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HER2靶标的抗体偶联药物(ADCs)内吞机制研究
本文关键词:基于HER2靶标的抗体偶联药物(ADCs)内吞机制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SPR技术 HER2受体 抗体偶联药物 内吞
【摘要】:乳腺癌已成为威胁女性生命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且患乳腺癌的女性数量逐年增高,其中20-30%是HER2过表达型患者。HER2作为一种临床验证的癌症靶标,治疗HER2过量表达肿瘤的药物是科学界研究的热点。目前治疗性单抗由于具有靶向性好、自身异源性低及毒副作用低等优点,在乳腺癌的临床治疗中应用广泛。但由于一部分HER2阳性的乳腺癌患者对单抗治疗不敏感,同时伴随着耐药性的产生,从而为其临床治疗提供了挑战。由此,治疗HER2过表达的抗体偶联药物(Antibody-drugs conjugates,ADCs)应运而生。ADCs是一类新型、高效的治疗肿瘤的药物,并以其优良的研究效果和低毒性成为乳腺癌治疗的新星。抗HER2的ADCs以抗体为载体,通过偶联剂与细胞毒性药物连接,利用抗体特异性识别靶细胞,细胞毒药物靶向作用从而发挥强抗肿瘤作用。ADC药物的作用机制是当抗体与肿瘤靶点结合后,ADCs进入肿瘤细胞,在细胞内裂解释放效应分子并引起细胞的凋亡。而ADCs高效杀伤肿瘤细胞的效应依赖于其是否能够特异、有效地进入肿瘤细胞,及细胞毒药物能否有效释放,因此研究其内吞,胞内转运,清除在药物评价中十分重要。但目前,对HER2介导的内吞和胞内转运的机制仍知甚少。本课题选用的治疗HER2过表达型乳腺癌ADCs作为研究对象,即T-DM1(Trastuzumab与DM1通过硫醚键连接)、P-DM1(Pertuzuma与DM1通过硫醚键连接)、P-MMAE(Pertuzumab通过二肽键偶联MMAE)、WBP265(曲妥珠单抗引入非天然氨基酸的265SD单抗与MMAF偶联)。其中T-DM1已于2013年上市,P-DM1、P-MMAE、WBP265均为正在研发的新药。通过监测单抗、细胞毒药物、偶联键等因素,对ADCS与受体相互作用以及它们在体外结合的影响,验证上述因素是否对它们的内吞速率和清除速率有影响,进一步阐述它们的作用机制。本文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研究抗体偶联药物与HER2受体间的相互作用,第二部分研究抗体偶联药物在体外的内吞机制。第一部分研究不同ADCs与HER2受体间的相互作用。首先用SPR技术测定这些抗体与抗原相互作用。本文采用的是捕获法,具体实验方法:利用氨基氨基偶联试剂盒将抗人Ig G(Fc)抗体偶联到CM5传感芯片葡聚糖基质表面,首先注射待测样品于检测通道,然后将HER2受体溶液(HBS-EP+缓冲液五个等梯度稀释液)注射于检测通道和参比通道,使得其与药物相结合;最后注射3M Mg Cl2进行芯片再生以备下一循环使用。用检测通道的响应值减去参比通道响应值,以扣除非特异性结合、补偿折射率所带来的误差。设置单循环动力学分析方法并运行。所得的曲线采用1:1 Lamgmuir模型描述拟合动力学模型,Biaevaluation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算供试品的亲和动力学。KD值越小,抗原抗体的亲和力越大。用Biacore T200检测ADCs及阳性对照物(单抗:Trastuzumab、Pertuzumab、265SD)与受体HER2的KD值在10-10左右,故均具有很高的亲和力,活性高。根据Biacore判定标准一般认为KD值相差五倍以内,可以判定为亲和能力没有差别。T-DM1(KD值为133.9 p M)与HER2的亲和力相当于Trastuzumab(KD值为94.2 p M);P-DM1、P-MMAE与HER2的亲和力(P-DM1 KD值为722.1 p M,P-MMAE KD值为326.7 p M)大于Pertuzumab与HER2的亲和力(KD值为1191 p M),其中P-MMAE又强于P-DM1;同时单抗265SD与配体的亲和力与WBP265相当(265SD KD值为606.6 p M,WBP265KD值为577.3 p M)。与受体的亲和力,T-DM1和WBP265SD等于其对应的单抗,说明单抗连接小分子药物后对亲和力影响不大;但是连接效应分子后,对帕妥珠单抗影响较大,亲和力发生了较大影响。