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应性鼻炎患者的气道炎症及预后观察
本文选题:变应性鼻炎 + 气道高反应性 ; 参考:《广州医科大学》2013年硕士论文
【摘要】: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是一种由易感个体接触致敏变应原后由IgE抗体参与、以肥大细胞释放介质(主要是组胺等)为开端、有多种免疫活性细胞和细胞因子等共同作用的鼻粘膜慢性炎症性疾病。目前全球有9~42%的成人及儿童患有AR,13-14岁的儿童中AR的患病率为1.4~39.7%,并且患病率有逐年增长的趋势,因此变应性鼻炎作为一个全球性的健康问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变应性鼻炎与支气管哮喘之间关系密切,二者常可合并存在,哮喘患者中有10%~40%合并有变应性鼻炎。对哮喘患者的鼻炎症状进行积极治疗能够明显改善其哮喘发作,减少急救药物的使用频率。有多项研究表明即使无下气道症状,部分AR患者也可以出现下气道炎症改变和气道高反应性。多项研究表明部分AR患者会发展为支气管哮喘,但大部分随访观察都是通过问卷调查来完成,缺乏对AR向哮喘发展期间的气道炎症改变的描述。本研究通过观察无下气道症状的鼻炎患者的上下气道炎症的变化,探讨变应性鼻炎与支气管哮喘之间的关系。 第一部分变应性鼻炎患者气道炎症特征 目的 明确无下气道症状的变应性鼻炎患者的气道炎症特征。 方法 于2011年1月~2011年12月招募在某高校就读的有鼻部症状的学生及健康学生为受试者。其中具有典型变应性鼻炎症状及体征、过敏原皮肤点刺试验和(或)吸入性过敏原特异性IgE检测呈阳性反应的受试者为变应性鼻炎组(AR组),诊断标准参照ARIA-2008;其中具有典型变应性鼻炎症状及体征但过敏原皮肤点刺试验和吸入性过敏原特异性IgE检测均呈阴性反应的患者为非变应性鼻炎组(NAR组);入选的鼻炎患者4周内均未接受口服或鼻用激素、抗组胺药物及白三烯受体拮抗剂治疗。招募在某高校就读的健康学生志愿者为健康正常组(正常组),入选志愿者无鼻部症状,体格检查、胸部X线透视均未见异常,过敏原皮肤点刺试验和吸入性过敏原特异性IgE检测均呈阴性反应。所有受试者均无慢性咳嗽或喘息症状及其他系统慢性疾病病史,近8周无呼吸道感染,无鼻部及颜面部外伤或畸形,无吸烟史,前鼻镜检查无明显鼻中隔偏曲,女性患者均不处于妊娠期或哺乳期。本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同意,测试前所有患者和健康志愿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三组受试者均进行外周血细胞五分类检查(外周血Eos计数>0.30×109/L为阳性)、呼出气一氧化氮检测(FeNO>25ppb为阳性)、鼻灌洗液炎症细胞分类检查(鼻灌洗Eos计数>3.47个/×200为阳性)、肺通气功能检查、乙酰甲胆碱支气管激发试验(FEV1下降≥15%为可疑阳性、>20%为阳性)和诱导痰细胞分类检查(诱导痰Eos比例>2.5%为阳性)。比较三组外周血及上下气道炎症、气道高反应性的特征及差异。采用SPSS18.0进行统计分析非正态分布资料用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表示,其余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多组比较采用LSD-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的连续校正法。 结果 1.入选AR组190例、NAR组79例和正常组54例,所有受试者均无咳嗽、喘息等下气道症状;,AR组年龄19.45±0.76岁,NAR组年龄19.49±0.83岁,正常组年龄19.66±0.75岁;AR组性别构成比(男/女)98/94,NAR组性别构成比(男/女)35/45,正常组性别构成比(男/女)23/31;AR组BMI20.29±2.52,NAR组BMI19.93±2.48,正常组BMI19.70±2.15,三组间的性别构成比,年龄和体重指数(BMI)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证明三组间具有可比性。 2.AR组中位数病程为4(5~20)年,NAR组中位数病程为3.00(0.5~17.0)年;AR组中轻度鼻炎为15(7.8%)例,中-重度鼻炎177(92.2%)例,间歇性鼻炎为134(69.8%)例,持续性鼻炎为58(30.2%)例,有过敏性疾病家族史51(26.6)例;NAR组中轻度鼻炎为20(25%)例,中-重度鼻炎59(75%)例,间歇性鼻炎为58(73.42%)例,持续性鼻炎为21(26.58%)例,有过敏性疾病家族史27(34.18%)例;正常组中有过敏性疾病家族史5(9.3%)例 3.外周Eos计数为AR组为0.15×109/L(0.02~1.24),NAR组为0.10×109/L(0.02~1.62),正常组为0.08×109/L(0.01~0.34),(两两比较P<0.01);三组外周血Eos计数阳性率比较:AR组(13.16%)阳性率高于正常组(1.85%)(P0.05) 4.