通地区变应性鼻炎与支气管哮喘患病相关性的遗传流行病学研究[A];2010全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中青年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6 石志兴;;变应性鼻炎与支气管哮喘的相互关系[A];第十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7 石志兴;;变应性鼻炎与支气管哮喘的相互关系[A];第六届全国中西医结合基础理论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肝病专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8 陈小明;曹丽棠;;吸入抗原对变应性鼻炎患者肺通气量的影响[A];中华医学会第二次全国变态反应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9 张纯青;王红玉;李靖;孙宝清;钟南山;Birgitte Gjesing;;广州地区室内尘螨和仓储螨对支气管哮喘的致敏性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五次全国哮喘学术会议暨中国哮喘联盟第一次大会论文汇编[C];2006年
10 高晓明;;吸入糖皮质激素联用H_1阻滞剂对支气管哮喘并变应性鼻炎的防治作用[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呼吸病学术会议暨学习班论文汇编[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李卫中 通讯员 任晓辉;我国对变应性鼻炎规范化诊断和防治体系的研究正式启动[N];山西经济日报;2008年
2 唐语;对支气管哮喘不利的药物[N];农村医药报(汉);2009年
3 木每 本报记者 周芳;秋季预防变应性鼻炎[N];吉林日报;2010年
4 谢欣;变应性鼻炎:一年四季打喷嚏[N];大众卫生报;2005年
5 副主任药师 赵民生 (曹秀虹);变应性鼻炎的药物治疗[N];医药经济报;2009年
6 本报记者 曾令浩;支气管哮喘的“有期索型”[N];医药经济报;2011年
7 蔡晓刚;支气管哮喘一针治[N];农村医药报(汉);2009年
8 ;支气管哮喘常识[N];上海中医药报;2009年
9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适宜技术推广项目;按揉法治变应性鼻炎[N];中国中医药报;2009年
10 副主任药师 王秋冬;甘草致支气管哮喘一例[N];医药经济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邓可斌;鼻鼽合剂治疗风寒型变应性鼻炎的临床与实验研究[D];湖北中医药大学;2010年
2 王晓巍;变应性鼻炎对嗅觉的影响及糖皮质激素干预作用的实验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1年
3 江宏;支气管哮喘动态监测和症状感知模型的建立[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10年
4 黄桂锋;培土生金法治疗脾气虚变应性鼻炎大鼠的实验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0年
5 赵文明;中医治疗鼻鼽(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研究及北京城区670例变应性鼻炎变应原分析[D];中国中医科学院;2011年
6 李家乐;小青龙汤治疗变应性鼻炎的文献与实验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1年
7 孟粹达;免疫球蛋白游离轻链在变应性鼻炎及非变应性鼻炎中表达及其意义[D];吉林大学;2012年
8 唐新业;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B在变应性鼻炎发病机制中作用的实验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1年
9 谢燕清;鼻炎的炎症特征及其与下气道炎症及气道高反应性的关系[D];广州医学院;2011年
10 吕云霞;变应性鼻炎的血清蛋白质组学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蔡惠娇;变应性鼻炎和支气管哮喘患者CD4~+CD25~+调节性T细胞与IgE表达的比较及其相关性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08年
2 沙骥超;儿童变应性鼻炎临床特点分析及相关问题调查[D];吉林大学;2011年
3 滑[,
本文编号:192444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ank/19244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