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传入性瞳孔障碍在双眼非对称性白内障中的表现
发布时间:2020-06-15 20:04
【摘要】:一、研究背景瞳孔对光反射分为直接和间接对光反射[1]。当光线照射一侧瞳孔,引起被照眼瞳孔缩小时,称为直接对光反射;而未被照射的对侧瞳孔也相应收缩,称为间接对光反射。瞳孔光反射异常可分为传出性和传入性瞳孔障碍,可通过双眼的直、间接对光反射检查发现。前者是由于瞳孔反射弧运动支异常所致,后者是因反射弧感觉支异常所致,表现为光照射患眼时双侧瞳孔收缩迟钝或消失,当反应完全消失时称绝对传入性瞳孔障碍(盲眼),而更为常见的是相对传入性瞳孔障碍[2](relative afferent pupillary defect,RAPD),是指一眼存在瞳孔传入障碍,或者双眼瞳孔传入障碍程度不对称。其通常发生于单独的或者双眼不对称性的视神经病变或广泛的视网膜病变。一般情况下,视力差的眼会表现出RAPD。但是,在眼屈光间质异常疾病如角膜不透明、前房积血、前房纤维膜、白内障或者是玻璃体积血中,RAPD常常发生在视力相对较好的眼,也就是屈光间质异常眼的对侧眼[3]。有研究证明,存在RAPD的非对称性白内障患者,在白内障摘除术后,RAPD消失或转移至对侧眼。既往对双眼非对称性白内障患者的研究中,采用的为传统的检查方法:交替性照光试验,该检测方法不能客观定量检测瞳孔光反射活动,且常常因为被检者个体因素如小瞳孔、深色虹膜[14]或瞳孔对光收缩微弱者,轻度的RAPD难以被检出;因为瞳孔运动的生理性瞬时波动[1]可能造成假阳性或假阴性的误诊;检查者的偏差和观察的不准确性也可能会导致一定的误差。本实验采用瞳孔及眼动功能数字化测量仪,可以避免上述因素带来的试验误差,定量检测瞳孔活动。二、研究目的探讨双眼非对称性白内障患者中,视力较好眼RAPD的发生率,以及术前RAPD与白内障的分型及术眼术后视力提高是否存在相关性。验证瞳孔及眼动功能数字化测量仪在临床RAPD检查中的实用价值。三、研究对象及方法选取2017年8月~2018年1月至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行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的患者80例。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平均年龄71.8±8.5(50~88)岁,其中男性40例,女性40例。入选标准为:双眼视力差0(五分法视力表),无眼部刺激症状,虹膜纹理正常[4],眼底正常[5],72h内无服药及局部用药史。排除标准:既往无脑血管意外病史[6]、脑性瘫痪、智力迟钝、白内障或者视网膜手术[7,8]、眼外伤[9]、弱视[10]、斜视、眼球震颤;除外白内障以外的屈光间质不透明疾病、青光眼[11]、屈光参差、以及患有围手术期并发症的患者。所有入选对象在术前、术后一天、术后一月均行详细的眼部检查、交替性对光试验、瞳孔及眼动功能数字化测量仪检测。详细记录相关数据,运用excel、spss等软件行统计学分析。四、研究结果80例白内障患者的平均年龄为71.8±8.5(50~88岁),RAPD组48人(60%),和NRAPD组32人(40%)。NRAPD组与正常组各参数值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APD组各参数值较NRAPD组相比,较好眼的直接PCA及PCV均降低、PCL延长,白内障术眼的间接PCA及PCV降低、PCL延长;对RAPD组患者的瞳孔仪检查各参数进行ROC曲线分析显示,PCA、PCV较PCL具有更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在RAPD组中,经白内障手术后,96%(46/48)的患者术前较好眼的RAPD消失,4%(2/48)的患者术前较好眼的RAPD转移到对侧。患者双眼术前视力平均差,在RAPD组为0.42±0.27,在NRAPD组为0.37±0.13。双眼视力差超过0.6的患者中80%(18/20)存在RAPD;双眼视力差在0.3~0.6之间的患者中33%(12/36)存在RAPD;双眼视力差小于0.3的患者24中,18人75%(18/24)的患者存在RAPD。