鼻灌洗液Eos计数比较:AR组为3.65(0.00~427.00)个/×200(HE)明显高于NAR组0.05(0~106.75)个/×200(HE)(P0.05),AR组及NAR组均高于正常组0.00(0.00~25.8)个/×200(HE)(P0.05).;鼻灌洗液Eos计数阳性率为比较:AR组(51.35%)明显高于NAR组(16.67%)和正常组(7.4%)(P<0.01)。 5.诱导痰Eos百分比:AR组为1.00(0.00~65.50)%明显高于NAR组0.00(0.00~21.67)%和正常组0.00(0.00~11.00)%(P均=0.000);诱导痰Eos阳性率比较:AR组(30.81%)明显高于NAR组(8.97%)和正常组为(2.83%)(P均<0.01)。 6. FeNO比较:AR组为20.00(5.00~78.00)ppb,NAR组为16.00(8.00~71.00)ppb和正常组12.00(6.00~30.00) ppb,两两比较均有差异(P均<0.05);FeNO阳性率比较:AR组(35.82%)高于NAR组(13.21%)及正常FeNO(5.13%)(P均<0.05); 7.三组间肺通气功能主要指标比较: FVC%预计值、FEV1%预计值、FEV1%FVC、PEF/预计值(%)、 FEF25~75%/预计值(%)、 FEF25%/预计值(%)、FEF50%/预计值(%)、 FEF75%/预计值(%)均无差异(P>0.05);FEF25~75%/预计值(%)65%的比例比较:AR组(8.9%)及NAR组(8,86%)均高于正常组;.支气管激发试验可疑阳性+阳性率比较:AR组(8.9%)高于正常组(0%)(P0.05),AR组与NAR组(2.53%),NAR组与正常组比较均无差异(P0.05);支气管激发阳性+可疑阳性的的AR患者的痰EOS,鼻灌洗EOS,FeNO值均较阴性组增高(P0.05) 8.AR患者FeNO值有随着诱导痰Eos%之间存在线性相关(rs=0.498,P=0.000),诱导痰Eos%增高的患者很可能同时出现FeNO值的增高(rs=0.434,P=0.000 9. FeNO值,,诱导痰Eos%,鼻灌洗Eos计数三组指标同时增高与气道高反应性之间存在线性相关(rs=0.434,P=0.000); FeNO值,诱导痰Eos%,鼻灌洗Eos计数三组指标中任何一项或两项增高与气道反应性无之间无线性相关(P0.05),诱导痰Eos%及FeNO增高均为BHR的危险因素。, 10. AR组诱导痰中Eos%及FeNO与病程长短均无线性相关(rs=0.112,P=0.129;rs=0.191,P=0.028);诱导痰Eos%增高的AR患者与诱导痰Eos%正常的AR患者的病程无差异(P=0.533,);不同严重程度的AR患者的痰Eos%及FeNO增高人数均无差异(P0.05);不同严重程度的AR痰Eos%及FeNO均无差异(P0.05,). 结论 1.无下气道症状的变应性鼻炎患者存在下气道嗜酸粒细胞炎症、气道高反应性,FeNO值增高,但气道炎症的严重程度均与疾病的病程及严重程度无关; 2.同时存在FeNO值增高及气道嗜酸粒细胞炎症的变应性鼻炎患者更易出现气道高反应性。 第二部分变应性鼻炎患者的预后观察 目的 了解短期内变应性鼻炎患者气道炎症及气道反应性改变。 方法 于2012年7月~2013年5月招募2011年1月~2011年12月在某高校就读,且曾参加变应性鼻炎检查并且入选变应性鼻炎组的大学生、曾入选变应性鼻炎组的耳鼻喉科就诊的患者及入选正常对照组的健康学生。变应性鼻炎组及正常对照组的入选标准同第一部分。本研究的随访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同意,测试前所有患者和健康志愿者均被告知本研究内容后同意参加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所有受试者检查前近8周无呼吸道感染病史;无鼻部及颜面部外伤史,无吸烟史;女性受试者不处于妊娠或哺乳期。 两组受试者均进行FeNO检测(FeNO>25ppb为阳性)、鼻灌洗液炎症细胞分类检查(鼻灌洗Eos计数>3.47个/×200为阳性)、肺通气功能检查、乙酰甲胆碱支气管激发试验(FEV1下降≥15%为可疑阳性、>20%为阳性)和诱导痰细胞分类检查(诱导痰Eos比例>2.5%为阳性)。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分。非正态分布资料用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表示,其余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以率表示。两组间随访前后比较采用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其余计量资数 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χ2检验用于比较构成比差异。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共进行电话随访190例,其中失访30例,成功随访160例,在过去1年无鼻炎发作23例,有发作122例;自觉鼻炎症状较前加重2例,减轻53例,程度大致同以往发作67例;1例鼻炎发作时有胸闷,其余受试者均无哮喘相关症状,无受试者曾诊断哮喘;130例患者咳嗽时长≤1周,由感冒引起,12例患者曾有亚急性咳嗽(3~8周),其中1人诱因为冷刺激,余均为感冒,1例患者曾出现慢性咳嗽(8周),诱因为冷刺激。 