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眼科论文 >

经大鼠面神经管引导耳蜗生物电反应

发布时间:2018-10-25 18:23
【摘要】:耳蜗生物电包括耳蜗内淋巴直流电位(EP),耳蜗微音器电位(CM),总和电位(SP),及听神经复合动作电位(CAP),这些不同的电位成份分别起源于耳蜗内不同的组织器官。除了EP是反映血管纹功能状态的静息电位之外,其它耳蜗生物电位都是声刺激诱发的耳蜗内不同组织细胞的电反应。因此,记录耳蜗生物电是直接反映耳蜗功能的最佳观察指标。许多传统的耳蜗生物电引导方法由于把电极置放到中耳腔内难免损伤中耳组织和结构而大都仅适用于急性或亚急性动物实验却不利于开展慢性实验的长期记录和观察。尤其在大鼠目前还缺少一种稳定可靠的长时期观察耳蜗生物电的引导方法。本实验将银丝电极经大鼠茎乳孔插入到面神经管水平段,由于面神经管水平段与耳蜗仅以很薄的骨壁相隔,因此可以从近距离引导出良好的耳蜗生物电反应。同时,由于电极埋藏在面神经管内而无需打开中耳腔,因此也避免了中耳粘膜或听骨链损伤以及因此而可能发生的术后中耳感染。我们在电极植入到同一动物测试耳面神经管水平段后不同时间测试的CAP和CM以及SP波形清晰并具有可靠的重复性,但是在不同动物之间的耳蜗生物电振幅却存在一定的差异,提示本方法引导的耳蜗生物电更适合于对同一测试耳进行实验前后的比较和观察。经面神经管这一天然骨性管道把引导耳蜗生物电的电极巧妙地植入到耳蜗隔壁,为更有效直接观察耳蜗各个组织器官对声刺激的反应提供了有益的参考经验。本文还就各种耳蜗生物电反应的特点及其相互内在联系以及与ABR之间的关系展开了讨论。
[Abstract]:Cochlear bioelectricity includes cochlear endolymphatic direct current potential (EP), cochlear microphonic potential (CM), summation potential (SP), and auditory nerve compound action potential (CAP), These different potential components are derived from different tissues and organs in the cochlea. Except that EP is a resting potential reflecting the functional state of stria vascularis, the bioelectric potential of other cochlea is the electrical response of different tissue cells in cochlea induced by acoustic stimulation. Therefore, recording cochlea bioelectricity is the best index to directly reflect cochlear function. Many traditional bioelectrical guidance methods for cochlear cochlea are only suitable for acute or subacute animal experiments but are not conducive to the long-term recording and observation of chronic experiments because the electrodes are placed in the middle ear cavity inevitably to damage the middle ear tissues and structures. Especially in rats, there is a lack of a stable and reliable long-term cochlear bioelectricity guidance method. In this experiment, the silver wire electrode was inserted into the horizontal segment of the facial nerve canal through the stylomastoid foramen of the rat. Because the horizontal segment of the facial nerve tube was only separated from the cochlea by a thin bone wall, a good bioelectric response of the cochlea could be induced from close range. At the same time, because the electrodes are buried in the facial nerve canal without opening the middle ear cavity, the middle ear mucosa or ossicular chain injury and the possible postoperative middle ear infection are avoided. The CAP, CM and SP waveforms were clear and reproducible at different times after the electrodes were implanted into the horizontal segment of the ear facial canal in the same animal, but there were some differences in the bioelectric amplitude of cochlea between different animals.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cochlear bioelectricity guided by this method is more suitable for the comparison and observation of the same test ear before and after the experiment. The electrodes guiding the bioelectricity of the cochlea were subtly implanted into the cochlea through the facial nerve tube, which provides a useful reference for the direct observation of the response of the tissues and organs of the cochlea to sound stimulati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chlea bioelectric reactions and their interrelationship with ABR are also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作者单位】: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Center
【基金】:湖南省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听觉微环路障碍形成的遗传和分子机制;听觉微环路障碍的早期诊断与干预技术研究;课题编号:2014CB943003;多种携带治疗基因和特异性配体的靶向性羟基磷灰石纳米载体对哺乳动物内耳的转染及保护作用研究课题编号:81170912
【分类号】:R76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史晓瑞,金西铭,皇甫慕三,丁大连;9370兆赫微波与耳蜗微循环的研究[J];耳鼻咽喉头颈外科;1994年03期

2 戚庭乐,丁大连;SP/AP复合波在速尿致聋豚鼠中的观察[J];交通医学;1997年02期

3 王家瑜,徐秀玲,费刚,丁大连;交叉听力对豚鼠听性脑干反应测试的影响[J];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1996年02期

