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眼科论文 >

Avastin滴眼对角膜新生血管抑制作用的实验及临床研究

发布时间:2018-12-06 17:02
【摘要】:研究背景 角膜透明是以低水平的血管生成因子和高水平的抗血管生成因子为基础。角膜组织内新生血管的增生使角膜失去正常的透明性,是导致视力减退甚至致盲的一个重要原因。角膜新生血管的形成是碱烧伤的显著特点之一,与视力丧失的关系极为密切。它所引起的眼盲已成为眼科学目前面临的问题之一~([2])。而角膜炎症,角膜化学烧伤产生的病理性角膜新生血管~([1])同时也是同种异体角膜移植术后发生排斥反应的高危因素。尽管目前治疗方法很多,如糖皮质激素肝素,环孢素A,非甾体抗炎药,沙立度胺,氨甲喋呤~([3-6])等,但仍缺乏一种十分安全有效的药物治疗。目前糖皮质激素是角膜新生血管的主要的治疗药物之一,但仍有致青光眼,白内障等副作用,所以开发新型有效的角膜新生血管抑制药物具有重大意义。 目的 分别建立家兔角膜碱烧伤模型和缝线诱导新生血管的方法,同时比较观察应用Avastin滴眼液和含激素滴眼液两种不同药物方法在不同时期抑制角膜新生血管的效果,从而为临床寻找一种既简单易行,又经济有效的角膜新生血管治疗方法;临床收集24例(31眼)角膜新生血管病例,观察应用Avastin滴眼液对人角膜新生血管的抑制作用和安全性。 方法 实验一:Avastin滴眼液对兔角膜碱烧后角膜新生血管形成的抑制作用 (1)以碱烧伤法(1mol/LNaOH溶液)诱导角膜新生血管的生成; (2)各组均于碱烧伤后第7d给予相应药物滴眼,4次/d,共14d; (3)通过裂隙灯观察并记录碱烧伤后第7d、14d、28d、56d角膜情况,拍照计算角膜新生血管面积;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角膜组织中VEGF蛋白的表达;RT-PCR法检测角膜组织中VEGFmRNA的表达;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房水内VEGF的表达。 实验二:Avastin滴眼液对兔角膜缝线后角膜新生血管形成的抑制作用 (1)以缝线法诱导角膜新生血管的生成; (2)、(3)均与实验一相同。 实验三:Avastin滴眼液对人角膜新生血管形成的抑制作用 (1)纳入符合标准的病人,告知并自愿接受治疗; (2)给药:Avastin滴眼液,4次/d,共14d。 (3)用药第7d、14d时通过裂隙灯观察并记录角膜情况,拍照计算角膜新生血管面积;观察并询问病人用药后情况,评价安全性。 结果: 实验一: (1)成功制备兔角膜碱烧伤后新生血管模型; (2)给予各组不同药物治疗14d后,不同时间点Avastin组角膜新生血管均明显较对照组短而稀疏;RT-PCR检测结果显示,在伤后21d、28d时,Avastin组兔角膜组织内VEGFmRNA的表达均较对照组低。56d时,Avastin组兔角膜组织内VEGFmRNA的表达较对照组高;ELISA法显示,兔角膜房水中VEGF含量于21d时明显低于对照组,说明此药物可有效渗透角膜,使房水中的VEGF含量下降。 实验二: (1)成功制备兔角膜缝线法诱导新生血管模型; (2)给予各组不同药物治疗14d后,不同时间点Avastin组新生血管面积值与帕利百和对照组均有显著性差异;RT-PCR检测结果显示,在缝线后21d、28d时,Avastin组兔角膜组织内VEGFmRNA的表达均较对照组低。而56d时,Avastin组兔角膜组织内VEGFmRNA的表达较对照组高;ELISA法检测兔角膜房水中VEGF的含量结果显示:缝线后21d时,Avastin组房水中的VEGF含量较帕利百和对照组均低。随着时间的延长,伤后28d时,三组房水中的VEGF含量趋于一致,统计学无明显差异;而缝线后56d时,帕利百和对照组房水中的VEGF含量较Avastin组突发性的增加,统计学有意义。 实验三: (1)纳入符合标准病人24例,共31只眼。 (2) 31例患眼用药7d、14d后角膜新生血管面积明显减少,分别为用药前的60.70±21.08%,40.26±21.52%。其中18眼视力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3) 31例患眼用药后安全性评价计分均为0分,未观察到角膜水肿、角膜上皮脱落、角膜溃疡不愈合、虹膜睫状体炎、虹膜萎缩及晶状体损伤现象;未出现皮肤过敏反应和毒性损伤等全身不良反应。 结论: (1)角膜碱烧伤急性炎症期过后,给予Avastin眼液滴眼可有效控制新生血管的生长,且在用药后可减少新生血管面积。在停药后短期内观察,未见新生血管面积的再增长。 (2)对于缝线引起的角膜新生血管,Avastin眼液滴眼能控制并促使新生血管消退。但在停药后,由于缝线刺激长期存在,新生血管仍会继续生长。因此,提示不同刺激因素引起的角膜新生血管应提供不同的用药时间及方法。 (3) Avastin眼液对不同因素引起的人角膜新生血管均有抑制作用,且在短时间用药未见不良反应,具有很好的安全性。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第四军医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R772.2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易伟华,魏锐利,蔡季平,李玉莉;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转化生长因子β_1在眼眶海绵状血管瘤的表达及意义[J];国际眼科杂志;2004年02期

2 严军,王正国,朱佩芳;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小鼠角膜碱烧伤后修复过程中的作用[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5年19期

3 王艳;肿瘤坏死因子系统与角膜移植免疫[J];眼科新进展;2003年01期

4 唐维强,柳林,刘智勇,仲明,李静,温新富;卡托普利对大鼠角膜新生血管生长的影响[J];眼科研究;2005年01期

5 冯克孝,杨纪忠,李冰,王效武,冯晓,赖子香;实验性角膜新生血管的形态观察[J];中华眼科杂志;2001年05期



本文编号:236635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ank/236635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f7b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