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眼科论文 >

18β-甘草次酸对变应性鼻炎大鼠鼻黏膜上皮细胞线粒体及正常大鼠血细胞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7-08-30 21:38

  本文关键词:18β-甘草次酸对变应性鼻炎大鼠鼻黏膜上皮细胞线粒体及正常大鼠血细胞的影响


  更多相关文章: 鼻炎 变应性 18β-甘草次酸 线粒体 18β-甘草次酸 血细胞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在环境污染加重、生活压力增加等多因素的影响下,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 AR)患病率持续升高,2010年美国《变应性鼻炎及其对哮喘影响指南》报道全球AR患者已超过5亿,AR是否得到有效控制,直接关系到患者的日常生活状态及学习工作效率。寻求副作用小而疗效显著的传统医药以用于预防及治疗AR,成为十分重要的研究方向。甘草在中医治疗AR及慢性鼻-鼻窦炎等鼻科炎症性疾病中扮演重要角色。甘草次酸是甘草主要成分甘草酸的水解产物,具有抗炎、抗过敏及免疫调节等多种药理作用。线粒体在细胞生命活动中起着中枢性的作用,对各种损伤最为敏感的细胞器之一,其形态结构变化反映着细胞的功能变化。研究甘草次酸长期给药对AR大鼠模型行为学改变的作用以及对鼻黏膜线粒体超微结构的影响,可了解甘草次酸对AR大鼠的干预作用、为甘草次酸应用于临床治疗AR提供实验支持。另一方面甘草次酸的毒副作用研究也受到关注,关于其副作用的报道多见于长期或大量服用甘草酸制剂产生的肾上腺盐皮质激素样副作用如水钠潴留、低血钾及高血.压等。血细胞是存在于血液中的细胞,含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红细胞主要的功能是运送氧;白细胞主要扮演了免疫的角色;血小板在止血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在正常生理情况下,血细胞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并有相对稳定的数量,在一定程度上能反应药物的毒副作用。研究长期大剂量甘草次酸灌胃对血细胞的影响,可为甘草次酸的安全使用剂量及用药周期提供详细的实验数据,为甘草次酸安全有效地应用于临床治疗AR提供实验支持。 第一部分18β-甘草次酸对变应性鼻炎大鼠鼻黏膜上皮细胞线粒体的影响 目的:观察AR大鼠鼻黏膜上皮细胞线粒体的改变及时相特点和18β-甘草次酸对线粒体病理改变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将96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氯雷他定组,甘草次酸组。卵清蛋白(ovalbumin,OA)致敏建立大鼠AR模型。建模成功后给药干预,并分别于给药2、4、6、10周比较各组电镜下鼻黏膜上皮细胞线粒体的改变。 结果:AR模型组见线粒体数量增多、体嵴消失、肿胀、空泡化及自噬体存在,且在变应原持续作用下,模型组鼻黏膜上皮细胞线粒体上述损害呈进行性加重。而甘草次酸干预组线粒体在增多的数量、体嵴减少、肿胀、空泡化及自噬体出现均较模型组好转,并随观察周期延长基本接近空白对照组。 结论:持续变应原刺激下的鼻黏膜上皮细胞线粒体呈进行性损害,18β-甘草次酸可抑制鼻黏膜上皮细胞线粒体的病理损害。 第二部分18β-甘草次酸长期灌胃对正常大鼠血细胞的影响 目的:研究18p-甘草次酸长期灌胃对正常大鼠血细胞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将96只Wistar大鼠随机分成4组,空白组、低剂量组(25mg/Kg)、中剂量组(50mg/Kg)和高剂量组(100mg/Kg)。分别给予对应剂量的甘草次酸灌胃,并于给药14周、22周、30周及停药4周时,检测大鼠红细胞数(RBC)血红蛋白(HGB)、血细胞比容(HCT)、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平均血红蛋白量(MCH)、白细胞数(WBC)、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淋巴细胞百分比(L%)、血小板(PLT)等血细胞相关指标的变化。 结果:14周、22周及30周时甘草次酸组(低、中、高剂量)RBC、HGB、MCHC、N%、PLT较空白组显著升高,MCV、L%较空白组显著降低,但三个剂量组之间无明显差异,且上述指标于停药4周时接近空白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同一指标于14周、22周及30周各时间点之间相比无明显差异,但与停药4周时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14周、22周、30周及停药4周时HCT、MCH、WBC与空白组相比无明显差异;同一时间点各组之间比较和同一组不同时间点之间比较均无明显差异。 结论:18p-甘草次酸长期灌胃可引起一过性的RBC、HGB、MCHC、N%、PLT的升高和MCV、L%的降低,这种影响在停药4周后消除;对HCT、MCH、WBC无明显影响。
【关键词】:鼻炎 变应性 18β-甘草次酸 线粒体 18β-甘草次酸 血细胞
【学位授予单位】:兰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R765.21
【目录】:
  • 摘要4-7
  • Abstract7-11
  • 前言11-16
  • 第一部分16-28
  • 材料与方法16-18
  • 结果18-25
  • 讨论25-27
  • 结论27-28
  • 第二部分28-37
  • 引言28-29
  • 材料与方法29-30
  • 结果30-34
  • 讨论34-36
  • 结论36-37
  • 参考文献37-42
  • 文献综述42-52
  • 参考文献49-52
  • 发表学术论文52-53
  • 致谢53-54
  • 英文缩略词表5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雍建平;张毓洪;;18β-甘草次酸结构的量子化学计算[J];时珍国医国药;2011年04期

