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眼科论文 >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外周化学感受器敏感性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0-09-21 07:47
   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拟通过低氧撤退试验评价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S)患者及健康受试者的颈动脉体化学感受器敏感性,并分别于晨起和睡前两个时间点进行实验,并分析不同组别受试者自身睡前与晨起时外周化学感受器敏感性的差异性;不同组别受试者在同一时间点外周化学感受器敏感性的差异性;不同组别受试者睡前与晨起时外周化学感受器敏感性差值在组间的差异。方法:20名OSAS患者和15名健康受试者参与了实验,根据性别、年龄、BMI、BSA相匹配的原则,分别为OSAS患者组及健康受试者组。通过低氧撤退试验,即通过给予患者少于20s纯氧并计算其通气的减少值(%ΔV.i)来评估外周化学感受器敏感性,并分析组内及组间差异性。结果:OSAS患者睡前外周化学感受器敏感性均值21.963±7.281(%ΔV.i)低于健康受试者24.875±4.240,组间分析(p=0.072)p0.05,无统计学差异。晨起时外周化学感受器敏感性36.654±9.429(%ΔV.i)高于健康受试者25.410±3.722,组间分析(p=0.001)p0.05,存在统计学差异;健康受试者组晨起与睡前外周化学感受器敏感性差异性(p=0.431)p0.05,无统计学差异、OSAS患者组晨起与睡前外周化学感受器敏感性差异性(p=0.000)p0.05,存在统计学差异;OSAS患者组与健康受试者组组内睡前与晨起时差值使用睡前作为基础值校准后进行统计学计算。OSAS患者组睡前与晨起时外周化学感受器敏感性差值74.855±43.994(Δ%ΔV.i)与健康受试者健康受试者组2.869±10.428比较(p=0.000)p0.05,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OSAS患者中存在外周化学感受器敏感性异常,这种呼吸调控的不稳定性可能受患者自身状态影响。间歇低氧可导致神经可塑性的改变从而导致LTF以及高环路增益,即外周化学感受器敏感性改变,此为OSAS非结构性的致病及加重因素。
【学位单位】:中国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R766
【部分图文】:

外周化学感受器,敏感性,环路增益,气道


中国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呼吸调控的稳定性常用环路增益(loop gain,LG)来表示,而 OSAS 的患者中存在的化学感受器敏感性异常,是导致呼吸调控中出现高环路增益的重要原因。增高的环路增益则可能会影响平静呼吸时对高 CO2以及低 O2的敏感性。增加的化学感受器反射增益在阻塞事件发生后增加了过通气和对低 CO2的反应强度,并且通过减少气道扩张肌肉活动推进之后的气道塌陷[18,19]。

实验模型,肺功能,三通管,同步监测


图 1 实验模型的建立2.2.2.2 应用便携式肺功能测试系统进行对 P0.1以及 VT 的同步监测大约每 4 次呼吸便携式肺功能测试系统可对受试者进行一次 P0.1及 VT 的监测,P0.1于吸气相开始第 0.1 秒进行监测,反应呼吸驱动情况,同时即时 VT 同步显示在电脑屏幕,并记录实验数据。2.2.2.3 给予高 CO2及低氧撤退后动态观察 P0.1以及 VT 的变化患者取坐位,手持便携式肺功能测试系统手柄进行实验。扭转三通管于室内空气时,对受试者进行 P0.1以及 VT 的同步监测,重复进行 5 次取平均值,将此时的 P0.1以及 VT 设为 P0.1.n以及 Vi.n,并同步记录受试者此时的心率、末梢血氧饱和度、呼吸频次以及 PETCO2,将其设定为基础值。扭转三通管打开高 CO2混合气开关,对受试者进行混合气状态下的数据记录,每 4 次呼吸进行一次 P0.1以及 VT的监测,设为 P0.1.0以及 Vi.n,并同步记录 P0.1及 VT 进行记录时的心率、末梢血氧饱和度、呼吸频次以及 PETCO2,并一一对应,共记录 4 次。扭转三通管关闭混

实验流程,纯氧


中国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合气开关,打开纯氧开关,使管道内沟通纯氧,给予患者不超过 20s 纯氧。关闭纯氧开关,打开混合气开关,使管道内沟通混合气,于纯氧撤退后 5s 至 20s 内进行 P0.1以及 VT 的监测,设为 P0.1.5s-20s以及 Vi.5s-20s。再次恢复到常规室内大气压下,可进行重复性呼吸实验,两次实验间隔至少 20min。患者经过大于 6h 睡眠后,再次重复进行实验,测得晨起时的各项数据(图 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韩芳,魏海琳,张永辉,张阳,李静,董霄松,何权瀛,陈尔璋,丁东杰;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睡眠时的呼吸中枢反应性与夜间低氧血症的关系[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3年09期



本文编号:282325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ank/282325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94d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