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眼科论文 >

视网膜仿真模型及其感知效能分析

发布时间:2018-09-06 17:16
【摘要】: 生物学家Rosen说过:“从进化的观点来说,生理系统是人类解决复杂问题的最好的百科全书”。而人的眼睛,它叹为观止的完善功能,复杂精细的组织结构,精密协调的控制机制更是“极其完美和复杂的”(达尔文),可以说是百科全书中最为绚丽的章节之一。我们的工作正是受启发于眼睛中接收和处理信号最为重要的组织—视网膜。 很早之前,人们就已认识到了视网膜的复杂,但具体复杂到什么程度,视网膜可分为哪些层,每层有哪些种细胞,每种细胞的数量和分布如何,则是随着近几年来解剖学,电生理学,细胞形态学等学科的发展而逐渐清晰起来的。基于这些数据,我们建立了一个高度逼真的视网膜计算模型,此模型不仅模拟了视网膜的多种细胞类型和分布,还拟合了视网膜复杂的层次连接和结构,既忠于生理上的结构和处理过程又在整体上展现了视网膜的多个信息处理通路。在模型基础上可以设计很多实验,比如视网膜物体检测概率实验,视网膜物体表征效率实验,视网膜在多条件限定下(如准确性,实时性,能耗,计算复杂度等)的均衡性分析实验等等。 有了这个高度逼真的视网膜计算模型,可以为当前很多棘手的问题提供解决的方向。如人工视网膜芯片的设计。人工视网膜因为尺寸有限,所以硬件复杂度不能太高;因为发热问题,所以能耗不能太大;因为要满足实时的反应要求,所以信号处理需要快速且准确。这些约束条件相互冲突,很难平衡。但这些工作正是视网膜平时所做的事情。研究视网膜在多条件下的平衡性质,对人工视网膜的设计具有巨大的指导意义。此模型也可用于实时的场景表征和图像处理。视网膜将信号分为颜色,亮度,运动等不同的通路形成内部表征再进行进一步处理,这在提高表征的效率的同时大幅降低了计算的复杂度,为实时图像的表征和处理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同时,由于模型高度逼真于真实的视网膜,也可以进行生理实验,验证生理上的假设和推测,为生理学,神经科学提出新的问题和方向。如验证信息处理的通路,神经网络的局部回路,甚至可以完成一些在活体上无法完成的实验等。 目前国内外已有一些模拟视网膜结构与功能的模型,按其最终的目的和面向的领域来看,大致分三类。第一类:面向神经科学。第二类:面向计算机科学应用。第三类:面向电子工程硬件实现。这些模型或局限于部分的神经回路和信息通路而没有展现视网膜的整体特性,或仅借鉴视网膜模型的结构框架和部分特性而跳过了大量的生理细节。总体上来说,当前已有的视网膜模型与真实生理情况相比,不仅在细胞的类型和数量上还有所欠缺,在视网膜的功能和结构模拟上的工作也不充分,更重要的是他们的信息处理过程和真实的信息处理过程还有很大差距。在目前的情况下,利用已有的神经生物学、解剖学,电生理学等学科的数据和结果,建立一个高度逼真的视网膜计算模型,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Abstract]:Biologist Rosen said, "Physiological systems are the best Encyclopedia for solving complex problems from an evolutionary point of view." And the human eye, which marvels at the perfection of function, the complexity of fine tissue structure, and the precise coordination of control mechanisms, is "extremely perfect and complex" (Darwin), so to speak, the encyclopedia. Our work is inspired by the retina, the most important tissue in the eye that receives and processes signals.
The complexity of the retina has long been recognized, but the degree of complexity, the layers of the retina, the types of cells in each layer, and the number and distribution of each cell have gradually become clear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anatomy, electrophysiology, and cytomorphology in recent years. A highly realistic retinal computational model was developed to simulate not only the cell types and distributions of the retina, but also the complex hierarchical connections and structures of the retina. The model was faithful to the physiological structure and processing process, and showed the multiple information processing pathways of the retina as a whole. Many experiments can be designed, such as the probability experiment of retinal object detection, the efficiency experiment of retinal object characterization, the equilibrium analysis experiment of retina under multi-conditions (such as accuracy, real-time, energy consumption, computational complexity, etc.).
With this high-fidelity retinal computing model, we can provide a solution to many difficult problems. For example, the design of Artificial Retinal chip. Signal processing requires fast and accurate processing. These constraints conflict with each other and are difficult to balance. But this work is what the retina usually does. The membrane divides the signal into color, brightness, motion and other channels to form internal representation, which greatly reduces the computational complexity while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of representation, and provides a new direction for real-time image representation and processing. Physiological experiments verify physiological hypotheses and presumptions, and propose new problems and directions for physiology and neuroscience, such as verifying information processing pathways, local circuits of neural networks, and even completing experiments that are not possible in vivo.
At present, there are some models to simulate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the retina at home and abroad, which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types according to their ultimate purpose and field. The first one is oriented to neuroscience. The second one is oriented to computer science applications. The third one is oriented to electronic engineering hardware implementation. In general, the existing retinal models are not only deficient in cell type and quantity, but also in functional and structural simulation of the retina. At present, it is a useful attempt to establish a highly realistic retinal computing model based on the data and results of neurobiology, anatomy, electrophysiology and other disciplines.
【学位授予单位】:复旦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R774.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巩鸿霞;;视网膜大动脉瘤1例[J];河北中医;2011年07期

2 魏谠全;;视网膜黄斑变性将会造成严重后果[J];求医问药;2011年08期

3 陈明刚;;年轻时近视年老了就不花眼吗?——兼谈近视、远视与花眼[J];中学物理;2002年10期

4 方庆;陆卫华;赵智刚;程青;邬明;刘非凡;李小平;杨剑虹;唐忠志;;人参皂苷Rg1对大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保护作用[J];实用医学杂志;2011年09期