4 丁大连,金晓杰,,赵纪余;利尿酸致聋的豚鼠耳蜗生物电改变[J];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1996年06期

5 徐秀玲,王家瑜,骆松明,丁大连,金西铭;鸡耳蜗电位和听性脑干反应的引导方法研究[J];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1995年04期

6 丁大连;金哓杰;;暂时性缺氧豚鼠耳蜗生物电的改变[J];耳鼻喉学报;1998年01期

7 丁大连,张志坚;乌拉坦和硫酸链霉素对听觉传导的联合阻滞作用[J];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1995年01期

8 金晓杰,赵纪余,丁大连,皇甫慕三,金西铭,李学敏;甲状腺素对豚鼠耳蜗毛细胞的保护作用[J];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1995年02期

9 王家东,丁大连,金西铭,徐秀玲,王中和,胡海生;一次性大剂量~(60)钴辐射对豚鼠耳蜗影响的实验研究[J];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1999年03期

10 吴学文;丁大连;孙虹;孙伟;Richard Salvi;;听觉诱发电位波形的平均曲线图绘制方法及分析[J];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2010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储诚志,倪玲玲,沈芳;96例听力障碍儿童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检测结果分析[J];安徽预防医学杂志;2001年01期

2 崔丹;朱殿勇;;学习策略与听力技巧[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年07期

3 李训栋;童隆正;王磊;刘兴龙;聂书君;刘博;;瞬态诱发耳声发射信号的小波阈值去噪[J];北京生物医学工程;2006年02期

4 金昕,任丽丽,王苹,丁大连,杜宝东;万古霉素对体外培养小鼠耳蜗毛细胞影响的实验研究[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2年01期

5 徐朝霞;孙晓萍;郭爱萍;;言语测听在助听器选配中的作用[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6 郑重,胡晓梅,田理,张泉,温国伟,曹雪明,王川平,宋开源;电针改善颈源性感觉神经性听力损失和慢性内耳缺血的实验研究[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7 谢骏;胡均川;笪良龙;李玉阳;;基于耳蜗模型的舰船噪声谱分析[J];传感器与微系统;2009年05期

8 罗香林;刘强和;陈顺香;黄鑫;;两种刺激声在快速老化痴呆小鼠ABR测试中的比较[J];重庆医学;2010年12期

9 李从清;孙立新;戴士杰;李洙梁;;机器人听觉定位跟踪声源的研究与进展[J];燕山大学学报;2009年03期

10 潘新年;杨广林;黄跃;;足月新生儿高间接胆红素血症与中枢损害关系的探讨[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6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焦宇;郑晓琳;;518例噪音接触工人的纯音测听结果分析[A];吉林省医学会第九次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2 罗红强;;耳鸣掩闭结合音乐放松治疗耳鸣35例观察[A];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分会第15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3 郑重;田理;;电针改善颈源性感觉神经性听力损失和慢性内耳缺血的实验研究[A];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咽喉科分会第十二次学术研讨会暨嗓音言语听力医学专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秦巧红;赵杰;;听性脑干反应测听用于判断突发性聋及预后的临床观察[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耳鼻喉科专业委员会第九次全国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5 刘金洪;王永华;徐飞;张国军;;《中医药耳蜗靶向治疗研究》项目介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No.30472230)[A];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耳鼻咽喉科专业委员会第三次学术年会暨省级继续教育学习班资料汇编[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谢利红;~(60)COγ射线照射对豚鼠耳蜗损伤及乙酰半胱氨酸辐射防护的实验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11年

2 周林灿;病理嗓音的声学分析和合成[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付子英;下丘神经元对不同声刺激模式的反应特性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4 张卫斌;食品感官分析标度域[D];浙江工商大学;2012年

5 叶胜难;非综合征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聋家系的基因定位研究[D];军医进修学院;2001年

6 王亮;人工耳蜗植入中的相关电生理研究[D];郑州大学;2004年

7 崔勇;儿童言语测听词表的设计和人工耳蜗植入对语前聋儿童言语识别的影响[D];复旦大学;2004年

8 刘蓬;耳鸣中医辨证客观化的应用基础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5年

9 郭明丽;听觉失匹配负波与言语识别功能相关性的临床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6年

10 叶菁;嗅鞘细胞对体外培养螺旋神经节细胞的作用及相关细胞因子和受体[D];复旦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轶;具有延时作用的基底膜主动耦合模型[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2 黄瑞静;中医综合治疗突发性聋的疗效及其相关因素分析[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3 白静;下丘神经元的发放模式和时程选择性的突触机制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4 陈世琴;豚鼠耳蜗离体外毛细胞Ca~(2+)转运机制的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11年

