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眼科论文 >

HSP90靶向治疗后发性白内障的抑制研究

发布时间:2020-09-11 09:13
   背景后发性白内障(Posterior capsular opacification,PCO)是白内障晶体囊外摘除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是术后视力再次障碍的主要原因。PCO主要病理特征是残留晶状体上皮细胞发生增殖、迁移、上皮-间质转化、胶原沉积及晶状体纤维再生等。目前,手术方式的提高及人工晶体材料和设计的改进可以改善术后PCO的发生,但PCO的发生率并没有大幅度降低。现阶段治疗PCO唯一有效手段是Nd:YAG激光治疗,这种方法不仅治疗费用昂贵,且术后导致多种并发症,如晶体损伤、视网膜脱落、囊状黄斑水肿、眼内炎、角膜水肿、眼压升高、晶状体脱位或半脱位、晶状体凹陷等。目前,并没有治疗或预防PCO的药物安全应用于临床试验。我们研究发现热休克蛋白90(Heat shock protein 90,HSP90)特异性抑制剂17AAG能够抑制晶状体上皮细胞系增殖。HSP90是一种ATP依赖性分子伴侣,在蛋白稳定和降解中起着重要作用,抑制HSP90功能导致其靶蛋白降解。17AAG是HSP90 N端抑制剂,能抑制HSP90和ATP的结合,从而抑制HSP90 ATP酶的活性,现处于临床II期研究。EGFR是HSP90的靶向蛋白,EGFR信号通路受HSP90调控,17AAG能通过促进EGFR降解抑制其下游通路从而抑制细胞增殖。晶状体上皮细胞系是研究PCO最简单的实验模型,但未考虑细胞粘附在晶状体囊膜上的影响,未能真实反映PCO病理生理上的变化。因此,我们制备体外大鼠PCO囊袋模型和体内兔PCO模型,以探讨HSP90特异性抑制剂17AAG对后发性白内障的抑制作用及分子机制。目的探讨HSP90特异性抑制剂17AAG对后发性白内障的抑制作用及分子机制。方法1.制备体外大鼠晶状体PCO囊袋模型,通过免疫印迹实验检测无血清培养6h、12h、24h时和正常组织上皮细胞中HSP90、EGFR、p-ERK的表达量。2.使用小鼠晶状体上皮细胞系(m LEC)和人晶状体上皮细胞系(SRA01/04、HLE-B3),通过细胞增殖实验检测17AAG对晶状体上皮细胞增殖的影响。3.制备大鼠PCO囊袋模型,通过培养和倒置显微镜观察,检测17AAG对囊袋残留上皮细胞增殖的影响,并通过Ed U标记法验证其作用效果。4.制备大鼠PCO囊袋模型,通过免疫印迹实验检测17AAG对囊袋残留上皮细胞中EGFR及下游通路表达的影响。5.制备大鼠PCO囊袋模型,通过TUNEL染色法和免疫印迹实验检测17AAG是否诱导囊袋上皮细胞凋亡。6.制备大鼠PCO囊袋模型,通过培养和倒置显微镜观察,比较17AAG和HSP90非N端抑制剂PEITC对囊袋残留上皮细胞增殖的影响,并通过Ed U标记法验证其作用效果。7.构建兔体内PCO模型,检测17AAG对兔体内PCO发生的影响。结果1.大鼠晶状体囊袋残留上皮细胞高表达HSP90,EGFR信号通路激活。2.17AAG抑制晶状体上皮细胞系增殖,且有时间和浓度依赖性。3.17AAG抑制大鼠PCO囊袋模型组织上残留上皮细胞增殖。4.17AAG促进囊袋残留上皮细胞中EGFR降解并抑制其下游通路。5.17AAG诱导大鼠晶状体PCO囊袋上皮细胞发生凋亡。6.HSP90非N端抑制剂PEITC不抑制大鼠晶状体囊袋残留上皮细胞增殖。7.17AAG延迟兔体内PCO的发生。结论1.PCO发生中HSP90表达升高,EGFR信号通路上调,并参与囊袋残留上皮细胞增生。2.17AAG通过抑制HSP90-EGFR信号通路抑制大鼠囊袋残留上皮细胞增殖和兔PCO发生。3.HSP90是预防PCO的一个新的靶向分子。
【学位单位】:河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R776.1
【部分图文】:

上皮细胞,大鼠,分子伴侣,晶体囊


晶体囊袋残留的晶状体上皮细等覆盖晶体后囊膜所造成的[4]。首先在镜下,分离出大鼠晶状体,经过在前囊培养囊袋组织。我们选取正常晶状体囊袋模型组织,通过免疫印迹检测发现,1)。另外,我们发现HSP90的靶向蛋白达量也明显升高。赖性的热休克蛋白,具有分子伴侣功能作为肿瘤防治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的药制HSP90分子伴侣的功能,且作为抗肿特异性抑制剂17AAG对PCO的影响。

晶状体上皮细胞


由于细胞的增殖能力和生存能力较强,采用细胞系研究是一种普遍和简单的方式,因此,我们首先使用细胞系模型通过细胞增殖实验检测17AAG对晶状体上皮细胞增殖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0μM 、0.1μM 、0.2μM、0.4μM和0.8μM的17AAG分别处理鼠晶状体上皮细胞(mLEC)24h、48h和72h,随着加药浓度的升高,细胞增殖明显受到抑制,呈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图A、B、C)。通过SPSS进行概率回归分析,17AAG处理24h、48h和72h对于mLEC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0.849μM(p=0.001<0.150)、0.489μM(p=0.09<0.150)、0.491μM(p=0.001<0.150)。根据此实验结果,我们选取0.4μM浓度17AAG分别处理mLEC、SRA01/04和HLE-B3三种细胞0h、24h、48h和72h,随着加药时间升高,细胞增殖明显受到抑制,呈明显时间-效应关系(图D、E、F)。因此,17AAG能抑制鼠晶状体上皮细胞(mLEC)和人晶状体上皮细胞(SRA01/04和HLE-B3)增殖,并且随着17AAG加药浓度升高或加药时间增加,细胞增殖抑制率明显增加。

