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频稳态强噪声暴露对大鼠听觉系统影响的研究
本文关键词:低频稳态强噪声暴露对大鼠听觉系统影响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低频噪声 耳蜗 听性脑干反应 凋亡 扫描电镜
【摘要】:目的:建立低频稳态强噪声噪声性的耳聋模型,通过对大鼠低频稳态强噪声暴露后不同时期听性脑干反应变化检测、耳蜗扫描电镜观察以及内耳细胞凋亡检测,了解低频稳态强噪声对大鼠听力损伤严重程度、耳蜗结构损伤的特点及内耳细胞凋亡的变化,初步探讨低频稳态强噪声性听力损伤特点及机制。 方法:52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Pr)13只和暴露组39只,暴露组包括即刻组(E0组)、3天组(E3组)和7天组(E7组)各13只,经强度为150dB中心频率在500Hz的稳态噪声持续暴露10分钟后,分别于暴露后即刻、3天、7天,,行听性脑干反应变化检测,检测结束后处死动物取双侧耳蜗,一侧耳蜗行耳蜗扫描电镜观察,另一侧耳蜗取材制作耳蜗石蜡切片行HE染色及免疫组化观察。 结果:经150dB,500Hz稳态强噪声暴露后即刻组,大鼠ABR阈值88.69±5.40dB,3天组阈值76.50±15.17dB,7天组阈值75.12±18.99dB。暴露后各时间点ABR阈值较暴露前显著增高(P0.01),E0组与E3组、E7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E3组与E7组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耳蜗扫描电镜观察大鼠内、外毛细胞均严重损伤,表现为毛细胞静纤毛缺失、融合及团状变,并可见螺旋器表面渗出性改变。外毛细胞较内毛细胞损伤重,耳蜗各圈均有损伤,由底圈向顶圈毛细胞损伤逐渐减轻,即刻组损伤最重,3天组和7天组损伤较即刻组有所减轻。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低频强声暴露后各组耳蜗Corti器、螺旋神经节细胞、血管纹和螺旋韧带均可见Caspase-3染色程度不同的表达,对照组无明显表达,实验暴露组各时间点平均光密度值与对照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1),E0组与E3组、E7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E3组与E7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 1.低频稳态强噪声对大鼠听觉系统造成严重损伤,即刻时最严重,3天组仅可轻度恢复,7天组无进一步改善。 2.低频稳态强噪声可造成大鼠耳蜗形态严重损伤,耳蜗形态损伤以底圈最重,外毛细胞损伤较内毛细胞重。 3.低频稳态强声暴露后各组大鼠耳蜗Corti器、血管纹和螺旋韧带、螺旋神经节细胞均可见Caspase-3染色程度不同的阳性表达, Caspase-3介导的内耳细胞凋亡可能在噪声性耳聋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4.耳蜗Corti器、螺旋神经节细胞、血管纹和螺旋韧带细胞凋亡变化与ABR结果基本一致,耳蜗内外毛细胞损伤程度变化趋势与ABR结果基本一致。
【关键词】:低频噪声 耳蜗 听性脑干反应 凋亡 扫描电镜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R764.433
【目录】:
- 缩略词表5-6
- 摘要6-8
- Abstract8-11
- 前言11-13
- 1 前言13-14
- 2 材料和方法14-19
- 3 结果19-24
- 4 讨论24-27
- 5 结论27-29
- 参考文献29-33
- 附录33-34
- 致谢34-35
- 综述35-44
- 参考文献41-4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伟;Caspase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输血及血液学分册;2001年04期
2 何延军,刘亚光,李道德,郑素贤,刘钢,牛聪敏;脉冲与脉冲稳态复合型强噪声对豚鼠听觉器官的影响[J];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2004年06期
3 翟国庆,张邦俊,童美萍;室内窄频带低频噪声烦恼度与治理对策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2002年01期
4 杨卫平 ,郭维 ,胡博华 ,胡吟燕 ,王沛英 ,杨伟炎;强噪声引起的耳蜗毛细胞核形态学变化[J];解放军医学杂志;2002年02期
5 黄德亮;李兴启;王沛英;梅世昌;孙建和;于黎明;姜泗长;顾瑞;;爆震对外淋巴液中乳酸脱氢酶和苹果酸脱氢酶含量的影响[J];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学报;1986年01期
6 刘良辉;;对低频噪声控制的思考和研究[J];科技经济市场;2008年05期
7 廖华;郜元坤;华清泉;杨琨;杨仕明;于宁;;脉冲噪声暴露后大鼠频率特异性听性脑干反应变化特点及意义[J];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11年01期
8 薛秋红;陈小林;龚树生;谢静;陈佳;何坚;;未折叠蛋白反应在强噪声致豚鼠耳蜗细胞损伤过程中的作用[J];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11年02期
9 谭祖林,夏辉,韩梅,于宁,刘军,孙建和,李兴启;噪声暴露对豚鼠耳蜗内毛细胞下传入神经末梢的损伤[J];声学学报;2002年05期
10 邱建新,童步升,吴开乐,G銉ran Laurell,Erik Borg,段茂利;抗氧化剂L-乙酰半胱氨酸对大鼠脉冲噪声的保护作用[J];中国药理学通报;2004年07期
本文编号:98234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ank/9823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