三种单抗与HER 2的亲和力是Trastuzumab最强,265SD稍强,Pertuzumab最弱。同时T-DM1与HER 2的亲和力大于P-DM1,因为T-DM1结合速率远大于P-DM1。接着,采用免疫荧光的方法分别测定ADCs、单抗与HER2的体外结合性质。流式细胞仪结果可见抗体与受体结合存在量效关系,在浓度0.3125-20μg/ml范围内,随着供试品浓度的增加,平均荧光强度(MFI)逐渐增强,浓度到达20μg/ml后,供试品浓度增加,荧光强度不变,符合受体的结合特征,即配体与受体结合具有饱和性。通过ADCs、单抗分别与HER2的结合曲线可知:T-DM1与HER2结合能力稍弱于Trastuzumab;P-DM1、P-MMAE弱于Pertuzumab,但P-MMAE稍强于P-DM1;WBP265弱于265SD。比较不同单抗其他结构相同的T-DM1、P-DM1的结合曲线可知,P-DM1稍大于T-DM1。比较三种单抗的结合能力,265SD最强,Pertuzumab其次,Trastuzumab最弱。第二部分研究不同ADCS在体外的内吞机制。研究发现,ADCS内吞进入胞内后,在溶酶体中降解。首先采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实时检测ADCs药物在SKBR3细胞中的转运和内吞速率,阳性细胞经T-DM1处理4小时后内吞进入到溶酶体,而单抗曲妥珠处理2小时到达溶酶体,说明T-DM1的内吞速率小于Tratuzumab;P-DM1与细胞共培养6小时后内吞进入溶酶体,P-MMAE处理8小时内吞到达溶酶体,而帕妥珠单抗4小时处理后,内吞到达溶酶体,说明P-DM1、P-MMAE的内吞速率小于Pertuzumab;而抗体偶联物WBP265和265SD单抗与细胞共培养8小时后均到达溶酶体,说明两者的内吞速率相同。在阴性细胞MCF7中,未观察到内吞现象。综合可知,抗HER2的抗体偶联药物的内吞速率小于其单抗的内吞速率。这一结果与体外结合性质研究的结果一致。接着应用免疫荧光的方法测定ADCs和单抗体外清除率。流式细胞仪结果显示,四种不同ADCs在乳腺癌SKBR3细胞内,平均荧光强度随着孵育时间延长而减弱,对比4℃处理条件下一直未变的平均荧光强度,表明ADCs内吞进入细胞后被降解。同时从体外消除曲线,可得出T-DM1的清除率小于曲妥珠单抗的清除率;P-DM1、P-MMAE的清除率小于帕妥珠单抗的清除率;WBP265的清除率小于265SD单抗的清除率。即抗体偶联药物的清除率普遍小于单抗的清除率。这一研究结果与体外结合性质、内吞速率实验一致。综上,本文应用SPR技术揭示ADCs及其相应地单抗与受体的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观察其亲和动力学特征,进一步在体外应用免疫荧光的方法测定结合性质,为在分子、细胞水平上深刻理解乳腺癌导向治疗的机制、合理制定导向治疗方案及未来主攻方向等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本研究中通过比较其清除率和内吞速率,为内化细胞生物学理论增添了新的内容,对药物机制研究、抗体偶联药物的最终优化和临床应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SPR技术 HER2受体 抗体偶联药物 内吞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96
【目录】:
- 缩略词表5-6
- 中文摘要6-9
- 英文摘要9-13
- 前言13-19
- 第一章 抗体偶联药物与HER2受体间的相互作用19-38
- 第一节 基于SPR法测定抗体偶联物与HER2受体的亲和力19-29
- 1.实验试剂和仪器19-20
- 2 实验方法20-21
- 3 实验结果21-28
- 4 小结28-29
- 第二节 抗体偶联药物的荧光素标记及定量29-32
- 1 实验试剂和仪器29
- 2 实验方法29
- 3 实验结果29-31
- 4 小结31-32
- 第三节 流式细胞仪测定抗体偶联药物与HER 2 受体的结合32-38
- 1 实验试剂和仪器32
- 2 实验方法32-33
- 3 实验结果33-37
- 4 小结37-38
- 第二章 抗体偶联药物在体外的内吞实验38-51
- 第一节 抗体偶联药物在体外SKBR3细胞的的定位实验38-46
- 1.实验试剂和仪器38
- 2 试验方法38