2 赵龙铉;张晓翠;赵春晖;沈平;杨君微;唐尧;;甘草次酸衍生物的合成与表征[J];大连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3 李红,郭玉,廖端芳,袁满红;甘草次酸抑制兔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后角膜上皮下混浊的作用[J];中国药理学通报;2004年03期

4 刘文丛;罗云清;郑友兰;张崇禧;;乙酰甘草次酸甲酯的合成与表征[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08年03期

5 木合布力·阿布力孜;闵杰;郑大成;马红艳;热娜·卡斯木;;11-脱氧18α-和18β-甘草次酸类抗癌复合物的制备和结构表征[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12年05期

6 王军;胡小丽;文伟河;杨雷雷;朱玉亮;;甘草次酸3位氨基酸衍生物的合成及其抑菌活性[J];应用化学;2012年08期

7 彭子模;甘草次酸及其衍生物的研究现状和展望[J];中医药学报;1998年01期

8 谢辉;18β-甘草次酸的研究进展[J];中成药;2002年09期

9 程小平,樊静维,庞捷;实验室制取甘草次酸赖氨酸盐的方法和体会[J];青海医药杂志;2004年01期

10 汤立达;王建武;雍建平;张士俊;刘利军;王玉丽;吴楠;徐为人;;新型11-脱氧甘草次酸-30-酰胺衍生物的研究[J];中草药;2006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祁小燕;张志雄;;甘草次酸对缺血豚鼠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影响[A];中国生理学会第21届全国代表大会暨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2年

2 张凤云;岳保珍;贺师鹏;;甘草次酸的新生物学作用[A];中国药理学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暨全国药理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2年

3 田秦;王秀华;王蔚;袁直;;甘草次酸修饰壳聚糖/聚乙二醇纳米粒子的制备及其肝靶向性研究[A];天津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第30次学术年会暨生物医学工程前沿科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4 颜苗;李兰芳;李焕德;许丹华;刘艳文;;甘草次酸18位差向异构体对Caco-2细胞P-糖蛋白功能和表达的影响[A];2010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10年

5 周能;梁逸曾;王平;陈宪;;甘草次酸与血清白蛋白的结合与其药理意义[A];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五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下册)[C];2006年

6 张凤云;岳保珍;贺师鹏;;甘草次酸对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内钙离子浓度的影响[A];第三届全国现代生物物理技术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0年

7 沙磊;龙文艳;张奕华;赖宜生;;新型11-脱氧甘草次酸衍生物的合成及抗肿瘤活性研究[A];2011年全国药物化学学术会议——药物的源头创新论文摘要集[C];2011年

8 王志琪;曾嵘;田育望;王蓓;李鑫;陈立峰;;附子与甘草配伍前后乌头碱和甘草次酸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比较[A];全国中药药理学会联合会学术交流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2年

9 张凤云;岳保珍;贺师鹏;;甘草次酸是AT_1受体的激动剂[A];第九次全国生物物理大会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2年

10 吴红金;;甘草次酸对心脏钠离子通道电流的影响[A];2010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大会摘要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记者胡德荣;中药单体18b甘草次酸抗肝炎机制被发现[N];健康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彭维兵;四种新型18β-甘草次酸和齐墩果酸修饰物成药性的初步评价[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夏程锟;不同立体结构的甘草次酸对hNav1.5钠通道电药理学特性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3 涂江华;甘草酸对CYP450酶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4 何子双;甘草次酸对新生仔猪生长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5 辛秀兰;穿心莲系列化合物及甘草次酸的生物转化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静;甘草次酸及乙酰甘草次酸的制备和纯化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1年

2 吴楠;甘草次酸衍生物药效学筛选及相关机制的探讨[D];天津医科大学;2006年

3 赵德千;齐墩果酸和甘草次酸衍生物的合成与表征及其抗菌和抗癌活性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曹姗;口服甘草次酸急性毒性、体内分布及对血清离子元素含量影响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2年

5 杜锐;生物法耦合膜技术制备甘草次酸的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08年

6 张宝喜;甘草次酸衍生物的合成及大孔吸附树脂纯化补肾益寿胶囊的工艺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1年

7 刘文丛;甘草酸及甘草次酸衍生物的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04年

8 高苗苗;甘草次酸抗癌复合物及查尔酮类化合物的合成和抗癌活性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13年

9 马淑燕;甘草有效成分的制备及甘草次酸类肝靶向抗癌前药的合成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08年

10 张晓翠;齐墩果酸和甘草次酸衍生物的合成与表征及其抗菌活性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76163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ank/76163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e25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