视力差在0.3~0.6的患者,RAPD组占25%(12/48),NRAPD组占75%(24/32)。分析比较RAPD组和NRAPD组中白内障各类型组成情况,结果显示,在本实验囊括的所有类型的白内障中,皮质型II级核中RAPD的发生率最高。术后视力的改善,在RAPD组为0.65±0.12;在NRAPD组为0.68±0.10(p=0.184)。最终的术眼术后视力,在RAPD组为4.81±0.14;在NRAPD组为4.78±0.16(p=0.250)。五、结论1、双眼非对称性白内障患者中RAPD的发生率为60%。2、存在RAPD的双眼非对称性白内障患者中,经白内障手术后,96%的患者术前较好眼RAPD消失。3、双眼非对称性白内障患者中,双眼术前视力差0.6或0.3的RAPD发生率较高。4、RAPD发生率与白内障类型无明显相关性5、术前RAPD与术后视力提高无明显相关性
【学位授予单位】:苏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R776.1
【图文】:
瞳孔障碍在双眼非对称性白内障中的表现 第第一章 前 言光反射径路包括传入径路和传出径路两部分[12]。传入径路:光反射伴行至视交叉后分为交叉纤维和不交叉纤维进入视束,经四叠体上前区,终止于顶盖前核,在核内交换神经元,发出纤维,一部分绕侧缩瞳核(Edinger-Westphal 核,E-W 核)相联系,另一部分经后联合;传出径路:由两侧E-W 核发出的神经纤维随动眼神经入眶,止于睫换神经元,节后纤维随睫状短神经入眼球至瞳孔括约肌。
RAPD组患者的瞳孔仪检查各参数ROC曲线分析
本文编号:2714924
【学位授予单位】:苏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R776.1
【图文】:
瞳孔障碍在双眼非对称性白内障中的表现 第第一章 前 言光反射径路包括传入径路和传出径路两部分[12]。传入径路:光反射伴行至视交叉后分为交叉纤维和不交叉纤维进入视束,经四叠体上前区,终止于顶盖前核,在核内交换神经元,发出纤维,一部分绕侧缩瞳核(Edinger-Westphal 核,E-W 核)相联系,另一部分经后联合;传出径路:由两侧E-W 核发出的神经纤维随动眼神经入眶,止于睫换神经元,节后纤维随睫状短神经入眼球至瞳孔括约肌。
RAPD组患者的瞳孔仪检查各参数ROC曲线分析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余芳;顾宝文;李汉珍;;相对性瞳孔传入障碍在致盲性眼病检测中的应用[J];国际眼科杂志;2013年03期
2 张国梅;;相对性传入性瞳孔障碍(RAPD)[J];实用防盲技术;2011年03期
3 练苹;袁敏而;顾欣祖;叶秀兰;;球后视神经炎患者的瞳孔对光反射特征[J];中华眼底病杂志;2006年06期
4 游江,刘萍,姜德咏;定量检测相对性瞳孔传入缺陷对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病情的评估作用[J];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5年04期
5 刘瑛,叶秀兰,练苹,顾欣祖,麦光焕;临床瞳孔检查新进展[J];国际眼科杂志;2004年06期
6 练苹,叶秀兰;相对性瞳孔传入障碍的临床检查及意义[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03年07期
7 游江,姜德咏;定量检测相对性瞳孔传入缺陷对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手术后视功能的预测作用[J];中华眼底病杂志;2001年04期
8 张燕;陈洁;吕帆;;研究弱视眼瞳孔直径变化探讨其视觉通路的功能[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09年07期
本文编号:27149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ank/2714924.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