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眼科论文 >

白内障患者角膜后表面散光相关研究

发布时间:2019-05-10 09:39
【摘要】:一、白内障人群角膜后表面散光的分布研究 目的:研究白内障人群角膜后表面散光的分布规律 方法:分析白内障患者(94眼)Pentacam角膜地形图仪检查结果,总结角膜后表面散光的特点。 结果:①角膜后表面散光度数平均为0.34±0.21D,在这94眼中,40眼(42.6%)的白内障患者术前角膜后表面散光<0.30D,37眼(39.4%)的患者角膜后表面散光在0.30D~0.50D之间,另有17眼(18.1%)的患者散光≥0.5D②角膜后表面散光的轴位平均88.32°±23.10°,经统计有88眼(93.62%)角膜后表面散光为顺规散光,4眼为逆归散光(4.26%),另有2眼为斜轴散光(2.13%)。③角膜后表面散光度数及轴位与年龄无相关关系(P=0.969>0.05),与性别亦没有相关性(P=0.967>0.05),而与前表面散光度数有显著的相关性,呈正相关关系(r=0.224,P=0.03<0.05),即随着角膜前表面散光度数的增加,,后表面散光度数也有增加的趋势。角膜后表面散光轴位也与前表面轴位有显著的相关性,成正相关关系(r=0.255,P=0.014<0.05),即随着角膜前表面散光轴位的增大,后表面轴位也有随其增大的趋势。 结论:角膜后表面散光度数很小,大部分为顺规散光,其大小、轴位都与前表面有显著相关性,且呈正相关关系,即角膜后表面散光的大小和轴位都与前表面有一定的“吻合性”或“靠拢性”。 二、角膜后表面散光对角膜总散光的影响及3.2mm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手术前后角膜后表面散光的变化 目的:研究角膜后表面散光对角膜总散光的影响,及3.2mm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后后表面散光的变化规律。 方法:将44只眼角膜前、后表面散光大小轴位进行矢量运算,计算得角膜总散光,与前表面散光相比分析变化;44只眼行3.2mm透明角膜切口(右眼颞侧左眼鼻侧)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观察其术后一天、一周、一月、三个月角膜后表面散光的变化。 结果:术前平均角膜前表面散光值为1.24±0.72D,平均角膜总散光值1.13±0.72D,两者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4只眼中使角膜总散光值减小的有27眼(61.36%),平均减小了0.30±0.18D;使角膜总散光值增加的有17眼(39.64%),平均增加了0.18±0.14D。术后一天、一周、一个月、三个月的角膜后表面散光度数分别为:0.680±0.370D、0.543±0.320D、0.430±0.320D、0.327±0.193D,术前与术后三个月相比,两者的差异无显著性(t=0.211,P=0.834>0.05)。 结论:3.2mm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后角膜后表面散光值基本上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术后三个月与术前相比,无显著性差异,即白内障术后角膜后表面散光值变化很小可以忽略不计;角膜后表面散光对角膜总散光是有影响的,如果忽略它将使部分病人角膜散光的预测产生严重偏差。 三、角膜后表面散光对Toric IOL柱镜计算结果的影响 目的:研究忽略角膜后表面散光是否影响Toric IOL柱镜度数的选择 方法:术前对适合植入Toric IOL的57只眼用两种不同的方算计算柱镜度数,观察晶体型号有无变化。 结果:3眼(5.26%) Toric IOL柱镜度数由T_n变为T_(n+1);29只眼(50.88%)由T_n变为T_(n-1);6只眼(10.53%)由T_n变为T_(n-2);19只眼(33.33%)柱镜度数没有发生变化;7只眼由于散光度数变得很小,不再需要用Toric IOL矫正。 结论:忽略角膜后表面散光将会使部分患者Toric人工晶体型号的选择产生偏差,从而不能最大程度的矫正角膜散光。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R776.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刘伟;何书喜;;白内障术后散光的研究进展[J];国际眼科杂志;2008年02期

2 吴丽萍;盛耀华;王于蓝;叶向_g;;白内障人群的角膜散光分布[J];国际眼科杂志;2009年03期

3 钱进,王军;透明角膜小切口白内障术后的屈光稳定时间分析[J];临床眼科杂志;2005年02期

4 刘慧霞;廖荣丰;朱美玲;;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角膜地形图分析[J];临床眼科杂志;2006年02期

5 钟敬祥,邵东平,刘斐,朱春玲,杨晓然,李敏超;超声乳化术角膜切口对角膜屈光的影响[J];眼科新进展;2004年06期

6 刘祖国,谢玉环,张梅;正常人角膜前后表面地形及全角膜厚度的研究[J];中华眼科杂志;2001年02期



本文编号:247354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ank/247354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aa6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