- 3 实验结果38-45
- 4 小结45-46
- 第二节 抗体偶联药物在体外的清除率实验46-51
- 1.实验试剂和仪器46
- 2 试验方法46
- 3 实验结果46-50
- 4 小结50-51
- 讨论51-54
- 结论54-55
- 参考文献55-62
- 个人简历62-63
- 致谢6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薛洋;张星;赵锋;师建国;;HER2抗独特型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和初步研究[J];现代肿瘤医学;2012年12期
2 钱卫珠,侯盛,李博华,杨扬,王晓芸,王荣福,王皓;抗HER2人源化单克隆抗体体内外抗肿瘤活性评价方法的建立[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5年05期
3 黄凌燕;张建中;秦憬;;乳腺浸润性导管癌HER2基因和雌孕激素受体过度表达的临床意义[J];宁夏医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4 唐源;魏兵;步宏;杨莹;陈卉娇;张璋;刘希;陈海玲;廖殿英;李俸媛;;乳腺浸润性导管癌HER2免疫组化检测结果判定的重复性研究[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08年01期
5 高爱荣;刘波;唱韶红;巩新;徐敏锐;徐威;吴军;;甲醇-山梨醇混合碳源诱导提高抗HER2抗体在糖基工程毕赤酵母中的表达[J];生物技术通讯;2013年05期
6 张小田;伍远航;龚继芳;李燕;王晰程;曹彦硕;周军;陆明;李洁;沈琳;;曲妥珠单抗在HER2阳性胃或胃食管结合部腺癌中的临床应用实践:75例回顾性研究[J];解放军医学杂志;2014年03期
7 廖宁;张国淳;;共表达ER与HER2乳腺癌研究进展[J];肿瘤学杂志;2009年09期
8 王丽娟;赵悦;肖华卫;白娥;董超;杨韬;杨安钢;朱青;;HER2高表达的人乳腺癌原代细胞模型的建立[J];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2011年10期
9 步宏;郑杰;;美国临床肿瘤学会/美国病理学医师学院乳腺癌HER2检测指南简介[J];中华病理学杂志;2007年07期
10 M.S.Bae;W.K.Moon;J.M.Chang;N.Cho;S.Y.Park;J.K.Won;杨绮华;;导管原位癌的乳腺钼靶片钙化特征:与雌激素受体(ER)及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表达情况的关系[J];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2013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毅;包永星;;HER2基因在新疆维汉民族胃癌患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A];中国肿瘤内科进展 中国肿瘤医师教育(2014)[C];2014年
2 崔向丽;赵志刚;苗庆芳;张胜华;甄永苏;;抗HER2单链抗体与力达霉素强化融合蛋白的构建及其抗肿瘤活性研究[A];2009医学前沿论坛暨第十一届全国肿瘤药理与化疗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苏自奋;;放射性同位素标记一种对EGFR及HER2/neu有双重亲和力的多肽用于检测恶性肿瘤的研究[A];第一届中国核技术及应用研究学术研讨会摘要文集[C];2006年
4 王晓稼;;2013年HER2阳性乳腺癌靶向治疗进展[A];抗肿瘤药物研究新进展与肿瘤个性化药物治疗论坛论文集[C];2013年
5 贺媛琪;马晓欣;;HER2对COX-2/PGE2/P450arom信号通路的调控在裸鼠子宫内膜癌模型中的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妇产科学术会议妇科肿瘤会场(妇科肿瘤学组、妇科病理学组)论文汇编[C];2012年
6 邵士s,
本文编号:100851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iyaoxuelunwen/1008518.html