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眼科论文 >

自觉听力正常的后循环缺血患者纯音听阈与耳声发射结果分析

发布时间:2019-12-04 19:10
【摘要】:目的探讨自觉听力正常的后循环缺血(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PCI)患者的纯音测听和耳声发射的结果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经临床确诊为PCI且自觉听力正常的患者40例(80耳)作为实验组,健康成年人30例(60耳)作为对照组,两组均行纯音测听、瞬态诱发耳声发射(TEOAE)和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POAE)检查,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PCI组125~8 000Hz各频率气导听阈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CI组的TEOAE检出率(47.5%,38/80)低于对照组(95.0%,57/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CI组DPOAE各频率检出率、幅值均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尤以高频区明显(P0.01)。结论后循环缺血可以影响耳蜗的血液供应,导致常规纯音测听难以发现的耳蜗功能损害,尤以高频区明显。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张奕民,张元兴,薛蕾,李涛;椎源性短暂性脑缺血发病危险因素的相关性研究[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2 吴子明;张素珍;杨伟炎;韩东一;;后循环缺血概念的提出及神经耳科的对策[J];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08年01期

3 高山;;头晕、后循环缺血与某些诊断误区[J];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09年06期

4 姜伟;赵晓峰;孟智宏;;后循环缺血的名称演变及治疗进展[J];中国卒中杂志;2013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丽;朱爱民;;1422例新生儿听力筛查结果与分析[J];安徽预防医学杂志;2010年06期

2 张雪峰;马莹;史蕾;邢锦红;黄丽辉;;28043例新生儿听力筛查结果分析[J];北京医学;2008年03期

3 刘睿清;林建云;陈泉东;;铅暴露豚鼠的畸变产物耳声发射研究[J];重庆医学;2009年09期

4 王亚芳;苏金柱;崔莉;李红霞;温鑫;;中枢性协调障碍患儿听性脑干反应及多频稳态诱发电位分析[J];重庆医学;2009年14期

5 刘伊辉;张学成;张启富;;鼻咽癌放疗后听力损失的多因素分析[J];当代医学;2010年28期

6 涂彬;;3000例1~3月龄婴儿听力筛查结果分析[J];当代医学;2012年22期

7 王国秋;高辰生;刘青蕊;;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在诊断后循环缺血中的对比应用研究[J];中国医药导刊;2009年12期

8 王海妹;黄继红;周小柳;;不同年龄段突发性耳聋临床分析[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8年18期

9 张名霞,王宁宇,王玉平,李丽萍,孔锋,苏金菲,严波,刘春红;颞叶癫痫患者听觉功能初步研究[J];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05年09期

10 龙墨;梁巍;周丽君;刘婷婷;;聋儿语音获得分析[J];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06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卢海丹;小学生听觉时长处理机制及其与学业成绩相关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张蕾;听障儿童听觉和言语特征及其关系的研究与训练策略[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李晖;椎—基底动脉形态学、血流动力学及灌注多参数MR成像[D];河北医科大学;2011年

4 王烁;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文献分析及临床证候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2年

5 成良;双侧下丘间相互作用对频率信息处理的调制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6 聂文英;新生儿视听功能同步监测机制及功能整合的同步诱发电位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7 田岚;增强电子耳蜗听感知的处理策略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8 孙椺郡;广义发声功能评估的实验研究及应用[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9 刘建菊;人工耳蜗植入儿童听觉康复效果评估标准的修订及应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丽;声母音位对比识别康复方案的制订与实施[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丁迎春;健听与听障儿童语调声学特征的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崔丽丽;人工耳蜗植入儿童的声调识别及发声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吕丽;突发性耳聋患者人格、情绪特征及生物反馈治疗效果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5 戴红娅;听觉诱发反应多功能声刺激器设计[D];南方医科大学;2011年

6 郭英;耳蜗及前庭功能检查在椎-基底动脉短暂缺血性眩晕早期诊断中的价值[D];天津医科大学;2005年

7 李欣;高刺激率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对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诊断的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05年

8 张森;多频听觉稳态反应在感音神经性聋儿童客观听阈评估中的临床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06年

9 王文利;大鼠脑震荡后耳蜗功能及相关听力学变化的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06年

10 余瑜;中西医结合治疗突发性耳聋的预后相关因素分析[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任先军,梅芳瑞;椎动脉发育不良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MRA影像及临床研究[J];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1年04期