大鼠,囊袋,标尺,放大图


20图 2.3.1.1 不同浓度 17AAG 对大鼠晶状体囊袋残留上皮细胞增殖的影响。(A、E、H 和 K)为不同浓度 17AAG 处理囊袋第一天。(B、F、I、L)为不同浓度 17AAG 处理囊袋第二天。(C、G、J、M)为不同浓度 17AAG 处理囊袋第三天。图 A、B、C 为 0μM 17AAG 处理,图 E、F、G 为 0.2μM17AAG 处理,图 H、I、J 为 0.4μM 17AAG 处理,图 K、J、M 为 0.8μM 17AAG 处理。其中 A-C 和E-M 标尺为 500μm ,D 图为 C 图中黑框的放大图,标尺为 200μm。图中黑色小箭头指的是细胞边缘。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龙;;Nd:YAG激光治疗后发性白内障患者的临床分析[J];家庭医药.就医选药;2019年02期

2 滕贺;张红;;药物修饰人工晶状体抑制后发性白内障[J];国际眼科杂志;2013年01期

3 刘建军;丁银霞;秦燕;徐林;吴燕琴;;复明片预防治疗老年后发性白内障疗效观察[J];临床医药实践杂志;2008年17期

4 姜良柱;吴明星;;后发性白内障评价的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06年06期

5 高丽芬;后发性白内障[J];国外医学.眼科学分册;2003年01期

6 吴明星,李绍珍;评价后发性白内障方法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眼科学分册;1999年02期

7 卢海萍,张询;后发性白内障手术的改进[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1994年02期

8 夏小平;陆道炎;;后发性白内障[J];国外医学.眼科学分册;1992年01期

9 刘平,孔令坤,丁淑云,王晓丹;Nd:YAG激光治疗后发性白内障[J];光电子·激光;1993年03期

10 彭星稀,蒋幼芹;钕—YAG激光治疗外伤性后发性白内障40眼分析[J];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附眼科手术);1988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江慧敏;李燕;董晓明;;Nd:YAG激光治疗后发性白内障的疗效及并发症观察[A];江西省第十四次中西医结合中医眼科学术交流会暨九江市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第十次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8年

2 杨玉洁;李林;徐春丽;谢铃;张振华;杨永利;孙秋萍;;糖尿病对后发性白内障的影响及可能机制的初步研究[A];第十四届西北五省眼科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3年

3 闵宗英;;Nd:YAG激光治疗后发性白内障疗效分析[A];2006年浙江省眼科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4 李敏超;刘斐;杨晓然;邵东平;李远标;黄艳君;;前囊抛光预防后发性白内障的临床观察[A];中华医学会第十二届全国眼科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7年

5 陈彬川;李萍;于兰;秦萍;;5-氟尿嘧啶联合肝素抑制后发性白内障的临床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二届全国眼科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7年

6 李俊;俞颂平;施天严;;同轴1.8mm与3.0mm切口白内障超声乳手术致后发性白内障发生率的比较[A];2014浙江省眼科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4年

7 秦南;;瞳孔夹持合并后发性白内障的YAG激光治疗[A];中华医学会第十二届全国眼科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7年

8 曹奎;刘华;董万江;胡绍柱;;Nd:YAG激光治疗后发性白内障的临床应用[A];中华医学会第十二届全国眼科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7年

9 陈彬川;于兰;帖红艳;秦萍;;儿童后发性白内障综合预防方法的探讨[A];中华医学会第十二届全国眼科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7年

10 林磊;赵云娥;李瑾;常平骏;喻芳;郑虔;;囊袋张力环对晶状体上皮细胞及后发性白内障的影响[A];2014浙江省眼科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余宁宁 李水根;后发性白内障发生机理探明[N];健康报;2003年

2 许晓华;白内障被摘除了为何又复发?[N];健康时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孙洁;反义c-myc基因转染抑制后发性白内障的实验研究[D];青岛大学;2004年

2 石磊;全反式维甲酸抑制后发性白内障的实验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5年

3 王哲文;后发性白内障的发病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4 马立威;后发性白内障计算机图像定量分析系统的建立与应用[D];中国医科大学;2007年

5 孙传宾;表面自组装TGF-β_2抗体多层膜的新型人工晶状体研制及其抑制后发性白内障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梦园;HSP90靶向治疗后发性白内障的抑制研究[D];河南大学;2018年

2 韦晓丹;后发性白内障发病机制和防治的研究进展[D];河北医科大学;2009年

3 付书华;双氯芬酸钠表面修饰人工晶体预防兔后发性白内障的实验研究[D];江西医学院;2005年

4 赵红;两种不同材料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预防后发性白内障的临床研究[D];郑州大学;2012年

5 高雪;雷帕霉素抑制兔眼后发性白内障的实验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6 高原;Nd:YAG激光对不同类型人工晶状体的偏心和倾斜及后发障对视觉质量的影响[D];天津医科大学;2015年

7 张小文;兔后发性白内障房水中白介素-1β和白介素-6的含量[D];武汉大学;2005年

8 董洪涛;体外不同生长状态牛晶状体上皮细胞对药物敏感性的差异研究[D];郑州大学;2006年

9 黄琪;后发性白内障与人工晶状体材料的体外实验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6年

10 雷在枝;MG132抑制人晶状体上皮细胞增殖、移行和分化的实验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81649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ank/281649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da7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