2.AR组入选受试者60例,其中女性30例,男性30例,年龄19.83±2.36岁;正常组入选受试者20例,其中女性11例,男性9例,年龄19.6±2.54岁;人口学资料经统计分析,组间的性别构成比、年龄及体重指数(BMI)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表15),证明两组间具有可比性; 3.AR组中间歇性AR患者45例,持续性AR患者15例;轻度患者5例,中-重度患者55例,51例患者在第2次随访(V2)前1周无症状,14例患者发作时鼻部症状较前减轻,第2次随访(V2)时的VAS积分较第1次随访(V2)下降(P0.05); 4. R组两次随访诱导痰Eos%(V1vsV2):4(0.00~65.5)%vs1.00(0.00~27.25)%(P=0.018)二者有显著性差异; V1痰Eos%比较:AR组较正常组明显增高(P=0.000); V2痰Eos%比较:AR组较正常组明显增高(P=0.002);AR组两次随访Eos(%)变化幅度显著高于正常组 5. AR组内两次随访(V1vsV2):FEF75%/预计值(%)在V2时明显下降(P0.05),且在第2次随访(V2)时,FEF75%/预计值(%)较正常组下降(P=0.027),余肺功能指标比较均无差异(P0.05);AR组两次随访肺功能指标变化幅度与正常组无差异(P0.05);V2随访时新出现的BHR患者的FEF25-75/预计值较V1时明显下降(P0.05); 6.AR组两次随访鼻灌洗液Eos计数为10.55(0.00~131.8)个/×200(HE)vs0.05(0.00~69.6)个/×200(HE)(P=0.002)二者有显著差异; AR组两次随访鼻灌洗液Eos计数变化幅度大于正常组(P0.01) 7.两次随访中,AR组FeNO值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AR组及正常组两次随访FeNO值无差异(P均0.05);. 8. V2随访时新出现痰Eos%增高的AR患者与两次随访痰Eos%均正常的AR患者相比FEF25-75/预计值(%)明显下降,FeNO值明显升高(P0.05). 结论 1.无下气道症状的AR患者短期内不发展为哮喘; 2.无下气道症状的AR患者可逐渐出现小气道功能下降和气道高反应性和气道嗜酸粒细胞炎症。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广州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R765.21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东兰;刘亮;刘阳;刘娅;孙建军;;鼻声反射仪检测结果的误差分析及修正[J];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11年07期
2 韩宇丹;佟佳梅;焦宇;郭宇;;上气道阻塞患者术后早期鼻阻力值分析[J];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13年12期
3 曹春婷;张罗;;鼻声反射测量[J];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14年08期
4 陈静;邹华;刘翔;田鹏;;鼻声反射在鼻中隔偏曲中的临床应用研究[J];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14年08期
5 王楠;韩德民;宋晓红;张伟;张罗;;桃金娘油对人鼻腔黏液纤毛传输系统的影响[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09年01期
6 杨酉;刘仲燕;韩德民;张罗;;非过敏性鼻炎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患者的鼻通气功能评估[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11年01期
7 钱玉梅;陈丽萍;吴亚东;焦婷;;人体上呼吸道三维数值模型的建立与气体流场数值模拟分析[J];上海口腔医学;2010年03期
8 宋晓红;张罗;张媛;贺飞;孟一帆;;单侧前组鼻窦病变对鼻腔通气功能的影响[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12年06期
9 唐志元;张华;;鼻腔呼吸功能检查的研究进展[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11年09期
10 张海东;周维国;张庆翔;李光飞;;鼻声反射测量法及应用[J];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2013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谢燕清;鼻炎的炎症特征及其与下气道炎症及气道高反应性的关系[D];广州医学院;2011年
本文编号:196402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ank/19640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