2 董万利;;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到后循环缺血认识的历史和现状[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09年01期

3 吴子明;张素珍;杨伟炎;韩东一;;后循环缺血概念的提出及神经耳科的对策[J];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08年01期

4 李小红;刘暄;王瑞生;;低分子肝素钙治疗后循环TIA 46例疗效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2011年16期

5 席刚明;王伟;;后循环缺血的研究进展[J];郧阳医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6 龙洁;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概念与诊治的进展[J];中国医刊;2002年11期

7 ;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年06期

8 史树贵;陈康宁;范文辉;陈贞芳;胡冬萍;周燕;;支架成形术治疗后循环缺血86例疗效观察[J];中国卒中杂志;2007年05期

9 毕齐;张茁;李琴;王力峰;;急性椎-基底动脉梗死3例静脉溶栓疗效分析[J];中国卒中杂志;2007年08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熊昕丽;李焰生;;后循环缺血的治疗[J];国际脑血管病杂志;2007年11期

2 苏镇培;;对“中国后循环缺血的专家共识”的几点意见[J];中华内科杂志;2007年11期

3 恽文伟;赵进委;刘向远;张志翔;陈卓友;钱传忠;;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后循环缺血12例报告[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8年12期

4 郑虹;薛慎伍;;后循环缺血患者椎动脉血流变化的临床意义[J];实用医药杂志;2008年04期

5 周雪珍;;45例后循环缺血病人头颈部CTA结果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9年04期

6 郑海农;蒋爱敏;;关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与“后循环缺血”[J];心脑血管病防治;2009年02期

7 张志英;陈伟贤;;后循环缺血的研究进展[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09年21期

8 牛兴荣;;天麻素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9年24期

9 马先军;董万利;邵凤扬;;60例后循环缺血患者脑血管形态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分析[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09年01期

10 王国秋;高辰生;刘青蕊;;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在诊断后循环缺血中的对比应用研究[J];中国医药导刊;2009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翁秋燕;胡兴越;;后循环缺血的临床特点及影像学分析[A];2009年浙江省神经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2 王维治;;中国后循环缺血专家共识解读[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三次血栓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3 罗翌;;眩晕与后循环缺血[A];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第十三次全国急诊医学学术年会大会论文集[C];2010年

4 孟繁华;孙博谦;;影响后循环缺血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分析[A];第十一届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5 刘广西;张伯兴;刘书珍;;中西医结合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50例疗效观察[A];庆祝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成立三十周年论文集粹2011[C];2011年

6 王庆松;向阳;王俊;;后循环缺血的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7 张世卿;高清顺;高山;王君;张典;石洪霞;;推拿调任通督法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临床观察[A];第十三次中医推拿学术年会暨推拿手法治疗脊柱相关疾病高级培训班论文汇编[C];2012年

8 张莉莉;李敬诚;谢鹏;王景周;;后循环缺血患者椎基底动脉的血管结构和血流动力学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9 蔡峥;王菲;;丹蒌片联合氟桂利嗪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疗效观察[A];2011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心病分会学术年会暨北京中医药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0 张素珍;吴子明;陈艾婷;冀飞;刘兴健;杨伟炎;韩东一;;后循环缺血性单发性眩晕与偏头痛性眩晕的鉴别诊断[A];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上)[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刘云涛;专家呼吁对后循环缺血加强认识[N];中国医药报;2007年

2 健康时报特约记者 何世桢;耳聋耳鸣查查脑血管[N];健康时报;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斌;后循环缺血疾病责任血管与病灶的关系、临床亚型分类及预后的判断[D];河北医科大学;2009年

2 韩晓云;血管及血流动力学异常与后循环缺血的研究分析[D];苏州大学;2010年

3 李倩;王健教授对于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治疗的经验总结[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0年

4 郝玉贵;后循环缺血患者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D];华北煤炭医学院;2009年

5 邢振华;后循环缺血病人血管结构异常的分型及其临床意义的研究[D];青岛大学;2008年

6 庾建英;三血管结扎法制备兔后循环缺血模型的评价[D];新疆医科大学;2010年

7 王国秋;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和磁共振成像在后循环缺血中的应用[D];河北医科大学;2009年

8 翁秋燕;后循环缺血的临床特点及影像学分析[D];浙江大学;2009年

9 贾伟;后循环缺血临床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7年

10 仝朝桢;益肾定眩法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观察[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56971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ank/256971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173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