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方法测量调节滞后结果的比较研究
本文关键词:不同方法测量调节滞后结果的比较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调节滞后 Nott动态检影 MEM动态检影 融像性交叉柱镜法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方法测量调节滞后所得结果的可供比对的正常范围,为临床检查中调节滞后测量方法的选择及结果比对提供依据。方法:随机选取81名18~25周岁在校大学生近视患者,应用电脑验光仪和综合验光仪行规范验光后,分别用Nott法、MEM法和融像性交叉柱镜法(FCC法)测量其注视眼前40 cm处视标时的调节滞后量。利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确定不同方法测量结果的统计学差异及线性回归关系。结果(:1)采用Nott法、MEM法及FCC法测量被检眼注视眼前40 cm处视标时调节滞后结果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5.038,P0.001)。(2)Nott法及MEM法测量结果与FCC法测量结果的线性回归方程分别为:Y=0.415+0.381X,r2=0.305;Y=0.698+0.600X,r2=0.571。结论:临床上选择不同方法测量调节滞后时,应将测量结果与相对应的正常范围比对。
【作者单位】: 天津医科大学眼科中心眼视光学教研室;
【关键词】: 调节滞后 Nott动态检影 MEM动态检影 融像性交叉柱镜法
【分类号】:R778.11
【正文快照】: 调节滞后是人眼在视近时实际调节反应会比调节刺激稍低的一种常见状态[1],是衡量人眼视近状态、检测调节反应及评估双眼视功能的重要指标。近年来,已有众多研究发现视近时的调节滞后与近视的发生及进展有紧密联系[2],调节滞后的测量在临床检查中的应用日渐广泛。目前临床检查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刘珏;陈剑;周清;李水莲;李诗娜;吕冠僖;;青少年屈光不正患者主视眼眼别相关因素分析[J];广东医学;2006年03期
2 唐秀侠;刘苏冰;曾庆广;聂晓丽;张卫霞;买志斌;;老视眼医学验光与常规验光的对比研究[J];国际眼科杂志;2006年03期
3 夏鸿慧,欧良,谭荣强,廖悦英,戴健荣,林文高,夏云开,范卫,梁瑞颜,梁艳仪;综合疗法治疗儿童弱视的临床观察[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5年12期
4 潘冰心;楼倚天;周武英;;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中年近视的疗效[J];浙江临床医学;2006年11期
5 孙春华;胡聪;徐进;;不同质地随机点立体视图检查屈光参差立体视的结果分析[J];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2006年01期
6 廖瑞端,贾惠莉,冯涓涓,陈咏冲,朱文珲;屈光不正儿童非斜视性双眼视异常状况分析[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05年10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晓飞;灾变条件下通道路网运营安全管理及应急处置研究[D];同济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张洪波;LASIK术后双眼视机能的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06年
2 任建锋;非球面眼镜片设计与加工[D];苏州大学;2006年
3 李贵英;近视眼戴镜对眼动参数影响的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4 徐凤;近视眼LASIK手术前后波前像差的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07年
5 吴立蕾;基于绿视率的城市道路绿地设计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蒋百川;;近视眼研究的进展[J];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2011年01期
2 李晓红;;青少年近视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防治方法探讨[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11年06期
3 肖秀林;叶建忠;许建铮;阳洁;;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治疗老视视疲劳[J];中国医药指南;2011年23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王冬梅;蓝卫忠;杨智宽;朱晓伟;李振;赵峰;葛坚;;个体化视近下加的确立策略研究[A];第十二届广东省视光学学术会议专题讲座、论文汇编[C];2009年
2 张霞飞;施明光;陈彬彬;;调节滞后与青少年近视的相关分析[A];2005年浙江省眼科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3 侯立杰;陈洁;于旭东;张芳;叶良;余焕云;;调节力低下与儿童混合性散光球性近视化关系的研究[A];2005年浙江省眼科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4 侯立杰;陈洁;于旭东;张芳;叶良;;调节力低下与儿童混合性散光球性近视化关系的研究[A];2007年浙江省眼科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5 徐丹;吕帆;瞿佳;;调节反应、张力性调节、调节幅度在斜弱视患者中的表达[A];2005年浙江省眼科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6 牛燕;徐丹;吕帆;;正视和早发性近视儿童调节刺激反应曲线的差异[A];2005年浙江省眼科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7 曾骏文;;儿童近视与近距离工作的关系[A];中华医学会第十二届全国眼科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邵明辉;别把老视当远视[N];健康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周少博;近视眼LASIK术后调节变化及手术前后调节致眼前节结构变化的比较[D];南方医科大学;2012年
2 黄佳;L/M锥细胞对比度对调节反应和模糊敏感度的影响及与近视关系的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岚;外隐斜调节滞后与近视的相关性分析[D];福建医科大学;2012年
2 李云云;字体大小、间距和纸张颜色对眼调节的影响[D];山西医科大学;2012年
3 张琦;青少年近视眼与隐斜视及近距离眼动参数的相关性分析[D];福建医科大学;2011年
4 刘文兰;调节对散光的影响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2年
5 胡培克;成年近视患者主视眼与调节因素关系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6 高路;青少年近视调节刺激反应及M-受体阻断剂对调节影响的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7 李玉儒;双眼平衡方法的比较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2年
8 汪晓倩;中心注视性弱视的Rayleigh颜色匹配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9 梁蕙;近视性屈光参差对双眼协动参数的影响[D];天津医科大学;2010年
10 王婷;间歇性外斜视患者调节功能与集合功能的评价[D];天津医科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66343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ank/6634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