5 郝晓博;项丛刺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的影响[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1年

6 代键;多频鼓室声导抗测试在婴幼儿中耳功能诊断中的应用[D];宁波大学;2010年

7 李建玲;C57BL/6J小鼠耳蜗KCNQ1和NKCC1通道蛋白的年龄相关性表达及其与听力的关系[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8 孙琪殷;唇腭裂修复术对低龄患儿听力影响的研究[D];广州医学院;2011年

9 谷岳;移动机器人听觉导航系统中语音分离技术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1年

10 李志勇;急性药物性内耳损伤中CaV1.3钙通道及三种细胞凋亡因子的检测及变化[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巧英,刘皋林,丁大连,金西铭;庆大霉素在豚鼠外淋巴中的蓄积现象[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1993年06期

2 范静平;;SP/AP比值在诊断内耳疾病中的临床意义[J];国外医学.耳鼻咽喉科学分册;1990年04期

3 赵纪余,丁大连,皇甫慕三;利尿酸对豚鼠耳蜗血管纹酶活性的影响[J];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1988年02期

4 金西铭,陈学明,罗德峰,邓星程;微波治疗特发性突聋的疗效评价[J];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1993年01期

5 韩东一,丁大连,赵纪余,何永照;脑干诱发电位测听在豚鼠耳实验性药物中毒中的意义[J];上海第二医学院学报;1983年01期

6 赵纪余 ,丁大连 ,王家瑜 ,皇甫慕三;利尿酸对豚鼠耳蜗血管纹微循环的影响[J];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1988年01期

7 亓卫东;丁大连;蒋海燕;Richard J Salvi;;全耳蜗毛细胞定量分析系统[J];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07年02期

8 丁大连,张志坚;乌拉坦和硫酸链霉素对听觉传导的联合阻滞作用[J];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1995年01期

9 丁大连,张志坚,朱巧英;利尿酸与庆大霉素耳毒作用协同影响的实验研究[J];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1995年02期

10 卢标清,刘蓬,王士贞,邱宝珊,梁美芳;肾虚的临床听力学特性初步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2002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林娥;殷善开;;面隐窝径路人工耳蜗植入相关解剖研究[J];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06年05期

2 郭特鎏;;先天性中耳畸形病儿面神经管乳突部份与周围结构的联系[J];国际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1991年03期

3 谭崇才;;慢性胆脂瘤型中耳炎面神经管鼓室段骨质破环的病理特征[J];国际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1991年03期

4 迟放鲁;;耳影像学与临床(四十四)[J];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2010年02期

5 闫锐;董季平;宁文德;杨军乐;杨想春;;多层螺旋CT曲面重建在先天性外耳道闭锁中面神经管异常的研究[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6年09期

6 雷正刚;寇思杰;边媛;贾崴;余鹏;杜鑫;;螺旋CT1mm准直扫描面神经管曲面重建的探讨[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9年23期

7 龙f ;胡茂清;龙晚生;周红英;张朝桐;兰勇;;面神经管曲面重组在胆脂瘤型中耳炎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医生;2010年07期

8 曹锦康;;中耳乳突手术与面神经麻痹[J];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1997年03期

9 张贤芬;杨仕明;韩东一;;中耳乳突面神经损伤的处理及治疗效果分析[J];中华耳科学杂志;2008年01期

10 蔡志毅;陶宝鸿;张朝晖;吕静瑶;李志海;;鼓室成形术中避免面神经损伤的体会[J];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2008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崔西栋;鲁飞;景殿英;丁建东;赵霞;;可降解聚酯材料行鼓膜穿孔修复的实验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上)[C];2007年

2 杨琨;黄治物;黄娟;章晓军;肖伯奎;;急慢性水杨酸钠注射对大鼠耳蜗Na-K-2CL协同转运体家族mRNA表达的影响[A];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下)[C];2007年

3 刘娜;樊东升;张驰;张纯;何仲恺;陈志忠;蔡志强;沈扬;;LED(蓝/绿)光源对SD大鼠视网膜损伤的实验研究[A];2008年中国睡眠研究会第五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4 程蕾;张明昌;;非洛贝特对大鼠角膜新生血管的影响[A];中华医学会第十二届全国眼科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7年

5 孙敬武;;中耳乳突手术致面神经损伤的原因分析及预防[A];华东六省一市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术会议暨2008年浙江省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6 忻耀杰;滕磊;张s鷖

本文编号:229446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ank/229446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308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