5 范强;;帮你的男人爱复明[J];大家健康;2010年02期

6 刘军华;费军;张朝利;闫如意;;一个家族5例Von Hippel-Lindau病的临床报告[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11年04期

7 蒋百川;;近视眼研究的进展[J];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2011年01期

8 吴建南;;形形色色的“电视病”[J];金色少年;2003年10期

9 殷小龙;廖瑜俊;邓燕;杨洋;于春红;彭小维;鄢涛;;外斜儿童多焦视觉诱发电位特征性变化[J];眼科新进展;2011年09期

10 傅小敏;;计算机视野检测的影响因素与护理对策[J];基层医学论坛;2011年2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许红霞;糜漫天;韦娜;余小平;黄国荣;郎海滨;;牛磺酸及复合微量营养素对大鼠视网膜mGluR6 mRNA的影响[A];中国营养学会第八次全国营养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0年

2 苑维;金明;邓辉;潘琳;刘海丹;;芪参益气滴丸对糖尿病大鼠视网膜AGEs及RAGE mRNA表达的影响[A];第十届全国中西医结合眼科学术会议暨第五届海峡眼科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11年

3 陈莎丽;龙颖;肖小敏;;高压氧对未成熟视网膜的影响[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高压氧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4 陈芳;糜漫天;白雪;许红霞;陈卡;;牛磺酸营养干预下缺氧大鼠视网膜中葡萄糖转运蛋白1的表达[A];第二届中国西部营养学术会议专题报告及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5 李艳;余振珏;靳磊;周国民;;胚胎大鼠视网膜的体外培养和鉴定[A];解剖学杂志——中国解剖学会2002年年会文摘汇编[C];2002年

6 苑维;金明;潘琳;邓辉;;红参对糖尿病大鼠视网膜微血管病变的影响[A];第三次全国中医、中西医结合眼科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03年

7 刘晓强;刘晓强;李文生;柯治生;;伴有视网膜下异常增殖块的先天性视网膜脉络膜缺损一例报道[A];2007年浙江省眼科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8 陈丽峰;阴正勤;陈中山;曾玉晓;田春雨;翁传煌;;视网膜干细胞分化不同阶段电压门控离子通道的特点[A];中华医学会第十二届全国眼科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7年

9 陈中山;阴正勤;翁传煌;陈丽峰;曾玉晓;;视网膜变性过程中神经节细胞melanopsin蛋白的表达[A];中华医学会第十二届全国眼科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7年

10 池新昌;洪朝阳;张静僗;徐海铭;夏贤闵;;视网膜蔓状血管瘤继发青光眼一例[A];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眼科专业委员会第十次学术年会暨省级继续教育学习班论文汇编[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郑晓春;以研发嵌入式仿生电子视网膜[N];科技日报;2011年

2 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 周尚昆;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防治宜早不宜迟[N];中国中医药报;2010年

3 欣华;多吃菠菜可保护视网膜[N];医药经济报;2003年

4 常丽君;视网膜内神经节细胞功能有别[N];科技日报;2011年

5 编译 西雪;电子视网膜让盲人重“见”光明[N];北京科技报;2006年

6 日讯;日本成功试验人造视网膜[N];医药经济报;2006年

7 记者 聂超;重庆造视网膜 盲人能看黑白了[N];重庆商报;2009年

8 记者  何屹;视网膜细胞移植有望使盲人重见天日[N];科技日报;2006年

9 常宾;吃深海鱼可保护视网膜[N];健康时报;2007年

10 朴淑瑜;监测视网膜神经功能可检测早期青光眼[N];科技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洪玉;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诱导分化为光感受器样细胞的蛋白质组学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11年

2 潘爱华;视网膜内Kir通道的分布、表达和发育[D];中南大学;2004年

3 秦廷玉;难治性眼底病中炎症细胞因子产生的机制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2年

4 王陆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视网膜样结构诱导分化的体外和体内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5 赵明威;自由基、活性氧在视网膜光损伤中的作用及机理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1995年

6 刘爱琴;明目“五子”对视网膜光化学损伤的防治作用及其机理的实验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03年

7 陈虹霞;532nm激光对兔视网膜生物效应的实验及理论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5年

8 董伟;哺乳动物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树突形态、环路联系和受体发育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2005年

9 董淑倩;LIF对小鼠视网膜光感受器视锥细胞的神经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10 王丽英;黄斑康对血脂异常小鼠光感受器影响的实验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管旭东;视网膜仿真模型及其感知效能分析[D];复旦大学;2010年

2 张召峰;视网膜网络的数值模拟及分析[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3 荣华;倍他洛尔对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D];武汉大学;2005年

4 李伟;大鼠CRX基因的重组慢病毒载体LV-Rho-EGFP/CRX的构建和表达[D];中南大学;2008年

5 陈宁;新生大鼠视网膜神经干细胞的分离培养与诱导分化[D];中南大学;2003年

6 陈小虎;雌激素对视网膜光损伤的保护作用[D];四川大学;2005年

7 齐世欣;台盼蓝对视网膜毒性的实验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06年

8 李恩辉;经瞳孔温热疗法致色素兔视网膜细胞凋亡的研究[D];江西医学院;2003年

9 余涛;兔胚胎视网膜神经上皮和色素上皮联合移植到大鼠视网膜下腔的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2年

10 沈蔚;NOS抑制剂对大鼠急性视网膜缺血c-Fos蛋白表达的影响[D];昆明医学院;2003年



本文编号:222701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ank/222701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a65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